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琅琊墨韵 / 第二十二章桃叶觅渡

第二十二章桃叶觅渡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汉乐府诗集中流传一首汉乐府悲歌,由于年代久远,编纂它的作者把它放到了两汉诗人那里,作者早已不可考,但我们姑且看一下这首悲歌,这位这首悲歌之中还有一段关于它的故事。
  其乐府诗曰: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寄人篱下的郗道茂手里只剩下王献之邮递过来的一封封信,叔父郗愔年老了,也看着这苦命的孩子无可奈何,每天看着她长歌当哭,日日看着那些麻笺纸上字迹发呆,一呆就是小半天,有一天,郗愔从郗道茂那听来一处歌声,其声悄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郗愔闻之不觉潸然泪下,闻此才明白原来是郗道茂假借乐府旧调所做悲歌,好这一段悲歌,道不尽的故乡情,诉不尽的离人意,不久之后,
  郗道茂收到一个来自京都建康邮递过来的信笺,当晚,这位历史上惊鸿一瞥的女子含笑病逝在床榻之上。临终在床榻之前上留下了绝笔诗“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书信笺正是在建康的王献之邮递过来的,不是一封封悲叹哀婉的哭诉,而是王献之在夜里书写的一遍又一遍的《洛神赋》,每一字都是王献之想象着前妻的音容相貌所写,那回忆里有两个人小时的初次相识,有永和九年兰亭之畔的玩耍,好友两人在新婚之夜的羞涩,有两个人日夜守在女儿玉润身旁,看着小女儿日渐憔悴的脸,这文字还有两个人为父亲王羲之守丧的清淡日子,有飞来横祸般的圣旨,有他用艾灸自毁双足的决断,有妻子流不尽的泪水,有他难以决断的不舍,有即使多年过去他也忘不了的离去背影,有夜里王献之抱在怀里的长袍睡不着,有无数个夜晚都梦到她想触碰却怎么也碰不到的残梦……
  为妻子书写千无古人的书艺作品,这是王献之早在守丧期间对妻子暗自许下的誓言,当他做到了为时已晚,为时已晚他做到了,即使以后”黄泉下相见,不违昔日言”,诀别来的总是那么突然,绝不会给人悲伤的时间,就这样一下子直至内心,血淋淋的放在你眼前。
  洛神赋中的最后几句直击郗道茂破碎的小心脏,同时也彻底打破王献之余生的所有思量,那几个句子是:“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fēi)辔(pèi)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不幸的命运总是那么相似,仿佛曹植当年能预测王郗这段劳燕分飞的场景,让人情不自禁问世间情为何物,百转千回的只能累计成一句——道不尽痴儿相思苦,得知前妻郗道茂病逝的消息,沉默不语的他,在漫天星光的夜里孤身一人来到建康渡口,一边为其烧纸钱,一遍默默无声流涕。
  若干天之后,四十一的王献之以尚公主无子嗣为由,便纳妾桃叶。
  桃叶的母家住在秦淮河以南,她时常回家,献之则常去江边迎送,于是传下两首《桃叶歌》:举国上下都在疯传一段故事,团扇郎又来相会桃叶啦。
  驸马爷纳小妾桃叶的事情一夜之间席卷整个东晋,而且王献之整日里和小妾桃叶郎情妾意,好像还生怕天下人还有人不知道,天天用用诗词唱和的方式与她大秀恩爱。每次小女子桃叶出门上传摆渡一趟,王献之都自迎送到渡口,而且还唱诗相送:“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撸。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桃叶也作诗答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这应该是东晋建国以来最具有爆炸行的皇家艳史了,炸锅的人们开始猜测关于桃叶的身世,有人说是金陵的卖砚女。有人说是体替年迈的父亲在渡口摆渡的农家女,还有人谁是桃叶是一位识文断字且相当有文采的女子。还有人说是大家都错了,王献之纳妾的是一对姐妹,姐姐桃叶,妹妹是桃根,是秦淮河上的娼妓。
  士庶之间不能通婚的旧例在王献之眼里已经荡然无存,世俗的流言蜚语成了他和小妾之间爱情的见证,有心人才发现没有来自朝廷的任何声音,没有来自公主的任何训斥声音,民间第一时间沸腾了,高高在上的士族取了庶族家的女儿,高高在上的驸马爷纳妾了,总之对于王献之纳妾这件事比新皇帝登记还轰动于世,同样沉默还有琅琊王家,对于任诞不羁的王徽之而言自己这位弟弟在做什么出格的事他都不会惊奇了,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件惊奇的事情,;琅琊王氏中有他继承王羲之一脉的书艺,几个做哥哥的早就退位让贤了,做兄长的都秉持一个原则“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什么样的约束能超脱生死呢。无论后来我们怎样在史书上寻找,都无法寻到王献之在司马道福之后他纳妾的历史记载,或许史学家只记录人的美言善行,人们心中都清楚唯一要永远记得历史永远只会教人一个道理“永远不要全信历史”,无论怎样,王献之之名已经超越他父亲在世的声望,唯有这一段段故事和流传在人们口中的桃叶歌时代传唱,而且经久不息。
  人们宁愿相信这一段琴瑟相和的爱情故事是真的存于世间,人们相信王献之与多有人一样有自己的爱恨情仇,有自己的悲欢离合,有自己的难掩与不舍,一个人总也无法评价另个一人的爱情,谁也不是当事人,无法了解每个人追求什么,最重要的是王献之自己知道前妻悄无声息的离开这个乌烟瘴气令他伤心的世界了,同时也离开那个伤害他最深的男人了,可是,他还苟且的活着,在很久以前,懵懂的王献之只想像一只飞鸿遨游在书艺的世界里,身边有父亲督促,由母亲和几个兄长做后盾,背后有妻子相伴,物是人非的生活,让他只拥有了无限怅惋,远空翱翔的不是他,是无边无尽的冷漠,遥遥无期的归期相见才是对于前妻永久的放逐,这惩罚真是无止尽的折磨,不过,离开这世界的郗道茂用死亡逃脱了,王献之还处在无尽的情感监狱中,被自己判处监禁无期。
  即使没有桃叶和桃根,王献之所做的桃叶歌还是一如既往在东晋的街头巷尾流传开来,真与假并不重要了,王献之烧毁了自己所写的百十张《洛神赋》麻笺纸,这是只属于她的字,其他人不配看到,包括王献之本人也不再陪拥有它。所以王献之所书不下数百张的《洛神赋》流传至今天不过剩下后人所临摹的碑刻残石,断帖片语。
  如果桃叶故事为真,人们不禁要问:会有那么一位女子明白王献之心中所经历那些苦,而去理解他,配合演这出驸马纳妾戏吗?我相信会。因为王献之那时需要不是爱情的慰藉,而是在前妻眼中廉价的怜悯或者说是同情,作为后世人们眼中的渣男王献之对于妻子的抛弃是不可以被原谅,妻子郗道茂自别后,誓不再嫁的誓言振聋发聩,在王献之的离世之前的无数个夜晚,我相信他都会喃喃自语:“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莫当……莫当……莫当。
  一纸洛神赋,漫笔决绝意。后来大唐世人李白有感于王郗之恋。做了一首乐府诗歌悼念这段几百年前的凄美爱情:
  别来几春未还家,
  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
  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
  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
  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
  落花寂寂委青苔。
  纳妾之后的王献之获得比他的父亲辛苦,也更清醒,同时也变得更糊涂,放浪形骸的他每日饮酒不辍,白眼看朝政,低眉抚瑶琴,右手执笔端,左手妾在怀。佛家讲看破红尘六根清净,王献之眼中已无红尘,身是红尘,血泪为墨,人生不过之上划过的墨痕,或曲折或险绝,或平淡,或中和或肆意,不过一段旅程,太认真就输了一生,后世诗人元好问身仕两朝同样有感而把这一份人生态度用词的形式抒发出来: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太元十年,(三八五年),被排挤出京都的谢安,主持统领的淝水之战,在面对号称百万的前秦苻坚大军压境的燃眉之急,团结各个家族的力量,取得胜利,保全了东晋江山,但是新上位的司马道子称霸朝纲,大权独来的司马道子在谢安死后给予丧葬礼仪和规格,却不太隆重,极力贬低谢氏家族之望,作为中书令的王献之平日里上朝总是不发一言,今日上疏义愤填膺的为其论争: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风,道誉洋溢。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应运释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载宣威灵,强猾消殄。功勋既融,投之高让。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践阼,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考其潜跃始终,事情缱绻,实大晋之隽辅,义笃于曩臣矣。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孝武皇帝着实被震惊到了,一直以为王献之不过是弱不禁风的文人而已,平日里上朝丝毫没有存在感的他今日言辞犀利,句句肺腑。孝武皇帝下诏谢安及葬时,遂加安殊礼。孝武皇帝自己明白他这个皇帝在司马道子哪里多半也成了傀儡,也是在孝武皇帝在朝堂里哭吊三天,赐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追赠太傅,谥号“文靖”,又因为谢安没有自己的私宅,于是下诏令在其官府中设灵堂,办理丧事事宜,等到下葬时规格与大司马桓温相同,加封谢安为庐陵郡公,以褒奖他击败苻坚的功勋。
  传说,东晋的孝武帝自己对着月亮喝酒解闷,远远看见月亮旁边有一颗太白金星相伴,想着自己自登基以来,经历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极力恢复司马氏的皇权,如今谢安已经逝世,其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但这道子野心不足,恐难驾驭,想着惆怅事的孝武皇帝看着养眼的太白星,感叹道:“长星,劝尔一杯酒,世人都呼天子为万岁,可是那个皇帝是万岁啊!”一旁的宠妃张贵人劝慰孝武帝醉酒了,孝武帝醉后口无遮拦对张贵人开玩笑说:“贵人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无子嗣,白占着一个贵人的名位,明天朕就废了你,另找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张贵人听了后内心忧怕不已,接着妒火中烧,想着伴君如伴虎的担惊受怕,看着烂醉如泥的孝武帝毫无察觉,玩笑越开越厉害,张贵人遂起杀心。她先让孝武帝周边的宦官们也喝醉,等孝武帝和宦官们纷纷醉倒睡去后,她召来心腹宫女,在孝武帝熟睡之际,用被子把睡梦中的孝武帝给活活捂死了。年轻的孝武皇帝因为醉酒后的一句戏言被人醉后捂死,可以当选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皇帝。登基的是司马德宗史上痴傻皇帝,史称安皇帝,皇后就是王神爱,王献之与司马道福的女儿,而当时的司马道子大权独揽,迈入大权在手,天下我有的独裁时代。
  没过多久,献之就病了。因为他也服寒食散,再加灸足留下了后遗症,十多年的情感折磨,随心有书艺之道不觉,但是人之情,犹如笔中之墨,乃是神也,一个人耗费心神和精力在情字上面,直接导致年仅四十余岁便如同羲之晚年一样,病痛缠身。先是双足开始残疾的双脚开始通风,后期则是开始溃烂,献之之道自己大期将至,在书帖中常提到患病的事: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惟绝叹于人理耳!……献之白:奉承问,近雪寒,患面疼肿,脚中更急痛,兼少下……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髀。脚重痛,不得转动。左脚又肿,疾候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冀非臧病耳。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日寒凉,得告,承诸恶(下有缺文)。复灸极当惨痛悲灼。仆病正自不差,疾久自日深……向兄长回报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托着这条苟延馋喘得命将不就矣,洒脱与在书艺上的好名声都抵不过来自心底的恬淡的自由,王献之抱着一生相欠世世还的想法,肉身之躯体终于抵不过七情六欲的摧残,早衰的王献之自脚伤后身心大半都随着他年少的爱情婚姻入土了,留下上半身在人间游荡,等到前妻孤零零的病逝在他乡,埋在王献之身上的坟茔黄土掩盖到了脖子,如今留下一口气躺在病榻之上。
  太元十一年(三八六年),哥哥王徽之得知七郎的病情,忧心如焚,病急乱投医的他开始寻求道家术法,他这个做哥的对术人说可用吾命换取吾弟,可惜,有余命者可受人于命,无寿命者若何,王徽之悻悻的离开了建康,笃信天师道的王献之按照惯例向天师道信奉的三神天地水三官自诉平生过错,王献之闭目思考这四十三年的历程,开口道:“不觉有馀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后世对于轰动一时的东晋王献之备爱有加,不仅因为在书艺上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更是为他难以言说的婚姻故事所感慨,宋代大文豪在苏轼被贬去杭州如今建康旧地秦淮河,有感而发: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
  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
  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在苏轼的眼中这世上是总有一些无奈是过尽百年都是浓得化不开。这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对于王献之而言最是恰当不过,他风流韵才却不处处留情,创造出后世人人称道不觉得破体之书,让书艺自此真正变成一种大家各自直抒胸臆的艺术,从士族子弟的神坛走向催烟袅袅的村庄院落,走向了凡夫俗子,也走进了一对对失意人的心,诗言志,曲达情,舞尽兴,酒解忧,唯有书泄恨,后世文人画的画中四君子的竹不用画而用写这个字形容,就是因为竹子不是用来画的,而是写出来的,后之来者,在月下有黑色斑驳的竹影相陪,竹叶一道一道切割者月光如霜、如雪。每一个竹叶都是天然的撇捺,每两片竹叶便写成一个人字,或是入字,人生在天地间都是入得这片天地,脱离不了这方世界。
  无论是来自五石散的毒发还是当年拒婚是的灸足导致的残疾,亦或是来自红尘的纷扰,这些都开始侵蚀王献之残存的身体,在太元十一年,陈述完自己的生平憾事i,王献之形单影只的躺在病床上,不久之后病逝了,身边的有他的公主妻子司马道福,和他们的女儿王神爱,生的秀美的王神爱只是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眼前的父亲,这就是母亲深爱一生的男子,可是他好像心里一直惦记那个人。来自外界的风言风语或多或少都会钻进她的耳朵里,这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可理解的。
  从半路上兄长返回来的哥哥王徽之默然的走到王献之灵床上,眼里含着泪水,最戳开始哆嗦,取下献之生前最爱的琴,弹而不成调,猛地把琴摔在地上,“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接着一下子哭得昏死过去。
  妻子司马道福作为可怜的女人,虽贵为一代公主,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只是千万浪花多种的一朵,灿烂般消失在自我编织的爱情里过了一生,在王献之死后没多久,自己仍然不离不弃的追寻子敬而去,新安公主以后的情况,史籍缺载。其死后谥为‘愍’,留下了独女王神爱,一个人成长到十三岁被司马德宗纳为妃,可见被皇宫中人弃之如履,嫁给了一位痴痴傻傻的呆皇帝,夫君做傻皇帝,王神爱做木偶皇后,失去了父母的王神爱,竟然变成了没人爱的皇后。王神爱于义熙八年崩于徽音殿,时年二十九,谥曰安僖皇后,葬休平陵。
  王献之终生无子,即使是小妾桃叶桃根都没有没有为他留下子嗣,或许是不想这份悲伤不想传递下一代孩子身上,或许真的是没有这段纳妾的故事,总之王献之除了过继过来哥哥王徽之的孩子王靖之,一生匆匆而逝犹如天边的流行,灿烂夺目,没有自己的孩子延续在现在。
  有人说,人的一辈子会死三次,第一次是每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第二次是这世上最后一个人忘记你的时候,第三次是世界上你最后的一点痕迹被抹去的时候。
  从这点上来说,王羲之和他的孩子们都一直在我们的世界里,不想流行一闪而过,他们的经历他们追求书艺的心,他们尽力的情感一直流传在我们左右,他们的书法字体一直在让无数的后来人临摹。书艺果然是不死的。从这一点看他们是永存的。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