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做翻译 / 第五十一章 蓄势待发

第五十一章 蓄势待发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永乐三年,四月,京城。
  此时的大明王朝虽然前几年才经历了一场内乱,而且北有蒙元残余,西有帖木儿帝国虎视眈眈,南面交趾(越南北部)也不省心,但是好在帝国仍然焕发着活力。
  毕竟对于勤劳富有智慧的中国人来说,只要自己内部不出问题,这些外敌威胁其实都是纸老虎。
  如果以一个人来做对比,永乐三年的大明帝国仍是个青壮年,还是砥砺奋进的在走上坡路。
  计言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早就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虽然目前还没实现他一开始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多娶媳妇多赚钱。
  不过好歹也是混上了个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女朋友,还是个贵族,比起他在现代的时候,强到不知哪里去了。
  正所谓,妻不在多,胸大就行,钱不在丰,敢花才行。
  梅雨宁这一年已经快要十八岁了,越长越开,各方面都长大了不少。
  计言看着她的变化,自忖要是去年两人刚认识的时候她就这么大,就算自己再傻,也不可能同屋睡了好几天都没发现对方是女的。
  于是更加期待郑和赶紧下西洋,让自己有机会带着梅雨宁去热带,去东南亚,一起撒欢一起浪。
  从永乐二年到永乐三年,计言忙忙活活的没闲着,不是当差,就是吃吃喝喝的。
  与此同时,大明王朝的皇帝大臣们也没闲着。
  先是朱棣痛骂了内阁大学士解缙一顿,说他办事不利。
  让解缙主持修书,结果呈交上来的《文献集成》,完全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没有展现皇帝的宏图大志。
  解缙这才意识到修书这事儿不是朱棣心血来潮玩玩的,是要来真的。
  诚惶诚恐之下,解缙立刻组织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修书活动,此时的他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将永远跟这本他修成的书绑定在一起。
  还有一件也是影响了大明王朝国运的事,而且也还是绕不开这位解才子,他用三个字“好圣孙。”说服了朱棣立太子。
  没有成功当上太子的朱高煦,按照明朝制度,要去封地当藩王去了,可是他拒不就藩,天天赖在京城里,朱棣竟然也拿他没辙。
  不过这些目前都是身居高位者们操心的事儿,计言也就是看邸报的时候,或者是跟同僚们八卦的时候,才知道了这些。
  对于计言来说,除了自己和梅雨宁,最亲近的人就是阮小义了。
  这孩子成亲了。
  是的。
  成亲了。
  计言还保持着两世处男之身,他的这个小弟已经成亲了。
  你敢信?
  那是春节的时候,阮小义离乡半年,回山东过年,然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最后好说歹说,终于父子达成了一致,继续在京城可以,把婚结了,然后带着宋青青一起在京城。
  要不就在家里待着,什么时候他爹抱上了孙子,什么时候他能回京。
  真是典型的封建家长作风。
  不得已,阮小义只能成了亲,带着宋青青一起住在了京城,好在他之前找的住处够大,所以加上宋青青带来的七八口子,那房子仍显宽敞。
  不过从那之后,阮小义每天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天禧寺里,能晚回家就晚回家。
  天禧寺这破工程,一年前什么样,现在也只有看得见的几处小变化。
  郑和从泉州回来之后,就只有一部分时间还在这个工程上了。
  有人推还推不动呢,没人推,也就更没进展了。
  好像皇帝也给忘了这茬,没再继续提。
  不过皇帝忘不忘的,计言一点不关心,他每天只要混混日子,不要少了他的俸禄就行。
  他只一心等着郑和下西洋。
  四月底,天气已经热起来了,这天郑和在天禧寺召开了一个会议,计言也被邀请参加。
  参会的人不少,计言先四下打量了一圈,他注意到参会的都是郑和去日本的老部下,没有工部的人,便心下暗喜,看来这会跟天禧寺工程没啥关系,那就应该是要准备下西洋了。
  郑和情绪饱满,意气风发,对着众人宣布道:陛下已经下旨,命他领正使之职,即刻开始选编人员,往太仓刘家港集合,待集合完毕,即刻启程远渡西洋。
  计言心道: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会议上,郑和显然情绪相当不错,还跟众人分享了一个趣事。
  郑和继续向众人讲解道,天子召见之时,一边与自己商议出使西洋之事,一边还给自己说了个故事。
  大明刚立朝之时,江山不稳,当时还尚未统一全国,那时就有倭寇来骚扰明朝沿海,地方官上了个折子给太祖皇帝朱元璋,问:“皇帝,怎么办啊?”
  朱元璋思索一阵,大笔一挥,直接发了一道圣旨。
  那圣旨上写道:“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说完故事,郑和接着对众人说道:“倭寇扰我数年,经去年我等出使日本,迄今已约一年。这一年来,我海疆平静,东海之上,熙熙攘攘。未再听闻有倭寇出没,这是我大明之福,也是尔等之功。此天时地利之际,不知尔等是否愿意随我远赴西洋,再立不世之功?”
  自然是山呼海啸一般的回应“下官愿意!”
  计言当然也在这呼喊的人群之中,不过他可能比其他人更激动一些,因为他比起在场的所有人,甚至包括郑和本人在内,都更清楚这场航海运动的伟大。
  散会之后,就是各人回家,该告别的告别,该收拾东西的收拾东西。
  计言没啥可收拾的,他其实早就准备好了南洋度假套装。
  找人做了几件到膝盖的短裤,还有几身特别定制的类似于T恤的上衣,又买了好几把湘妃竹扇,只待郑和一声令下。
  他没回家,而是直接跑去了南镇抚司衙门,悄悄找到了梅雨宁,向她透露了这个消息。
  梅雨宁听完略微有些吃惊,看来他们家现在真的是与外界隔绝了,要是按照以前,估计梅驸马早就打听到消息了。
  自从去年刑部的李大人被抄家之后,梅驸马府一直保持着闭门谢客的态势,直到今天也没有松懈。
  梅雨宁跟计言道:“我目前还没接到差遣,不过父亲是肯定希望我也一起去的,毕竟之前我得到消息,允炆哥哥确实就在南洋。”
  计言道:“这事儿也许不需要你父亲帮你打点,我这就回天禧寺一趟,找副使王景弘说一下。”
  梅雨宁欣喜道:“这敢情好,父亲现在的情况也确实不宜再出来走动。”
  计言看了一下四下无人,向梅雨宁使了个眼色,道:“放心,你男人还是靠得住的。”
  梅雨宁默默笑了笑,没再说话。
  事不宜迟,计言便忙不迭的又赶回了天禧寺,找到了正在整理人员花名册的王景弘。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