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时光荏苒,转眼间吴寻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六年了。而在四年前就弄清自己来到什么年代的吴寻很无奈,毕竟他太小了,太年幼了。直到现在已经七岁(虚岁)的吴寻才有自己的话语权。
而说起这个时代,就不得不说起吴寻的一段笑话。那就是他刚得知自己身在墨家时,还以为这是秦时明月呢?结果嘛,当吴寻讯问自己的母亲玄奇是否会飞檐走壁、开山裂石时真是闹了个大红脸。也就是那时,吴寻才确定这只是一个正常的历史时代。
但也只限于这个,只知道秦国这和时候正在进行变法----商鞅变法和一些重大战争事件和历史名人外,吴寻也就一无所知了。甚至当从玄奇口中得知最强战国乃是魏国是,吴寻还是一脸懵逼的。毕竟在他的记忆中对战国时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强秦,一扫六国。
直道发生在四年前的桂陵之战,吴寻才明悟,这个时代是在当下,是现在,以前对战国的种种印象只能当做参考,不能全信。想到着,吴寻就陷入的深深的回忆。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高官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直到公元前353年,齐军才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齐威王打算让孙膑担任主将,但孙膑以遭受过酷刑、身体有残疾为由拒绝。齐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坐在带着蓬帐的车子中出谋划策。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庞涓率军八万到达茬丘,随后进攻卫国,齐国方面田忌、孙膑率军八万到达齐、魏两国边境地区。
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孙膑于是建议田忌南下佯攻魏国的平陵(今山东省定陶县东北),因为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指魏国首都大梁以东的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被攻克;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要经过市丘,容易被切断粮道,佯攻此地能很好的迷惑魏军,造成庞涓产生齐军主将指挥无能的错觉。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
接近平陵时,孙膑向田忌建议由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两城的都大夫率军直接向平陵发动攻击,吸引魏军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两路齐军大败。孙膑让田忌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面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田忌按孙膑的要求一一照办,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今河南高官垣县西南)设伏,一举擒获庞涓。
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在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中,齐军主帅田忌采纳军师孙膑的建议,在桂陵设伏,一举歼灭魏军前锋部队并俘虏魏军主帅庞涓,齐国经此一战声威大震,对魏国的霸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齐威王也想一举取代魏惠王成为中原霸主,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齐威王敦促宋国、卫国联合出兵,并包围了魏国南部重镇襄陵(今河南睢县)。
而虽然齐国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国,但魏国主力并未被消灭,实力依旧是战国霸主。但可惜,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齐国君臣却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否决孙膑的建言,在公元前352年,齐联合了原来魏的小兄弟宋国,卫国杀气腾腾的攻向魏国,而赵邯郸已经吃过齐国一次围魏救赵的亏,元气大伤,襄陵之战爆发。
襄陵在今河南睢县一带,属于宋国西部边陲,位于黄淮平原腹地,非常适合大兵团做战,齐之技击不能碰魏之武卒这句话又一次在襄陵实现了。这次齐、宋、卫联军率先向魏军发动了进攻,魏武卒士气大振,很快打退了齐、宋、卫联军第一波攻击。正面战场作战也不是孙膑所善长的,而且要调度联军取胜,历来都非常困难。
很快战斗进入了胶着状态,这时候魏惠王吸取教训,不再单纯的依赖魏军的武力,对韩国使用外交手段,促使韩国出兵,而韩国一看魏武卒如此勇猛,判断胜利肯定会是魏国的,所以在背后对齐、宋、卫联军发动攻击。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去年侥幸赢了桂陵之战齐军马上现出了原形彻底崩溃了。从此魏国的东部没有其它的军队敢来挑战。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再度为将。
魏惠王利用这次作战成果,在襄陵之战次年,迫赵盟于漳水之上,强迫泗上宋、鲁等十二诸侯国来朝。然后与齐、赵媾和结盟后,即全力西向击秦。公元前350年,魏举兵攻秦,围定阳,迫使秦孝公在彤与魏惠王相会和好。
想到这里,吴寻就对印象中的强秦大失所望。没想到山东六国畏之如虎的虎狼之秦,竟然还有这样悲催的时候,别说还没建成的咸阳城,就是秦国趁着魏国战败而出兵夺回的河西和攻占的魏国故都安邑都被迫吐了出去,甚至为了防止魏国进一步的压力,秦国将都城从靠近河西的栎阳迁到了腹心之处的雍城。
但也正是因此,吴寻才下定决心正视自己,正视这个时代,不在因自己所谓的先知而沾沾自喜,目空一切,这个时代的人杰不是自己这个只受过应试教育的人可比的,因为直到两千多年后他们的思想和经历都指导着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他们提供借鉴。
所以近一年来,本来显得有些浪荡,或者说有些自负的吴寻变得内敛起来,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学习着所有看得到,听得见的东西。
............................................................
这一年是公元前349年,这一年幼龙即将翱翔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