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中国乡村记忆 / 第四章 美丽乡村

第四章 美丽乡村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中国乡村自有乡村的自信,四季的美景和土地上恒定的产出是这份自信的资本。
  乡村是自然与人和谐一色的地方,它质朴、恬淡,野性、广阔。春风送暖的季节,麦田飘香,墙笆蝶飞,蛙声一片。秋高气爽的季节,金色的稻谷掩埋了土地,晚归的农人被夕阳尽染。晨雾笼罩,炊烟袅袅,小桥流水处总是有人家。
  平原上的村子旁都有一条是缓缓流淌的小河。小河弯弯曲曲,河边有垂柳和低矮的野花。夏初,苦楝树花开的季节,村子也绚丽起来。山边的村子旁总是有溪涧环绕。溪水哗哗流淌,清澈凉爽,不停地冲刷着圆润的鹅卵石。有的村子溯源而上,穷溪涧,在犹如桃花源一般的深岙才豁然呈现。
  这种地方到处都是可以找到无穷的乐趣。捡一块石片,打打水漂也好;找一个洞,挖挖野物也罢。累了,和地一起躺一会儿;饿了,摘些果豆足够。
  古时候最美的文章都是描写乡村的美景,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是以乡村为题材抒发情感,“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寥寥数笔就绘出了进深岙小村路上的美景,他羡慕乡村的远离与平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从乡村的山水中找到了灵感,他向往乡村的生机和纯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的《陋室铭》从简单的农家居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更是大片累牍的描写乡村田园的旖旎风光和农人们幸福的劳作。
  乡村也是劳动和收成相依的地方。农夫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一片水稻田。他们精耕细作,从野草堆中梨耙出驯服的土地,土地无章而不杂乱,庄稼萌动而又有序。春暖花竞开,农田最美,无需装饰和遮掩,随意能拍出一幅幅最美的照片。秋意浓,农田最美,无需寻找就能捧出成熟的果实。江南水乡种植最广的是水稻。水稻种下去是稀稀拉拉的水茫茫一片,只几天时间就满地翠绿。两个月后,稻粒成熟了,一束束朝下悬挂。夏风习习,稻粒和叶子窸窸窣窣作响。闲时又可以弄弄房前屋后的菜园,种植一些花样繁多的蔬果。江河湖海,山涧沟渠之中还有意料之外的鱼甲之获。
  乡村的这些美景和收获对农民来说熟视无睹,他们眼中最美的东西是土地----能够物有所出的农田。村子旁的绝大多数土地都是农田,农田是村民的命根子,农民们依靠这片农田提供的产出生存与发展。中国历史上乡村的农田属于农民家庭所有,农田既有来自祖上的遗产,也有自己的积累购置,还有可能就是自己开垦荒地培育的。这是一项最重要的家庭财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有了农田的农民在生活上有更多的自信,行动上有更多的动力,精神上有恒定的乡土守望。土地容易变现又最保值,土地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强盗抢不走。它每年都有出产,可以安身养命。
  农民家庭的富裕是以家庭拥有田亩数量来衡量,田亩多的农民会获得乡人的尊崇,来客也总是踏破门槛。能够从父母手里获得土地遗产这是荫泽子孙的标志,能够在自己手里购买田地是一个传统农民自身成功的标志。农田作为农民的私产可以买卖、继承、赐予、陪嫁、分割,这是受到传统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支持,也是乡村稳定的重要内容。以强占来获取别人的土地不被容许。每一块农田官府都建立了土地档案,还有制作规范的田契予以确认。每一份田契都有工整又漂亮的毛笔字详细记述着所指田地的具体位置,田亩数量,以及前后左右参照物。田契有官方的大红印鉴,也有农民的私印或手印。
  农夫们都以最小心谨慎的方式藏好田锲,压在箱子底下。从不示人,却一直挂在心头。各农户的田地分界处竖立了着做地界的石碑,石碑的字由村上的文人书写并请最有名望的石匠师傅凿刻。每天清晨,他们都到自己家的田头走走看看,这是人生美好的恒久享受。
  传统的农耕社会创造了文明,那些所谓最高等级的精华全集中在城市里,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都城,做工精美的青铜瓷器、金银玉器在官宦之家,古籍书画阁在名宿文人屋里。中国乡村没有高等级的器物,日常生活之需的碗盆陶瓷是民间窑洞窖制作,只在实用,做工粗糙。
  中国乡村的人工精美集中在房子上。石头在房子的建造中有很大的地位。地基都是用大石头夯实,四周露出地表的都是整齐排列的方块石。手艺高超的石匠师傅像对付魔方玩具一样,对手中的石块不断转面和敲打锤击,不断试放,才能完成这样的垒码工序。房子里还有很多的石墩子,石墩子起着支撑木柱子的功能,都是凿得像皮球一样规则和光滑。门槛和台阶的石头装点门面,是用料最好的青石。做成条状,还用石刨加工,表面细腻。
  房子用料最多的是木头。没有钢筋混泥土,房子要造得高大必须依靠木头。传统房子的木料占了成本的绝大部分。木料由山民砍伐后大规模的运到城市里的木行,平原里的农民又从城里的木行把需要的木料买下,如果数量大,农民也可以直接到山里购买,然后通过河道运到村子里。标准的农村老房子需要十几个木工几个月的时间。木工把大木头刨得粗细长短一样作为横梁和柱子,房子的框架就是这些大木头使用完美的榫卯搭起来的。红绸带挂着最高的铮亮肉白的横梁上,房子中央摆上桌子放上猪头、带尾毛的雄鸡、盖红纸头的活鲤鱼,这农民们永恒的新家定型了。木工要在木结构的每一个搭接处装上图案精美的雕刻板,有瑞兽,有人物,有花瓶,有梅兰竹菊。这是主人家审美和愿望的集中体现,也是农家经济实力的展示。大型的木材用大锯剖成一块一块的木板,用来做门,中型的木料做成门窗框和椽子,把小型的木条做成窗格子。
  青砖是墙体的主材料。青砖由黏土成型以后再通过柴火几天时间的闷烤而成。遇水即化的泥土经过火的历炼变成石头般坚固,又比石头更好操作。好的青砖互相碰撞会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材质稳定不会变形,像一块块糕点一样的规则。泥水匠手法谙熟,他们用一根细线、一个锤子和一把泥刀,用石灰粘黏,把青砖一块块搭起来,做成了三四米高的平整的墙面。
  房子防水用的是瓦片。瓦片也是用千年积淀细腻的黏土制成,通过火烤成陶,一张张如同A4纸大小。做成弯曲样便于集中雨水,做成等边梯形状便于彼此搭接,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样子经验。房子椽子上面先要铺一层薄片砖,这样抬头望上很平整,在上面踩也结实。薄青砖上面才铺上无数瓦片,瓦片彼此头连尾,左右互搭,朝下朝上相扣,不留一丝空余。从远处望,屋瓦像鱼鳞一般的美丽。最后还需要对屋脊梁加固修饰并对墙面粉上石灰层。青瓦白墙沉静在绿树碧野之中,飞檐翘栋露在雾水至上,双门初掩,一派安和。
  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不怕雨水,哪怕住上十几年里面的还是清爽惬意,空气清新。清末至民国,国力虚弱,但是财富下沉,周家渡和周边的许多村子大兴土木,家家户户都是新造了这样考究的房子。这主要归功于粮食涨价带来家庭收入的增加,还有很大原因是城市近代商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给乡村带来的反哺。
  房子是木料为主,家具也都是木制的,其中的木床是工艺集大成者。一张上好的木床需要一千个工期,谓之千工床。乡村木床没有稀有红木材质的,框架基本上都是用老杉木。杉木实用便宜,不会变形,易于刨凿。一个木工至少有一把斧头,三把榔头,五种锯子,七种凿子,九种刨子,还有尺子、木斗、木钻、磨石等,才能完成木头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过程。经过木工的精细制作,木床各个组件丝丝相扣,那些雕有吉祥图案的木板才用上一些硬木。最后还需要用树漆、金粉和镶件来修饰。家里的盆、斗、桶、箱、柜、桌、椅也都是用木头拼接起来的,结实、雍容、美观,这需要有高超的手艺才能不露拼接的痕迹。
  木质不可塑,但是去皮后,刮掉腐败留下内芯就露出好料。好材料再勾线打样,经过锯、削、刨、凿,就可以拼接成各式物件。这是生活精细化的呈现,也是美丽乡村沉淀所在。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