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汉末风雨一九零 / 第三十五章 群英

第三十五章 群英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大体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谈细节,刘备与司马朗约好,给司马朗七日时间联络温县各族同侪英士,七日后再在河阳正式征辟,不管司马朗到底能够带来多少人杰,这个温县令都是司马朗的。
  刘备谈完后,为事先稍有准备,不至于等到人到了后职位安排不变,陈冲便先代刘备私底下向司马朗询问,他有把握带入刘备幕府的到底有哪些人。
  司马朗对于这点倒是十分自信,立即拿出一份竹简,写下几人的姓名家学,交予陈冲,陈冲收下后,与司马氏几位老人一一行礼告辞,便与在门口等待的刘备轻装出巷。
  乘上马车,城中人群熙熙攘攘,陈冲探头遥望,刘字大旗正飘扬在温县的城楼上,但刘备显然意兴阑珊,并不准备在城中现身去见张飞,两人便也不再停留,按着来时的路又出城而去。
  来时悄无声息,去时也同样如此。
  路上,陈冲展开司马朗交予他的简书,心中掂量手中简书重量,又对刘备笑道:“玄德,河内群英,多在温怀,温怀大姓,多唯司马,可以说此简在握,河内士子,半在我手。”
  刘备心中仍对司马朗之前对他军中风气的批判颇为介怀,听到陈冲此言,强振精神对陈冲道:“庭坚,司马朗推荐几人?”
  陈冲笑道:“莫急,我且一一看来。”翻开简书,司马朗写得着实不少,且字体俊逸,笔画双肩折角毅正方严,顿挫分明,舒张得势,让陈冲心中暗自赞叹:当真是一手好字。
  当世有八大书法家:师宜官、梁鹄、钟繇、邯郸淳、韦诞、蔡邕、张昶、皇象。所精通者,皆为八分书,世传“八分书”为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所创,以其二分篆书,八分隶字的特点而被称为八分书,蔡邕将其简化为汉隶,成为现时的官方字体,但真正将八分书写得好的,却是少之又少,司马朗写得这一手好字,在文坛交游自然是无往不利。
  列在第一位的名叫殷武,这个名字陈冲很耳熟,刘备见他发愣,连问了几句,陈冲才笑言自己一时记不起此人的事迹,但司马朗的评价却是此人海内知名。
  刘备对这个名字显然熟悉得多,他只是稍稍沉吟,便恍然大悟,笑道:“我当县尉时听闻过殷武之名,记得他是陈留人,却不料他现在竟然在温县。”
  殷武确实当得起海内知名这四个字的评价,因为他所犯下的大案,即使是在汉末这种法纪约束力极低的时代,也显得骇人听闻。
  如同为陈留勇士的典韦,曾为同乡报仇,同乡仇人贵为一县之长,但典韦毫无所惧,驾车载酒,伪做闲人,待李府开门,典韦怀匕当街截杀李永,随后并杀李永妻,取车上刀戟,信步离去。此事发生于闹市,一时间全市骇然,路人惊怖。
  而殷武所犯下的大案较典韦更为夸张,殷武父亲早亡,被母亲孤身抚养长大,时殷武年正十七,殷母年三十三,殷母因容貌清丽,为当地一豪族子弟看中,当街掳掠至家中,殷武当时在外游学,被乡人告知后,殷武先至县衙状告,结果却被县丞判为是诬告,乱棍打出县府。
  原来此人是十常侍之一宋典的近亲,十常侍借助党锢之威,完全压制住整个士族,掌握了朝堂的大部分要职,其族人也跟着鸡犬升天,掌握了大量的地方行政能量,而此地的县丞也是十常侍麾下朋党,殷武只是一个普通游侠,根本没有任何势力与之相抗。
  等到一周后,他在家门口收到他母亲的尸体,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游侠不一定有很大的势力,但一定不缺朋友,殷武很容易找来了三个好友,请他们帮忙在宋氏府苑一处角落大肆纵火,引起宋府骚乱,在宋府为此方寸大乱,派人救火的时候,殷武携带装有武器的木桶混入救火人群中,将那名宋氏子弟一刀斩断脖颈,随后一路厮杀又从宋府中杀将出来,一襟鲜血,混若无人地踏入当初报案时的县府,自首认罪。
  这一下成了轰动天下的大案,原本隐藏的士族清流意识到这是一个打击十常侍集团的绝好时机,发起了极为强大的舆论攻势,要求将陈留郡的涉案官员连根拔起,宋典死咬住自家子侄没有过错,将此案直接密奏天子,天子仍然偏袒十常侍,但此时的案件已经被底下的士族官员办死办实,人证物证无懈可击,所以只得将殷武判为流放之刑,算是士族对十常侍少有的政治胜利之一。
  殷武虽然名为流放,但是从陈留一路行至并州,沿途所至,交游似海,礼遇甚隆,不少士子愿意一览殷武的风采,名士张伯求与殷武偶尔谈及经学,却不料殷武也能信手拈来,不由感叹道:“壮士如龙,从风行云。”
  这些年没有再听到过殷武的传闻,陈冲一时间都忘记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刘备倒还是记得很牢,他笑道:“向来以谨慎闻名,却不料私底下能够与殷武结交,着实出乎我意料。”
  第二人的名字陈冲刘备都未听闻过,姓周名惟,好在司马朗特地在这个人名下多写了几笔,周惟乃是温县寒族子弟,但才华出众,少为县吏,精通《谷梁春秋》《韩诗》,县学之中谈经论典无人能及,但因出身低卑,久不为人所重用。
  司马朗还特意点出,周惟曾与其弟司马懿在县学辩难结怨,司马懿年幼,辩难后辱及周惟家世,周惟因此怀恨在心,而后在一日司马懿出门时将其绑架至崤山渑池处,后幸有大隐士胡昭说情,司马懿服软,周惟才放过司马懿一马。
  “外举不避仇。”刘备如此点评,“下个应该是内举不避亲,庭坚,你看看是否如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本是春秋时贤臣祁黄羊的名典,但是此时刘备直接点破司马朗的本意,倒显得司马朗有几分东施效颦的滑稽。
  果不其然,司马朗举荐的第三人正是之前与他同行的好友赵咨,说的也算简单,简而言之,指赵咨性格温顺,是名好好先生,但明识汉家典籍,见识过人,同时又与世无争,是温县士子人人敬仰的青年领袖,也是一名严守臣道的优秀臣子。
  表面话上说得锦绣连篇,但是细究下来,却又是空无一物,会做人可以说是最不实际的评价,刘备虽然欣赏很多大儒的满腹学问,但对于当今文坛中不重实事,嘘枯吹生的风气很是厌恶,本来方才对于司马朗的荐举或许带有微辞,但更多的只是调笑之言,此时刘备却真的因此产生些许担忧,司马朗抱团的心思简直毫无掩饰,自己征辟其入幕府的想法到底是对是错,刘备一时间也拿不定注意。
  陈冲一眼就看穿了刘备的想法,此时的刘备还不具备高超的帝王心术,只能说具有极佳的平民帝王资质,很多东西还需要时间来学习,陈冲也不绕圈子,直接笑道:“玄德怕是在担忧司马氏势大,征辟入府后难以掌控?”
  刘备颔首道:“方才观司马伯达所言,对我治军之法颇为不然,我心怡司马氏,本是为尽快得到河内士子之心,但现在看来,我方根基过于薄弱,外强中干,一旦外战不利,内外不一,心志有疑,极可能出现反客为主的祸事,不能不再三思量。”
  “此事易耳。”陈冲放下手中的简牍,对刘备建言:“司马伯达荐举多人,虽说多有私心,但只要稍稍调度,未尝不能便客为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玄德你雅量宽宏,礼贤下士,如今又贵为一郡太守,只要肯折节下士,使人心之公道大于私情,必然能在温县站稳脚跟。”
  说到此处,陈冲特意顿了一顿,又道:“如今汉室衰微,天下纷乱,天下皆望汉室再兴,君御风而西,朝夕可进九万里,不宜妄自菲薄。”
  陈冲这些话其实中心意思就是一点,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将一部分拥护这点的士子拉为死党,不同意的可以先闲置高搁,尝试拉一派打一派,在还没有发展出严密组织、游侠风气严重的汉末,维持平衡最大的权术就是无私,而司马朗这种私心过甚的政治玩法,在陈冲眼里就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筛子,而刘备也只是还没有完全领悟这一点而已。
  刘备听完后沉默不语,显然还需要时间消化陈冲的建议,陈冲微微一笑,也不再多言,继续往下念司马朗的名单。
  往下还有二十多人,陈冲默默将其分类,游侠死士六人,隐士三人,年轻士子十一人,名宿大儒两人,可谓是黑白通吃,九流皆沾,难怪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居然能如此轻松,陈冲对着手中简牍几个弹指,心里暗笑:“既然如此之早就有机会挖墙脚,我绝不会让你有机会再成为遮蔽三国的参天巨木。”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