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翻篇了?圣人必须要用笔来告诉你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当张角躺在床榻上之时,他并没有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他只恨一句话,也只相信一句话,或许如果这句话是错误的,他就不会被群殴干死,它叫做:“成事在人,谋事在天。”但他的希望并没有全部破灭,他死之后,他还希望自己的徒弟们——一年级小学生——太平教的几个小道童,去完成他的霸业——算好1×1究竟等于几——干掉姓刘的。他知道,他和老师还有想老师告密他不会算1×1等于几的同学是世仇,或许他也这么认为拿菜刀剁他的那些。但是,与此同时,老张还知道,虽然那些菜刀暴徒听信老师的话,但是他们迟早要被老师用各种理由比他们退学,因为世仇已经报完了,留着菜刀已经没什么用了。他想收回菜刀,可是他又没想到,大多数暴徒们已经不听他的话了。
这些暴徒的名字,我可以告诉你其中的一些:
曹操,刘备,公孙瓒,韩遂。
那么,还有一些,本来没有剁张角,但是,却趁这个机会抢了把菜刀,他们有:
刘璋、刘表、张鲁等。
张角认为,这帮小孩足以能替他完成他的霸业,所以呢,就瞑目了。但是,张角虽然是个聪明人,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这一点上,张角可想错了。这一帮小学生们,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头领做指导,就狗屁不是。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蛮干,很少会智斗。而且张角报了世仇的,竟然是曾经拿菜刀剁他的那些忠于老师的学生们。我们称之为——军阀,或者说诸侯。但,实质上,如果没有张角的话,老师不可能给他们菜刀,所以也正是因为有了像张角为首的一批批的起义者,才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天下一统。但是如果没有朝中的各位宦官争权争名夺利,如果没有朝中的奸臣争权挡道,也可能东汉末年统一的也不会那么早。
啊,敢情咱们现在说了半天才到主题,咱们这一章要说的是什么呢?黄巾起义的幕后。
或许你认为,平定黄巾主力是众所周知的曹操、刘备、孙坚等人。但恐怕我要告诉你的是,你错了。其实,灭掉黄巾最大的功臣是皇甫嵩、朱儁等名气远不如曹操等的老臣。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军事实力并不比刘备等人差,甚至说要强过其中的某些。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在后来没成为鼎立的军阀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历史上的爱国人士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以至于爱国都不足为奇。自屈原以来,诸如文天祥、郑成功、顾炎章等人,很多都是以爱国混饭吃的。既然如此,又能保证皇甫嵩、朱儁等就不是东汉末年仅有的极爱国之士呢。或许,他们真有一颗爱国之心、真有报国之意,真以为大汉朝气数还未终,真的还没看清楚东汉末年的真正形势,真的以为凭自己的一腔报国热血就能挽救回东汉末年的荒腐衰败,或许,那时候的他们,虽然岁数大了,思想上还是年幼无知,懵懵懂懂。所以,第一个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他们太“爱国”了。
历史上还有一种人,身为军事天才,在政治上却是十足的二百五。举几个代表:韩信,周亚夫,岳鹏举。不是每个人都像李世民和曹操那样的,老皇们或许更不是。并且他们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是政治家。所以呢,用老子的话说,“功成名退”,别跟这些政治大哥大级别的任务掺和了。拉倒吧,撤吧。马上的皇帝其实坐不了天下,认命,谁让没那个才能呢。第二个原因,只懂军事,不懂政治。
还有句话,叫作“年老不讲筋骨为能”。或许,皇甫们老了,累了,不想和他们瞎逗了。或者说,老者毕竟是老者,精力不如小年轻的了,能力也不如他们了。若是能争赢了还好,若是争不赢,岂不是身败名裂。再者一说了,即便是真地成功了,又能做上几天皇上,又能享几天福?难道真地要跟这帮“年轻人以死相拼”不成?难道和从前的老战友(像皇甫嵩和朱儁)还要反目成仇?犯不上,实在犯不上。第三,年龄太大,没那个必要。
既然,他们无法反汉,他们就成了大汉的利用对象,就成了击败黄巾的主力,我们称以皇甫嵩、朱儁为首统领的这只军队为——北军。而这只北军,就成了汉帝唯一的也是最后一支的正规军——真正属于朝廷的这只军队。当然,不光是汉末才有北军。南北军是汉朝共有的军队,两汉的军制都是以南北两军作为中央的常备军。其中,南军管宫廷宿卫,北军掌京师防御。西汉平定吕氏之乱、八国之乱,东汉镇压羌族起义就是主要靠的北军。这足以说明它的重要程度。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还是那句话,政府再腐败,也不能允许自己的高帽被摘掉。东汉朝廷立即作出反应,委任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卢植为北中郎将,率领北军五校(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汇合其他抽调来的人马,全力镇压。东汉政府也真会选,这些人都是朝廷忠心耿耿的奴仆。
这只北军总共只有大约4万余人,还要分成南北两部分。皇甫嵩、朱儁率领主力进攻颍川黄巾军(颍川紧挨着洛阳,直接威胁汉朝的统治中心),卢植率领一部在北面广宗进攻张角。
他们面对的是数十万甚至百万黄巾义军,力量对比之悬殊令东汉朝廷本身也极为紧张,其艰难程度足可见得。于是东汉朝廷才下达诏令,要求各地自行招募人马,协助平叛(由此引发了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三国之源)。
事实证明,训练有素的北军在皇甫嵩、朱儁等宿将的指挥下顶住了压力。他们先在颍川与黄巾军波才部交战。因众寡悬殊,被黄巾军紧紧包围在长社城中。适逢狂风大作,皇甫嵩敏锐地观察到城外黄巾军驻地蒿草丛生,于是令勇士潜出城外,放火烧草,同时率军从城中呐喊杀出。黄巾军大惊,全军溃败。颍川一郡因此平定。
而此时,北中郎将卢植正率领另一部北军汇合各地乡勇(包括刘备、关羽、张飞等)在河北广宗和黄巾军主力张角对峙。因为没有向前来视察的小宦官行贿,卢植被莫名其妙地免去了职务,部队交给东中郎将董卓指挥,这是董卓第一次参与北军的指挥。
但是,董卓可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与黄朱等人恰好相反,别看董卓打仗没能耐,人家政治方面有本事。董卓多次向张角军发起进攻,却都被打得大败,河北形势更加紧张。于是,东汉朝廷再派皇甫嵩率领北军主力进讨张角。所以说,无论在什么时代,咱都得靠本事吃饭。
皇甫嵩进攻广宗,由于兵力差距太大,初战仍然不利。然而,皇甫嵩毫不泄气,他鼓励士卒,同时留心观察敌情,果断地乘黄巾军胜利后警惕性放松的时机,突然率军偷袭,经过一天激战,完全打败了河北黄巾军。
在皇甫嵩北上进攻张角的时候,朱儁则带着另一部分北军汇合孙坚等乡勇进攻南阳黄巾军。他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命令士兵大张旗鼓去攻打东北角,等到黄巾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东北角后,他亲率精兵袭击西北角,一鼓打破了南阳。
黄巾军余部退守小城。朱儁连续猛攻不下。他判断黄巾军被严密包围,无路可走,因而只能死战到底。于是决定解除包围,等黄巾军出城求生在野外进行攻击,必可大获全胜。果然,黄巾军见汉军撤围,纷纷出城,准备逃往别处,朱儁挥军进战,彻底消灭了这只黄巾军。
由于皇甫嵩、朱儁等率领的北军死战,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东汉朝廷封皇甫嵩、朱儁为左、右车骑将军。不久朱儁因母丧去职,北军就由皇甫嵩一人统率。后来北军还在皇甫嵩的率领下与董卓的西凉兵一起镇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叛乱。这就是黄巾起义的大概情况。
说到这里,不能不介绍一下皇甫嵩本人。史载,皇甫嵩极能体恤士卒,每次行军休息,总是营帐全部建好,他才肯进帐;士兵全部吃上饭,他才去吃,所以将士效命,所向无敌。
黄巾起义平灭了,刚刚消停了一点的东汉朝廷内部的纷争又重新开始了。主持朝政的大将军何进为了消灭与自己为敌的宦官集团,决定招地方藩镇进京。驻军西凉早有夺权图谋的董卓立刻闻风而动,起兵进京,要不怎么说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呢。董卓尚未抵达都城,何进已被宦官集团谋杀,何进的部下袁绍等人进而又消灭了宦官集团。董卓进京平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对于意图篡夺汉朝天下的董卓来说,皇甫嵩统率的北军始终是一块卡在咽喉的骨鲠,不能不除之而后快。于是他以朝命征召皇甫嵩到朝中任职,意图让其交出兵权。
皇甫嵩的长史梁衍看到了这一点,他劝皇甫嵩说:“目前朝廷危急,董卓专权,有废立之意。现在他假称朝命征召将军,是另有图谋的,其祸大则有性命之虞,小则会受牢狱之灾。现在以将军所掌握的这三万北军精锐,去洛阳迎接天子,奉令讨逆,董卓必可被擒。”可皇甫嵩却认为朝命不可违,放弃了北军军权,跟随使者进了京。一进京就被董卓下了狱,虽经其子皇甫坚寿再三营救得免一死,北军却从此落入了董卓之手。可叹,我们这位皇老倔,愣是没斗过跟自己为仇一辈子的董卓董仲颖。董卓将北军中不合自己心意的裁撤,剩余的和自己的西凉军混合编组,实际上将这只汉朝历来的骨干武装、东汉王朝最后的希望变相消灭了。
从那以后,东汉政权就已经成了手无寸铁的空头朝廷,成了一个又一个军阀手中的提线木偶。《后汉书》中评价道,皇甫嵩、朱儁都是国家上将,受命在危难之际。及其平定黄巾,威名满天下。可是后来当年幼的皇帝受到奸臣欺辱,本来正是他们效命除贼之时。可是他们舍弃了天下大业,拘泥于个人的小节,最后成为天下的遗憾,而且还被智勇之士所耻笑。难道是天下注定要大乱吗?
确实,东汉的覆灭,与北军最后的消亡不无关联,而皇甫嵩政治上的幼稚(他始终只是个军人)不能不负较大的责任。如果他和他的北军能够拿出一半的镇压黄巾军的智谋和勇气来对付董卓,汉朝也许不会是最后那个悲惨的结局。或许,还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政治才华。而就像历史课本上所说的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一样,镇压黄巾起义的宦官派和何进派斗争的果实也被董卓窃取了。如果您愿意翻篇,您看到的将是两派作孽于朝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