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却说,诸葛亮将徐庶之母带回新野的徐庶身边,徐庶感激涕零,思量得这孔明如此神机妙算,昔日同为水镜先生门下,孔明才德盖过其余人,若能为刘备出力,足以安天下也。
便同诸葛亮说道:“吾主贤明,孔明何不一展身手,与我共同辅佐之。”
诸葛亮道:“某一介草莽,人称诸葛村夫,只识种田养鱼,哪能用计安天下?昔日刘备虽然有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但是屡屡失败,盖因没有一个智囊军师,替他出谋划策,今元直兄竭力辅佐,安能不成功,天下已成三分之势,我还是回家种田吧。”
徐庶一听,愣住,突然道:“哎呀,孔明果然才德胜我。吾正苦恼,玄德仅仅新野之城,虽有用人之才,不得施展之地,今听的孔明三分之势论,瞬间明白了,此必教玄德夺荆州,益州,与东吴,曹操三分鼎立也。”
一不小心说漏嘴,诸葛亮连忙推脱道:“什么三分,我不知也,我家里还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妻妾等着我,告辞。”
诸葛亮并未答应出仕刘备,徐庶只能放弃了登庸。
是夜,他思来想去,自己的才能在诸葛亮之下,如果玄德能请出诸葛亮出山,何愁大事不成。
次日,刘备听闻荆州多名士,想求些人才来用。徐庶将诸葛亮举荐给刘备道:“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
刘备一听徐庶推荐,立即喜道:“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徐庶道:“此人暂无出仕之意,主公可亲往求之。”
刘备眉头一皱,心想,什么人还要我亲自去请?道:“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
徐庶忙道:“譬犹驽马比麒麟、寒鸦比鸾凤。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智者第一人也!”
刘备惊讶坐起,喜道:“愿闻此人姓名。”
徐庶道:“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自号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若得此人辅佐,何愁天下不定!”
刘备大喜,说道:“昔日水镜先生曾经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正是伏龙,凤雏乎?”
徐庶脸色复杂,他只说道:“凤雏乃是襄阳庞统。伏龙是谁?我却不知也。”
刘备觉得诧异,问道:“水镜先生所言,尔为门生,竟然不知,定是欺瞒我,莫非,伏龙正在备的面前。”
徐庶忙道:“主公哪里话,徐庶才德卑微,安敢自称伏龙?诸葛亮曾与我言三分天下之论,若主公尽得荆州,益州之地,何愁天下不定?”
刘备表情顿时僵住,这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他的内心是狂喜的,但是却不表露,淡淡说道:“依军师之言,那诸葛亮确有才能,烦劳先生指引,备,亲自前往去游说。”
却说,曹操听闻徐母未曾请来,大怒,商议南征。手下谋士荀彧道:“天寒不可进兵,只待来年春暖。”曹操从其谏言,乃做一玄武池,教练水军,准备南征。
这日,刘备正准备前往隆中,忽报门外有人求见,刘备见此人道貌非常,欢喜问道:“莫非是孔明来相见?”急忙出门相迎,一见,却是司马徽来了。
刘备高兴,与他拉了几句家常,说道:“备自别仙颜,因军务繁忙,有失拜访。今得大驾光临,倍感荣幸。”
司马徽道:“听闻门生徐元直在此,特来相会。”刘备道:“确不凑巧,徐庶前日去樊城巡查去了。还未回来。”
刘备心中想着诸葛亮,问道:“元直曾为我举荐诸葛亮,此人若何?”
司马徽便徐徐道来:“孔明与徐元直、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然之,”
司马徽欲言又止。
刘备忙问道:“然之若何?”
司马徽道:“年少出名,比及年长,娶妻纳妾之后,疏忽了学习,泯然众人矣。”说罢相辞而去,刘备留之不住。
司马徽知刘备欲请卧龙出山,长叹道:“伏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卧龙未得其主,正得其时,叹咦!”刘备只听得他后半句,以为暗示他请卧龙出山。
刘备心想这司马徽真是个隐士。心中又觉得他欺瞒自己,想来,司马徽定是不愿意见卧龙出山,为了江山社稷,呕心沥血。故意将自己的得意门生说成平庸之辈。
跟关羽说道:“二弟,依你看,这诸葛亮到底是如司马徽所言,平庸之辈,还是如徐庶所言,经天纬地之才?”
关羽说道:“司马徽隐士也,所言玄妙,不能揣测。徐庶乃大哥军师,职责所在,安敢欺瞒,想那孔明之才,定能与徐军师相提并论。”
刘备大喜:“英雄所见略同。”遂被厚礼,次日与关羽,张飞一同来到隆中。
遥望山间,几个农夫正在务农,有一个农夫望着刘备出神,失语道:“真的来三顾茅庐?”此人正是诸葛亮。
当下,刘备见那农夫面善,下马问道:“卧龙先生住何处?”
诸葛亮一愣,斜眼看了看他身后,两个彪形大汉,关羽,张飞也来了。
“此山之南,乃卧龙冈也。冈前林内有一茅庐,即村夫诸葛亮住处,他平庸之辈,自号卧龙。我等时常耻笑与他,公若是请他出仕,还是罢了。”诸葛亮说道。
这话却没有打消他刘备的热情,骑上马就来到了茅庐前,亲自去敲门。
从里面出来一个童子,刘备自报家门:“汉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诸葛孔明先生。”
那童子聪慧,道:“你只说刘备二字足以,家父务农去了。”
刘备问那童子年纪:“我名唤作诸葛彰,年纪四岁。”
刘备看那孩子口齿清楚,面目清秀,甚是欢喜,对关羽道:“先前观那寇封生的俊秀,收为义子,今日看了这孩子,心中更喜,感叹若是我儿能生的这么好,无后顾之忧了。”
关羽点头,问道:“你父何时归来?”
诸葛彰道:“归期不定,或三五日,或三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