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少将军~!”
正在魏明下令全军过河的时候,亲卫统领宋忠上前一步抱拳道:“少将军!汾河天险两岸陡峭,河谷之地狭小,大军无法展开,不如留下一半人马镇守东岸,等拿下西岸隘口之后再做打算。”
与主将魏明,这个第一次统帅大军出征的“生瓜蛋子”不同。年三十七岁的宋忠,自二十多岁起,就开始跟随公子章征战沙场,不管是实力,还是经验,全都可以称得上是沙场宿将。
他原本是公子章身边的亲卫大将,后来嫡长子魏明耐不住寂寞,瞒着他老子公子章出仕为官,最终被任命为了“上党三尉”之一的左都尉。
当时的公子章不在大梁,他正率领魏国的五万禁军,也就是前“宗室军,”在濮阳”救援卫国。”与当时打自卫反击战,已经打到卫国都城濮阳的赵国军队对峙。
等到赵国的军队撤退,公子章回到魏都大梁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件事情。
尽管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实战经验,只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可魏惠王的旨意已下,他也没有办法。
魏惠王确实信任他,要不然也不会爱屋及乌,拜当时只有二流实力的魏明,作了上党的左都尉。
可当时只有二流实力的魏明,别说上党郡尉,就是让他当边地的县尉,他都不够格。
这样的实力要是真干了上党的左都尉,还不被人笑掉大牙?
于是当时的公子章上奏魏惠王,让他先挂职学习,暂时先留在大梁,等实力足够了再去上任。
这魏明也确实够努力,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从二流晋级成了一流,尽管没有实战经验,但兵书战策却能倒背如流。若是真能融会贯通这些兵法韬略,魏国公族将会再出一位镇国级大将。
时逢韩魏攻赵,为了锤炼魏明,魏惠王不顾公子章的反对,在公子章出征之前就让魏明去了上党。
可公子章也知道魏明的脾性。
“眼高于顶,目中无人。”除了他这个老子,别说上党郡的同僚,就是一些镇国级的老将他都不服。
而魏国的四大军功世家看似和睦,可台面下的小动作就没断过。为了不让儿子吃亏,在战阵中出个什么好歹,于是便调了他的亲卫大将宋忠协助魏明。
可公子章这些预防措施明显有些多余,魏明在魏惠王心目中的地位谁不知道?危险的地方会让他去吗?出了事谁都兜不住。
于是上党郡守一想,算了,就当养个大爷得了。就这样,三晋战事已经如火如荼的打了快半年,可魏明连一次出征上阵的机会都没有。
好不容易等到了出征的机会,上党郡守为了保证安全,也为他抽调了留守上党的大半精锐跟随。
用如此精锐打“软柿子姬阳?”这对魏明来说根本就是小看他!若不是上党守给他看了魏惠王的诏书,他还有后续任务的话,魏明说不定早就带着亲卫营上路了。
要真是那样,姬阳现在恐怕早就哭了。
因为以魏明五百亲卫营的实力,就算拿不下它的东安郡九县,但交关,彘城和平周三县,恐怕早就丢了。
实力如此强大的魏明,会听宋忠的建议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见他沉声道:“家父有言,猛虎扑兔,犹尽全力。怎么宋叔叔的见解会与家父不同呢?”
“尼玛的!算老子嘴贱。”
魏明用他老子的话堵宋忠,那宋忠还能说什么?他总不能说公子章是错的吧?
尽管知道魏明这是在“以偏概全。”可作为公子章的亲卫大将,他也不能反驳。
看了看有些哑口无言的宋忠,魏明笑了笑道:“不过宋叔叔的顾忌也不无道理,万一广安伯国真有我宗室军般的精锐呢?”
“来啊!”
“末将在!”
除了已经过河的将领外,剩余的三员二流武将抱拳上前。
扫了一眼身前的三将,魏明笑道:“老五,还是你带五百人守卫东岸吧!”
“又是我?”
刚刚搬完竹筏木排的亲卫百夫长瞬间气急,心想:“怎么每次留守的都是我?”
可对魏明的命令,他根本就不敢反驳,只能应诺留下。在其他武将嘲弄的目光中,他只能领着一队五百人的老弱病残留在东岸。
“宋叔叔以为如何?”
“还能如何?”
尽管知道魏明这是在敷衍他,可宋忠也只能违心的抱拳道:“少将军英明!”
没办法!谁让他这一路建议的策略就没对过呢!
原本他以为,平周守将就算要退守汾水,东岸的两座城邑也肯定会留下些兵马!
结果~~~~
没有!他连一兵一卒都没留。
所谓“守江必守淮!”原本他预计,哪怕平周守将退守汾水以西,汾水以东也肯定会留下些兵马袭扰他们。
结果~~~~~~~~
还是没有!
第一次建议的时候。首次独领一军出征的魏明,心中难免忐忑,对宋忠的建议还算言听计从。又是派兵截杀,又是两翼迂回,又是武胜攻城。
结果,两座城邑一鼓而下,城内毫无抵抗!
第二次建议,魏明给他面子,也执行了。虽然不算彻底,但也派出了武卫军搜索东岸。
结果,别说广安军,就连毛都没一根。野味倒是打了不少,昨夜全给军士打了牙祭。
到了第三次,魏明会信你才是怪事。不仅不信,还会在心里想:“究竟你是主将,还是我是主将?”
对此!宋忠也是无奈。他也没想到广安军会这么怂,在东岸,一点防御措施都没做。
其实不是孙观没做,而是做了之后,又被姬阳给叫停了。虽然他的初衷不是为了离间魏明和宋忠的关系,只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可这样无声的离间,比直接离间效果还好。
若此时的魏明真的听从了宋忠的建议,那姬阳这次的伏击行动,哪怕是成功了,也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虽然宋忠听出了魏明嘲笑他的潜台词,笑他大惊小怪,广安伯国根本就不可能会有什么精锐部队。他们的部队,也就是欺负欺负当时假扮盗匪进入楼邑的郡县兵。
可宋忠毕竟是沙场宿将。虽然他还猜不出广安军具体的部署,但直觉告诉他,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他们,自进了平周之后,一切都太过顺利了。
既然魏明这个主将不听他的劝告,他只能在交代了一番东岸守将注意事项后,紧随魏明去了西岸。
看着已经过河的大军,再看看身边这五百人的老弱病残,亲卫百夫长气的要死。
平日里老干杂活,捞不到上阵的机会也就罢了,还要被魏明和宋忠教训,简直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而他还不知道的是,一支五百人的骑兵,已经在成廉的率领下,悄悄进了他身后的树林之中。
四千五百人有多少呢?
这个没法形容,只能说很多很多。哪怕是排成密集的阵型,也有方圆一两里的面积。
魏军过河之后,已经排出了三个进攻队形。
前军,以擅长攻城的“武胜军”,及擅长山地作战的“武卫军,”为第一梯队。
五百亲卫宗室军和五百魏武卒为中军,护卫在魏明周围。
左右两翼和后队,则是两千五百常备军。战马车骑都留在了东岸,只等精锐尽出,一鼓作气拿下隘口,让后卫带辎重过河了。
“孙观!汝已无力守卫平周,何不早降我家将军!若能顺势归降,保你荣华富贵,否则破城之日鸡犬不留!”
得了魏明将令的前军大将,手拿盾牌和长刀,缓缓接近隘口喊话。
“嗖~!”
一支箭矢射来,前军大将急忙竖盾防御,一声闷响过后,箭矢重重的插在牛皮包裹的盾牌上。
“这就是你的回答吗?”
看了看站在隘口上,依然保持持弓姿势的守将孙观,魏明欣赏的点了点头道:“自知不敌,身陷绝境,依然视死如归,此人不错,务必生擒他!”
“诺~!”
已经得到守军回答,回来向魏明复命的前军大将应诺。拔下牛皮盾上的箭矢,狠狠的扔在了地上一举长刀大吼道:“三武之下~!”
“有死无生~!”
最后四个字,是一千五百三武军一起吼出来的。这就是他们的战歌,也是他们开战前的誓言。
“有进无退,有死无生!”
若非如此,魏国,也不可能靠三武军称霸中原一甲子以上了。而这三支军队,也不会每次打了败仗之后,基本都会全军覆败了。
只是如此勇猛的悍卒,却不是姬阳的麾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当然,再厉害,再剽悍的军队,也要跟对人才行。
在吴起和庞涓手中,这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天下畏惧的强军。
即便在魏明的老子公子章手中,这样的悍卒也是很多诸侯心中的噩梦。可到了魏明的手中,这支军队虽然依然剽悍,但却缺少了他们最重要的东西“军魂!”
什么是军魂?
百折不挠,宁折不弯;是军魂。拖不垮,打不烂;是军魂。遇强则强,百战百胜;同样也是军魂。
可第一次真正领兵的魏明,却给了这支“百折不饶,宁折不弯”的三武军,设置了一个最大的牵绊和顾忌;以至于给了孙观守住隘口,让姬阳铁骑冲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