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对于长孙无忌所言,李二自然清楚。
可是时不我待,这场百年不遇的暴雪,对于大唐而言固然是场灾难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何尝又不是一次机遇?
而且还是一次可以奠定大唐百年国运,一雪前耻的天大机遇。
大唐艰难吗?难!
但突厥的处境只会比大唐难上十倍百倍甚至千倍。
何况现在关中的灾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多年的韬光养晦,休养生息让大唐的府库从未有如今日这般的充足。
天授之机,如若不取,必受其害!
如果让李二只能懦弱地蜷缩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黑暗的角落里,等待开春后突厥铁蹄的肆意践踏与蹂躏,眼睁睁地看着毡弓弯刀的狄夷屠戮抢掠自己的子民。
他宁可选择光荣地战死在捍卫大唐冲锋的路上,也决不会做面对敌人怯懦颤抖,摇尾乞怜的懦夫。
更何况,这场战争他也并不是毫无把握,极北荒芜,每到冬季,突厥都要赶着牲畜南下寻找气候适宜的草场过冬。
以往气候温和,突厥对于草场的选择也多,彼此分散群居,非突厥族人不知他们的安帐所在。
但现在寒潮突至,又是百年不遇的大寒暴雪,北方的草地多被厚雪冰层覆盖,牲畜不能舔开雪层取食就会饿死,而牲畜是突厥人唯一的口粮。
如此一来,为了生存突厥必定不断向南迁移,即便是以往担心暴露位置,被唐军发现踪迹的草场,他们也不会舍弃。
边关已经发生数起被大部落驱逐后,无处可去的突厥小部众企图越过唐军哨卡兵堡,潜入关内安帐过冬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突厥适宜过冬的草场并不多,而且大都是紧邻大唐的边塞之地,稍微偏远一点的也是被突厥各大王帐占据。
而大唐若是出兵只需重创这些紧邻边疆的突厥部族,即便碰不到王帐也没关系,没了这些大部族的支持,单单凭借几个王帐的力量日后也掀不了什么风浪。
如果大唐不先动手,一旦过了寒冬,突厥战马行动来去自如,那将会成为大唐的噩梦。突厥少粮又离大唐近在咫尺,就犹如将一匹饿了一个冬天的野狼放在羊圈边上,它能老老实实地退走?
虽然之前李佑所言的分化拉拢,暗中支持突厥可汗塔利达儿,引起突厥各部自相争斗,彼此消耗,避免唐军与其正面战场决斗的计划很好。
但是如今情况有变,时机稍纵即逝,突厥开春之后必兴刀兵,卷起一番腥风血雨,时间上已容不得大唐再多犹豫,从容布置。
若真等到突厥大举扣关,李二才真的是要悔之莫及!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更何况在李二心里,打残之后元气大伤的突厥岂不比混乱的突厥更容易收服。
即便大雪封路辎重运输困难,但只要能够克服,这场战争就必须打,与突厥所带来的威胁相比,暴风雪所带来的损失,不过是介皮之藓。
况且战场又处于大唐边界,战争胜利的天平已经天然向大唐倾斜。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李二从不是优柔寡断,朝前顾后之人,相反他睿智果敢,敢作敢为,这也是他仅仅还只是秦王时,身边就能聚拢一大批贤士猛将的原因。
身份固然有所影响,但他的个人魅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将目光放向同样坐在矮凳上,一言不发的“老实人”房玄龄道
“玄龄以为,突厥战事朕欲御驾亲征,可能激励将卒士气,同仇敌忾大败突厥?”
闻言房玄龄颤颤巍巍地站起,拱手躬身行礼,一脸无奈,柿子尽捡软的捏,不带您这样欺负人的,不过君有所需,身为臣子也别无选择,
“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为念,居域中神器之重。怎可轻身涉险,擅临兵阵,君子善不立于危墙之下,若使君父蒙凶,实吾等无能也。还请陛下三思,莫陷臣等于不忠不义之境地。”
言罢微微偏移额首,眸子望向身后的长孙无忌,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长孙无忌收到目光轻声一叹,他就知道,凡是皇帝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八百匹大马也拉不回来。
现在拿御驾亲征出来,表面是在询问房玄龄,实则是在逼他表态就范。
上前一步,与房玄龄同列平直,长孙无忌躬身道
“老臣恳祈陛下恤幸,以亿兆生民,大唐社稷为念,收回成命勿起亲征之念,若为将卒士气计,可遣太子监军,以壮声威。”
“臣附议”站在后面先前一直闷声不语充当柱子的兵部尚书李靖也站出言道。
看着终于妥协的长孙无忌和附应的房玄龄李靖三人,李二顿时开怀,脸上愁云尽去,眉开眼笑道
“如此甚好,太子过于仁厚代朕监军,也可历练军事,熟知军中细务,辅机此议大善!”
接着严整肃容,面色威严道
“李靖听旨!”
“臣在”李靖忙应和一声上前跪下执礼。
“着兵部尚书卫国公李靖为讨厥行军大总管,领兵十万”
说道这李二微微停顿片刻后道
“朕再将张公瑾派予你为副手辅佐,希望你们二人能不负朕望,精诚协作,马到功成,不堕我大唐将士虎贲之威名。”
“陛下厚望,臣唯死以报,不破突厥,靖誓不还京!”
“嗯”
李二轻点额首满意道
“行军属将之事,便依你奏折之中所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战阵之上军情紧急,时机瞬息万变,当机决断之时,你可便宜行事,不必多生顾虑。”
“臣谢陛下信任,靖必不负陛下之望。”
李靖心生感激,对于李二将张公瑾安排为自己的副手没有丝毫芥蒂。
他知道正是因为李二对自己的信重,才会安排张公瑾为副总管,以此消除有心之人的挑拨忌疑,免去他不必要的麻烦。
得此仁厚英主,更复何求?!
听到李二和李靖谈到行军计划时,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彼此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苦涩和无奈。
皇帝对于这场战事谋划已久,而且行事如此隐秘连他们两个都是毫不知情,可想而知,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看来突厥气数已尽,已经难逃败亡的命运了。
PS:跪求大佬们收藏,票票砸死。@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