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古镜是历代文物中公认的珍品,因为它既是梳妆整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美术品的缘故。
历史上称镜为鉴,古代大文学家庚信有一首诗说:“如光一片月,水照两边人。”观古今成败为法戒者皆曰鉴。唐张九龄作“千秋金鉴”,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等。
镜的材质,以铜为多。世界考古专家都说中国铜镜始于战国时代,这是不对的,近年来安阳郊区殷墓中发现了圆形铜镜,1976年安阳小屯殷墟中也发现了商代铜镜四面。1975年和1976年,在青海、甘肃等地齐家文化墓葬中又出土了两面铜镜,证明了黄帝时期既有铜镜。
铜镜传到战国时期,已达到了鼎盛时代,这时铜镜特点是铜质精细、镜体软薄、品种繁多、花样精细。那时的镜有透雕铜镜、彩绘镜、山纹镜、蟠璃镜、凤纹虎镜等。镜小巧玲珑,深受文学艺术界的称赞。
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是铜镜变化过渡时期。这时铜镜主纹趋向整齐,开始出现铭文。西汉中期后,盛行星云镜、昭明镜、日光镜等。西汉鼎盛时期发明了“透光镜”。这种镜子的镜面受到日光或灯光照射时,能在墙上反映出镜背同样的图像。隋唐时期王度的《古镜记》对透光镜就有记载,沈括《梦溪笔谈》中讲“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20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20字皆透在屋壁上,33分明。”西汉末至东汉中期,最具代表性的铜镜是连弧纹镜、四乳四璃镜、四神规矩镜、四神禽兽镜等。东汉晚期发明了画像镜、龙虎镜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经济萎缩,铜镜生产没有多大变化,隋朝的铜镜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造型上精巧别致,形状多样,精致敦厚,雍容华贵。
唐代铜镜生产的工艺和风格不仅在题材内容、造型装饰、工艺技法上有很大突破和创新,在铸法和技术水平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常见的纹饰题材有云间飞天、月宫嫦娥、玉兔捣药、神人乘龙、仙女骑鸾、伯牙弹琴、真仙八卦、珍禽瑞兽、人物花鸟、海兽葡萄等。其他纹饰有百种之多,装饰手法除浮雕外,还有金银平脱、嵌螺钿、鎏金、彩漆绘、嵌宝石琉璃等,华美异常,相映生辉。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百业俱废,铜镜铸造从此一蹶不振。
唐代铜镜,应分两个阶段谈。北宋铜镜,略有纹饰;南宋铜镜,以素为主。在镜形上创造出钟形镜和带柄镜。南宋时,铜禁甚严,公家很少造镜,私家作坊还有做者。曾有多面湖州镜出土,有戳字或凿刻字样的私家作坊作品。宋金元时代的铜镜,纹饰简略,造型粗糙,铜镜历史已近尾声。铜镜的消失应在嘉庆后期。
“薛晋侯(惠公造)”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最后一批大量制造的作品,在清代负有盛名,铸造它的“薛惠公老店”则是当时湖州私家造镜业中最有名的一家作坊。在清人笔记中薛晋侯铜镜与曹素功制墨、吴大展刻字、顾青娘与王幼君制砚、张玉贤火笔竹器齐名,足见一时之盛。然而用它与战国、汉、唐三个巅峰时期的仿品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贡奉到宫廷与售卖与民间的薛晋侯铜镜在纹饰上并无太大差别,都是简单粗糙、铸造质量平平。通过薛晋侯铜镜,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宋以后铜镜纹饰及铸造质量下降的原因。相对于战国、汉唐那种精美绝伦的精品,宋以后的铜镜制造更注重的是实用和价格低廉,尤其在两宋时期的湖州产镜业中,铜镜不再是富贵人家的奢侈品,而是开始面向大众,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市场的变化对铜镜纹饰的影响显然比禁铜政策的影响更大一些。清代的薛氏冶铜作坊,正是沿袭了宋代湖州镜这种面向大众的传统,产销量很大,而少有精品。
从对“薛晋侯造”铜镜的比较研究来看,铜镜的发展历史反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脉搏。清代后期,随着更为廉价的玻璃镜的大量生产,作为鉴照之用的铜镜虽仍时有铸造,但无论规模还是市场都无法与从前相提并论,并最终退出应用领域,薛晋侯铜镜也因此成为中国古镜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