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静逸翁看收藏 / 2.透过孤禽看朱耷

2.透过孤禽看朱耷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北京瀚海2000年秋季拍卖会上,一幅朱耷的《孤禽图》以440万人民币的价格落槌成交。10年后,2010年瀚海的秋拍中,《孤禽图》以6272万元成交。成为备受海内外拍卖界、收藏界关注的一大热点。这件尺幅不到四平方尺,着墨不过巴掌大的一只鸟,为何身价数千万呢?让我们透过这只孤禽,看看它的作者朱耷究竟是怎样一位旷世绝才的画家。
  朱耷(1626-1705),谱名统quan(上林下金),号彭祖,又号中桂,江西南昌人。出生明朝宗室家庭,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第九世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颇有声望的画家。在家庭的教育和熏陶下,他系统地学习了诗、书和绘画技艺。8岁能作诗,11岁能画山水,并可悬腕作米家小楷,17岁考中秀才。但他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过了两三年,明朝灭亡,“学而优则仕”的愿望,对这位风华正茂的明朝王孙来说便完全成了泡影。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血洗江南,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案。是年,清军占领南昌,战乱中,这位自叹“当生不生、是杀不杀”时代的落魄王孙,一家老少,避居到奉新县等地的穷山深谷之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对这种****激变的现实,性格内向、倔强的朱耷,不愿奴颜婢膝,北面称臣,甘于傲骨冰心,做一个终身布衣的遗民。为避免清廷迫害,他不得不和当时许多忘节之士一样,以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抗,改姓易名,隐居山林,出家遁世。
  1648年,时年23岁的朱耷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这期间,他遭遇丧父、妻亡、子夭等不幸。有一天,悲痛异常的朱耷,突然在门上大书一个“哑”字,从此,与人不语,手势示意。他整日写诗、作画、习字、治印,深感无法用武力反抗清朝的统治,只有把满腔的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
  1661年,35岁的朱耷结束了他13年的僧侣生活,回到南昌。转而崇奉道教,成为一名道士。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清贫生活,以求再次实现他一直抱有的“欲觅一个自在场头,全身放下”的愿望。但朱耷的日子并不安宁,为了躲避清朝权贵的骚扰、纠缠,朱耷于1687年将道院的主持让给别人,隐居于寺庙、道观中,过着亦释亦道亦儒的生活。当时他的一位友人在《过八大山人》一诗中描写到:“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朱耷就是在这个环堵萧然的草堂中,淡泊孤寂地度过他的余生。
  朱耷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的画家,其最卓越的艺术成就,是他的花鸟画。他敢于冲破陈规,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超越前人的笔墨技法。在水墨写意画的创作上,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笔墨运用等方面均达到了“书法画前人前”的高度。
  首先,在接受传统上,从朱耷较早的花鸟画中,还可以隐约看出师承明代“画院体”写生画家吕纪、林良的画风。他的水墨花卉,也在徐渭的影响下,富有深厚的感召力。但值得提及的是,他从民间艺术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作品中散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稚拙清新”的魅力。第二,在主题思想上,朱耷的绘画寄托并表现出鲜明的爱憎。画中的禽鸟,常常是腹部胀鼓,单足栖止于树枝上、坡石间、或是一足落地,“白眼看人”,这种异于常规的奇特画法,深刻地表达了对清王朝的满腔愤怒和极端鄙视,以及与其势不两立的态度。他画的树、草、花多是没根的,有岌岌倾倒之危、寓意清王朝的统治不会长久。第三,在笔墨技法和布局构图上,朱耷能用极少的笔墨表现出极复杂的事物。用笔用墨,于豪放中有温雅,于单纯中见含蓄,熔奇崛与虚逸于一炉,达到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超凡境界。郑板桥曾在朱耷画上题到:“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第四,在款识和印章上,朱耷用诙谐、幽默的手段,故意掩盖其真实意图,以逃避清朝“文字狱”的高压。“八大山人”这个十分奇特的称号,是朱耷弃僧还俗后,在晚年的书画中最常用的号。据说是为控诉清朝统治者的迫害而设计的。在他绘画或是书法中,常常把这四个字连缀草书,似“哭之”、似“笑之”,寄托着他苦笑皆非的无奈心境,隐晦着他内心难以言状的亡国之痛。
  朱耷的作品存世很少,而精品更为罕见,大多藏于博物馆。这幅《孤禽图》,水墨纸本,立轴,纵78厘米,横41.2厘米。画中左上角署款:“癸昭阳涉事”、“八大山人”。据刘九庵先生考证,此幅画中“八大山人”的款识,是朱耷晚年最具代表意义并经常签署的款识。此“八大山人”连缀款的书法形体,颇似“哭之”或“笑之”,此件应为朱耷在“癸酉”年、即1693年创作的,为68岁作品。
  朱耷的《孤禽图》,在约四平方尺大小的画面中,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寥寥几笔,勾绘出一只羽翼丰满,腹部凸起,尾巴上翘,一足独立的鸟,而鸟的另一足弯曲着缩进羽毛,身体之中留白处,隐约可见一根尖尖的利爪,跃跃欲试,似欲随时弹出。锋利的嘴巴,紧紧闭合。最为夸张的是鸟的眼部,在轮廓为椭圆形的眼睛里,眼珠紧紧顶在眼眶的上端,又黑又大,“白眼看人”。此幅中钤印4方,其中“八大山人”两方,一大一小,一白一朱。《孤禽图》于天际空白之中,只绘出一只独脚伫立、单眼斜视的小鸟,相呼应的也仅是怪癖的署款和哑谜的印章,别无它景。其构图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但细细品味,却使人感到异常的凝重深厚,丰茂拙朴。那只生动尽致的孤禽,在看似悲愤、冷峻、苍凉、傲岸的表象背后,显示出坚韧和顽强、咄咄逼人的气势。整个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是真禽胜似真禽。看似一只鸟,实为一把剑。寥寥几笔之中,影射出当时的朱耷孤傲寂寞、清高出世的心境和凝蓄内敛,倔强豪迈的气质。无怪乎有人称他:“放浪形骸之外,佯狂于笔墨之间。”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