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说到娱乐,现在好像还没有戏曲吧,不过皮影是早就有了。
但是四五却很少见到,或者说是从没看过。
……………
不说其他的,四五明天以后还要跟李承乾著书呢。他还没想好该写什么书。宋朝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实在是士人太多了,所修之书不知凡几。加上印刷术大众化,更是使得书籍成为了寻常物。
明朝时,写书成了常态,明小说跟唐诗宋词可论,元朝虽然短短一世,但元曲熠熠生辉。
唐诗宋词元曲,成了每个朝代的特色。得益于文化的繁荣开放,不说比得上春秋鼎盛时的百家争鸣,也相去不远了。
除此之外,宋朝是正规书籍最多最有名的朝代,比如《三十六计》,再比如《资治通鉴》、《太平御览》,还有《四书五经》………
都是对以后几百年存在重要影响的书籍、籍册。
睡觉之前,四五才想起来,他是去借人的,在宫里绕了一大圈,人没借。倒是给自己揽了许多事……又闲不住了,四五叹息着入睡,但嘴角的笑意却暴露了他的心思。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潜意识里不愿做个闲人,只是身体不允许,多做点事就会睡觉……这已经是习惯变成了本能了。
————
————
一早醒来,四五就去了弘文馆,太子李承乾与李泰李恪都早早的在弘文馆等着了。
“见过太子殿下,蜀王、卫王殿下。”
“四郎不必多礼!”李承乾拉过四五,欣喜的说:“昨日孤将新制好的印刷雕版,献给了圣上。”
“想必很有收获。”四五也轻笑。
“嘿嘿嘿………”李承乾傻笑不语。“四郎,我们该做什么书?”
“字典!”四五早已经想好了。
“字典…《说文解字》?”李泰问道。
“不错,就是做一本大唐的说文。”四五点头。
“太多了吧!”李承乾有些头大。
“是常用字字典,你们按着说文找出来,就可以了,也就不到八千字。”
“这书毫无价值…”李泰又说。
“如果不是按照比划来排列呢?”四五笑着反问道。
“那要按照什么来排列?《说文》《玉篇》具以偏旁比划划分。”李泰不解的问。
“按照注音的声韵来划分,如何?”四五回答。
这个注音不是拼音,但是也是同根同源,注音在很早就已经有了,前为声,后为韵。
古代没有注音字母,但却很重视字音。他们将字、声韵、训诂作为小学必须内容,《说文》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注音是用字来借代。
声韵对于古人来说很难,而我们在几岁便已经完全的学会了,差别就在于拼音字母上,现代对于古音的研究有很多,所以也省了四五很多力气,只需要把后世的研究借过来,用在大唐的字典上。
字形、字音、字义(训诂)作为一种语言的三种元素,字形、训诂早已有许多人编纂过很多遍。然而字音,也就是声韵却是一直用字形来代替,也就一直原地踏步,难有起色。
这本字典一出现,它所惊起的波涛会惊动整个大唐。注音字母的存在,也会使这本字典的意义不亚于《说文》——这个史上第一部字典。
“可是声韵没有规律啊?”李泰还是不敢相信,他…他居然想用声韵来排列。
“怎么没有?唇舌齿牙喉,这不就是规律么。实在不行,我们列一个表,把他们排成有规律不就行了!”四五反驳,学过汉语拼音看这些很简单,但他们却没有办法理解。
四五拿过几十个长长的卷轴,在上面写上声母韵母,古音与现代音也是相同的,可以理解为各地方言的区别。
“四郎,你这写的是什么?”李泰看着上面勾勾画画的鬼画符,挠头不解。
四五想了想,在第一张卷轴的“b”字下面写上了四个字“把本帮别”。
“哦~”李泰看着这个熟悉的注音,就知道了,指着这个卷轴说:“这个是‘帮’母!”
“不错!卫王殿下果然聪慧!”四五欣赏的看了这个小胖子一眼,不过七岁,就这么妖孽了……
第二个是“p”,四五写下“拍跑旁盘”。
“这是滂母。”
………
韵母也有更多的不同,但是四五写一个,李泰就认出来一个,再熟悉一下,他就能够使用拼音字母了。
四五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一半。
等到三十张卷轴写完,四五对着几人说:“诸位现在就拿上这些卷轴,再拿上说文、玉篇,就可以选字了。”顿了顿,看着有些激动的几人,四五笑着说:“我看好你们呦!”
然而李恪听出来他的话外之音:“四郎不和我们一起挑么?”
“我还有其他的书籍要整理。你们可以找几个书童跟你们一起,速度也快些。完全用不到我的。”四五回答,他才不说他的懒得动脑袋了。
李承乾相信了,他说到:“四郎尽管忙去,这里有我几人便可。”
四五点头,走到史部那里,取来好多本史书,摆在桌案上。李恪见他真的有事,便不再管他了,和李承乾一起坐下来,查书捡字。
四五见他们居然想自己捡字,摇头晃脑的走了回来。
李承乾抬头疑惑道:“四郎还有事么?”
“殿下去寻三十名书佐,每人拿着一张卷轴,这样会省时省力许多。”四五提议到。
李承乾想想,觉得很有道理,如果就他们四人,捡一个字都要翻半天的卷轴,便点头应是:“好,就按你说的办。”
四五说完,就又回到了史部的桌案旁。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书,非《史记》和《资治通鉴》莫属了。
历时十九年的《通鉴》,为以后学习历史的人,省了很大功夫的事。四五当然不会把完整的《通鉴》编出来,他只写《通典》,也就是《周纪》、《秦纪》的区区八卷,为大唐人开一个头,以后自然会有人效仿补充。四五觉得,孔颖达和陆德明这两个大儒定,然忍不得这个诱惑。
等四五把《通典》印出来,他们定然会想要以后的部分,然后四五就可以顺势将这个苦差事送给他们,虽然四五认为是苦差事,但想必他们会欣喜若狂,以为荣耀——任何人都会,除了四五这个懒人。
那是不是也把老师扯进来呢?四五想着。想着想着又想到了傅奕,这个对四五有救命之恩的老者,四五只以为傅奕给他治病,却不知傅奕救了他的命,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出来。
傅伯伯是道家人,是不是把信使时代之前的神话传说加上呢?
不对不对,四五摇头,道家不是道教,至少傅伯伯认为不是。
上古史也挺有意思,要不要加上。四五考虑了一会,觉得还是算了,他可没有司马光的文采能力,再说了:直接抄,不用费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