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996年10月16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在北京昆仑饭店拍卖会上,傅抱石作品《丽人行》以人民币1078万元成交,一举打破现代中国画卖拍价的最高纪录,震惊艺术界。
《丽人行》描写的是唐代诗圣杜甫脍炙人口的“乐府”代表作,也是傅抱石的代表作之一。画为手卷,高61.7、长219厘米。描写玄宗时代杨贵妃得宠,其兄贵为丞相;显赫一时的杨氏家属于三月三修禊日外出郊游,于都城长安江边大肆招摇的场景。傅先生以重墨挥洒大片柳荫渲染出浓郁春意。以深色烘托三大块明亮的空间,安排了五组工笔人物,以秾纤、轻重及缤纷的色彩对比,穿插变化,构成戏剧性的鲜明舞台效果。画面瑰丽而典雅,丰满而不壅塞,凝重而空灵。计清晰可数的有三十七人,然而“神龙见首不见尾”,不难想象,这只是浩荡队伍的中间一段。在第一个空间里亮相的,便是“长安水边多丽人”的“丽人”,“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装束华丽,珠翠满头的杨氏姐妹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及奴婢等。她们从容缓步在踏青路上,将至都锦围箇铺的野餐场地;后面一个较小的空间中紧跟着御厨的队伍,女侍手捧玉液琼浆,八珍佳肴“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如此丰盛的筵宴后第三个大空间内迤逦行进的乐队相呼应,乐师、歌姬、舞会、捧着琴、萧、箜篌、琵琶、阮咸各式乐器,准备大显身手;后侧一块较小的空间内扈从仆马,当系保卫及后勤人员。在整个画幅中间偏左的较大间是一群须眉人物,作者在此点出了构思的中心主题。
此画作于1944年9月,当年10月即在重庆展出。据沈左尧先生回忆,抱石先生在布置画展时来现场,兴致勃勃地为沈先生讲解作画心得,特别用手指着中间这组人物那穿紫袍显然官阶最高的人说:“这就是杨国忠,我在塑人物形象时,着重刻画他的性格特征。你看!他眉宇间奸相毕露,骄横不可一世的样子,我认为画的是成功的。”仔细观画揣摩,可以领会到在杨国忠左侧有一穿红袍者(规格低于紫袍),是为了以色彩烘托出主角;一群趋炎附势的官僚,一人回首,一人转身,悉露谄(chǎn)媚逢迎之态;杨国忠则昂首阔步,白眼望天,踌躇满志,对围绕左右的佞(nìng)人不屑一顾。这是何等精彩的戏剧性历史定格,是杜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画龙点睛之笔。杜工部的史诗鞭挞(ta)了那帮穷奢极欲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抱石先生传达了诗人的核心思想,诗画异曲同工,并重不朽。
最难能可贵的是《丽人行》有徐悲鸿、张大千二位当代大师题跋,如此达到顶峰的珠联璧合,历代罕见。其意义和价值超过了乾隆皇帝等在古画上题辞。
徐悲鸿先生艺贯中西,一见此画,不觉与欧洲古典美术产生联想,遂以西方的审美意识题曰:“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接着写道:
“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余前尝作画中九友诗咏之云:‘门户荆关已尽摧,风云雷雨靖尘埃,问渠那得才如许,魄力都从大胆来。’三十四年晚秋悲鸿观题。”
三十年代初,悲鸿先生在江西以睿敏的洞察力发现了傅抱石这位绝世天才,并鼎立向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推荐,促成傅氏公费出国深造。傅氏学成回来,徐先生即聘他到中央大学任教,二三年中,傅抱石作品在山城一鸣惊人,徐先生是第一位赏识者。
张大千先生的艺术以继承传统为主,其晚年所创泼墨山水亦不属中西结合范畴。可以看出张氏题辞与徐氏的观点和角度迥异:
“古人论山水旷于无天密若地,先生以此秘入人物,开千年来未有之奇,真圣手也。勾勒衣带如唐代线刻,令老迟所作亦当裣衽。大千居士拜题。”
张氏认为傅抱石先生以独特的构思运用古人理论,其人物衣带用笔如唐代线刻。评为“真圣手也。”古人评画有“妙手”、“能手”、“高手”,此处誉抱石先生为“圣手”,可说是无上的化境。古人称杜甫为“诗圣”,傅抱石则应称“画圣”。
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坛有三位杰出代表:第一位是徐悲鸿,带头向西方探索的开拓者,从理论到实践,吸收西洋艺术的长处为我所用,使中西艺术完美的结合,提倡绘画基本功和造型能力的发挥,形成写实主义流派,当今绝大多数画家都直接间接地出其门下。犹如建立广厦千万间,人称“现代中国绘画之父”。
第二位是齐白石,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撷中国传统写意之精华,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犹如将一座古建殿宇修缮一新,呈现在人们眼前。他对这方传统艺术画上了句号,余蕴无多。同时代走传统道路的诸大家,都可以包含在齐氏范畴之内。
第三位即傅抱石。中国绘画若从敦煌艺术考察,盛于魏晋隋唐,主要是宗教艺术,后来广泛流行的文人画,肇端于唐,至宋元昌隆,蔚为大观。但到明代就开始仿做,新意渐少,及清代四王而后,画家脱离现实,以模仿为能事。虽有八大、石涛、扬州八怪辈的创新,但国画大体上趋于衰弱,尤其是山水画陈陈相因,了无生气,至民国时代已频日暮穷途。于是有人就以为除了靠拢西方别无出路。在这陷于彷徨的国画界,人们忽然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傅抱石脱颖而出,闯出一条纯民族精神的崭新道路,使重病缠身的中国画起死回生。
傅抱石首先是一位学者,读书破万卷,精通中国历史、文学,在学校教授中国美术史数十年。邃博的国学修养赋予他中华文人风骨。早岁留学日本,接触世界艺术,从比较中加深了对祖国传统的理解和热爱。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时代性,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天才,产生了划时代的创造。首先在技法上,他对宋元画家由观察自然而运用的各种皴(cun)法加以剖析综合,根据自己对自然界的理解,创造了著名的“抱石皴”。以往有些皴法用侧锋,而抱石先生却用“散锋”,亦即将画笔碾散变成无数中锋画山,圆转如意,变化万端,不仅能表达山岳形态,再加他特有的烘染方法,更可显示山间丰厚葳蕤(wēiruí)的植被,那是古人山水画所达不到的效果。我国美术史上凡国法以人命名的,古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吴.曹不兴、唐.吴道子),宋有大小“米点”(米芾父子)。千年后才出现了傅抱石,真是千载一遇,奠定了他在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