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宋苏门 /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召对

第一百三十三章 召对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是吧!苏重,你解说一下,此举何意?想必你也知道,在我大宋境内,还有大部分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当然,朕也只是听说,并未亲眼所见,但依然相信这现象肯定普遍存在,而且,还有大部分孩童还无书可读,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如你所说的针对大辽的这些措施用在我们自己的老百姓身上?”
  “皇上、章相试想一下,如果大辽的臣民深受儒学的教化和影响,是不是也会认为屡屡发动战争是有违人性道德的事?如果先不论这一点,诸如大辽境内的游牧民众,如果能让他们安居乐业,生活有了寄望,是不是就会舍不得丢失这种生活,从而渐渐的开始讨厌战争?而就在他们安于享受这种生活状况的时候,我国再在两国边镇陈兵以待,让他们归还燕云十六州,会不会显得可能性大一些?当然,在帮助他国发展文化和经济的时候,我国的发展要更迅速-----譬如:在各乡村修路、搭桥,改善老百姓出行状况,同时也拉动各地特产的交流;在各乡村建立国立小学,进行初层次的普及教育,动员所有适龄儿童进校读书,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此种种,只是小臣临时的一番构想,是否可行,当然有乃皇上参详与定夺。”
  “官家,看来这小子是想用笼络人心这一招。一直以来,不管是辽国也好,还是我们大宋也好,都自认为是我们文明古国的正统,看似是两个国家,却是南北而治,同为一个祖先,若照此看来,如此行事却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或许可以让其民众纷纷向往和平统一,可这种怀柔政策要想在短期内看到结果,怕是有些为难。不过,修路,建学校,只要我们的国立允许,老臣觉得确实可行,而且,在未得知官家来此之前,老臣就有过这提议的想法。还有,老臣还想就为什么主建乡村道路而陈说一下。在大宋境内,通往各府城的道路每年都有修缮,从出行上,不妨碍各行列人员往来奔走,而且,这之间,还有水路亦很发达,反观乡村道路,特别是居住在大山里的老百姓,想出来一趟似乎难于登天,这也造成了他们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如果实施下来,或许能够使得在大宋境内行走,处处有坦途,这样,也就督促了其间的文化与物质的交流,而我国,将真正达到国富民强的境地。”
  “皇上,这是我二哥此次特意带来的水泥配方,原本只是在大名县扩展开来,如今,小臣拿来进献给朝廷,使之彻底变成朝廷的技术生产力。水泥的用途很广泛,自研发出来后,一直只局限于建造房屋,平整地面-------其实,它还可以与钢筋混合在一起,用来建造多层次结构房屋主体的承重柱子与承重墙-------所以,小臣特意附上钢材的提炼成效,钢材大肆提炼的归属权理应归属于国家,只是在研发提炼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呵呵,怎么奖赏一下参与这事的研发人员,就有赖皇上定夺,如果皇上的奖赏丰厚,或许能更加激励他们,研制出更多好的产品-------譬如:可以用于战争的火器-----”
  赵煦接过苏重献上来的水泥配方及钢材提炼的配方,感觉此小子有点儿意思,他们苏家竟能这么不藏私,再次给了他一个特大的惊喜:“不错,朕自会斟酌,给予相应奖赏。”
  “恭喜官家,有了这两样,我朝再要建造楼宇时,就不用对树林进行大型砍伐。老臣已经想好了,朝廷的战事自有官家定夺,虽然老臣的心情与官家一样,以期能在短时间内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好能够使得大辽完全归之于大宋,达到统一。可是,老臣自认一介文臣,没有上场杀敌的能耐,或许可否一战,确实还得听听老成持重的武将们的想法。至于老臣,首先是要守护好大宋的北大门,让大宋有一个安定的后方;再就是在辖区内植树造林,减轻沙漠的侵袭。”
  “好,看来朕不虚此行,对你俩的提议,朕现在能答复的也就是在各乡村建造国立小学的事情,这样一来,或许修路也就成了必须成形的事情,至于其它的-----就不说了。朕知道,苏重于章相而言,就是自家侄子,而于朕而言,亦相当于亲弟一般,他虽然聪慧,但于政事而言,还是显得太过稚嫩,还望章相多多教导,以期日后更能为朝廷所用。”
  赵煦的一番表示与嘱托可谓是情真意切,使得章惇频频点头。苏重一边称谢,一边表示惭愧,似乎该说的都说了,时间也悄悄溜走,从宫城出来,行走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上,沐浴在春天凉寒的夜风里,苏重的心情特别宁静。倒是章惇,自出来后,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或许,官家最终还是选择发动战争,在这之中,免不了有他的策应与功绩,如果能顺利收复燕云十六州,进一步达到统一-------他只要想想,就觉得自己也可以跟着名垂青史了!而这一切,与闲居远地的苏子膽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隐约中,他似乎把压倒苏子膽成为他的一种目标,一种追求。而这里面,他又总会矛盾地忽略苏重的存在。
  两位臣子走后,赵煦的心情很复杂,虽然高兴多一点。
  从此次的召对中,他似乎看出了苏重的弱点,虽然他修习了武艺,至于他的武艺怎么样,他不得而知,但作为周侗的关门弟子,想必也不会差,可他依然显得怯弱,说得好听了,他是珍惜生命,就好比建造百姓医院的倡议一样;说得不好听,就是他怕死。不仅怕他自己死,似乎还怕面对死亡。
  不过,自从百姓医院的建立,以及他所宣扬的女子要年满十六岁以后才能成婚生子,妇女儿童的死亡率确实在每年递减,这也就造成了要有更多的粮食产出来养活这些人。不过,总归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所以,朝廷还因此特意更改了成婚适龄律法------
  人,是国家存在的根本。
  可当人在每年的递增中,食物生产总量却没能递增的情况下,也会造成他这个掌管天下者的恐慌------
  另一边,赵佶与赵似兄弟亦还未歇息。
  两兄弟不觉与苏重比较,苏重已经为任一方,开始为大宋出力了,而他们,作为赵家子孙,还没能为大宋的发展做一点实际贡献。
  “似弟,不用想那么多,我们就应该享受这种生活。”
  “是啊,我们是赵家子孙,不需要要像苏重一样能干,或许,皇帝哥哥也不需要我们那么能干,能快快活活过日子就行-------先前,我觉得这样过日子是理所当然的,但自从听了苏重所说的寄生虫后------真的,我就觉得自己就是那寄生虫。佶哥哥,我们真的就要这么过下去吗?”
  “不这么过,你还想怎么过?到了你开府的时候,自然就能多少做点什么-------可是,我们能做什么?国家治理有皇帝哥哥和诸位大臣,还有各级官府------我想过了,我就随着自己的性子过,好好享受生活,何必要理会那么多呢?”
  “那-----你与苏重的比试也就这么算了?”
  “怎么会算了呢?比,当然要比。”
  “佶哥哥明知道比不过,为何还要比?”这话,赵似不想说的,不管怎样,也是在打击赵佶的积极性。可,他当真觉得没有必要,佶哥哥的强项不在这方面。
  “难道你忘了?我们为什么会私下里跟着贯贯学武?还不是因为苏重说要和我们比试吗?他想比,我愿意成全,他不想比,也非比不可------哼哼-----起码我们也因为他一句话,这些年多少也花了一些心思。”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