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琅琊墨韵 / 第十六章禁酒令

第十六章禁酒令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题扇题扇躲婆
  会稽郡县山阴,小城绿水环绕,石桥纷纷而坐,石板路上点点的青苔映带左右,河岸畔的小屋白墙黑瓦相映成趣。趣是墨趣,人文之黑白相间的屋舍仿佛就是活着的书艺,若雨丝飞舞其间,整个山阴之小城默默陈述这一段段雨绵绵情依依的故事。
  辞官前的王羲之悠悠然的走在石板小桥中,自从担任会稽内史以来,为了不错过这天然成趣的人间墨色,王羲之告别了骑马坐车的方式去府衙。
  桥下,乌篷船盏盏,山阴乌篷船多以小乌篷船居多,因为妹纸船的篷子在制作时用桐油、猪血、黑粉煎熬成的“黑油”涂抹,外观看上去乌黑发亮,山阴地方言发音将“黑”说成“乌”这个音,乌篷船之名由此而得,小雨时节,撑起一把油纸伞,走在古道石板路上,仿佛从画中走来,王羲之轻挪步子,就走在天地一片墨色中的山阴小城,看着小城中人来人往,北伐战事的失利对于此地的百姓只能作为谈资在人们口中传来传去。桥下有人贩卖者干果蜜饯桑葚之类的小吃,青石板路上也有人兜售这新鲜的山上野菜当然最多的是晒好的梅干菜,这可是家家必备的桌上常吃之菜。虽然家家都会酿酒,可是遇上收成不好的年月,还是因为缺粮食酒酿不多,买酒浅酌也是常有之事,酒窖酒家则是摆放几个酒坛子,上面放着打酒的酒提子。夏夜未来之前,就有人叫卖六角竹扇,这种竹扇春手中制作,竹篾编织而成,放在竹篮中沿街串巷子叫卖,若是赶上雨天这种扇子最易发霉生苔绿,有一日,王羲之就遇到石桥上一位老婆婆提着一篮子六角竹扇,只见老婆婆蹲坐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脚边竹篮子里放着几把竹扇,扇面棕黄暗淡之色像极了蚕茧纸,这一把吧扇面的光泽钻进王羲之眼睛里,王羲之停下脚步询问道“老人家,这把扇子怎么卖?”
  老婆婆刚才愁眉苦脸的脸色转而舒展开来,像一张久未翻动的枯叶刚好被风吹散一下,王羲之觉察到了苍老面容背后的意义。
  “十文钱,要买少几文钱也行。”老婆婆沙哑摩擦的嗓音好似冬季陈年老醋泡过的浓茶过夜,王羲之拿过来一把扇子仔细看着扇子的样子,扇子的两面真的像蚕茧纸,开口问道:“老人家把其他的扇子都拿过来让我看看。”
  老婆婆一位面前的王羲之相中了扇子,据低了过去篮子,王羲之一把把看着扇子,看到了这样的扇面手痒难耐,于是借来笔墨,刷刷刷的在扇子面上写了加个字。
  老婆婆从马扎上直接愤怒然起身:“哎呀,老天爷啊,你这人要买就买,不买拉倒,怎么能擅自在擅自上乱涂乱画呢,握着还怎么卖啊!我还要靠这些扇子讨生活呢!”过路百姓的都聚拢这围了上来,看热闹。
  王羲之若无其事的问道:“老人家这扇子是卖不出去吧……”,闻次老婆婆眼神闪烁一下,身体微微抖动后倾一下,王羲之接着说道:“老人家,我帮你在上面写几个字,这扇子能从十文钱买到一百文钱。”而且低于一百文钱不卖。”
  老人家从王羲之手中一把夺过扇子,气哄哄的呵斥道:“不买扇子,也不能欺负我这老人家,你写上字我还能买的出去吗?”“老人家,记住,就说是王右军的字,没把扇子低于一百文不卖扇子。”老人家被气得不行,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此时扇子已经写上了字,有没办法抹去,只好搬这马扎离开,收拾好篮子,围观的人群中有好事的想老婆婆索要扇子,老婆婆硬着头皮拿出写上字的扇子,“这字好啊,府衙曾经张贴过一张《护军教》榜文,好像是真的是府衙内史王羲之的字啊!”“老人家,这扇子多少钱一把,我买了!”“啊!十文,不一百文一把,”老人喜出望外的改口道。人群中匆匆挤向老婆婆,石桥上流下王羲之一个人微笑着看着眼前的人群。
  转眼第二天,王羲之走到旧地时,老远就看见一堆人围着一位老婆婆,老婆婆身边放着十几个竹篮子,每个竹篮子里都放着十几把六角竹扇。好大的阵势啊,人群中还有人现场磨墨,准摆好毛笔,王羲之瞬间就明白了老婆婆的意图,趁着人群中并未看到自己,偷偷转身绕道躲在一旁,就这样躲了几天老婆婆,围观的人群散去后,老婆婆在回去的路上又遇到王羲之,看着眼前的恩人,又看着自己篮子中的扇子,只是轻轻的躬身拜谢。
  王羲之也只是微笑并不言语。双手抱拳还礼潇洒的走了。老婆婆竹篮继续走街窜巷叫卖自己的扇子。王羲之在身后听到老婆婆的叫卖声只是感慨的点点头。
  这段插曲后来一直在山阴县城流传,六角扇子破碎成生活的尘埃,老婆婆的身影也掩埋能在人来人往的得到人潮流动中。股市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被历史的巨轮追赶着瞒着另一件人埋怨的大事。
  那就是历史第一次颁布的“禁酒令”。开仓赈灾的余泼还未彻底解决。从个郡下属的从小城归来,王羲之发现了一个比贪污盗偷国粮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举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不仅官员饮酒成性,高官先要,风流名士每日大宴小聚贪杯不足,懈怠公务,手握实权,却又醉眼参与政事,民间的清谈名士“以清谈雅聚”,彰显自己的士族身份,地方黎民百姓生活困顿,时常遭遇今年水涝来年旱,饿肚子是在正常的事情,老汉丧子是用酒浇愁,今年的徭役赋税有加了喝酒解愁,饭都没得吃,哪有余粮可交,只有一条贱命。贱民如泥,烂醉如泥是不是更符合一些失意的庶民。
  王羲之就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以来,官员升迁酒和官员之间的迎来送往,同僚间的酒场真是让人应接不暇,疲于应对,却又无可奈何。大家你来我往,推杯换盏,杯盘狼藉,酒坛乱撒,大醉不止岁月,王羲之又一次参加酒宴深夜才回到府衙,那一幕幕觥筹交错的醉态身影,那一声声歇斯底里的醉酒言回档在他的耳边,回到衙门,王羲之询问手下官员,会稽郡每一年用于官场的酒水是多少,百斤米能出多少烧酒,一年之中用于酿酒的米麦高粱等总共要消耗多少?”大家以为这位会稽内史要考核他们,或是又要问责定罪某人,府衙内的官员一个个大气不敢出,许久之后,一位年老的的门吏大家称他为刘老头,此人无儿无女,刘老头深吸一口气,环视众人,常出一口气回答:“回禀大人,若果单纯的作烧酒,百斤米可出四五十斤酒,这还得是经验高超的烧酒师傅。但是,像咱们会稽郡家家会酿酒,而且配料各不相同,具体的数量说不清楚,但所有的官员之家莫不有自己自酿和购来的农家小酒坊酒,更不用说商贾巨富之家、风流名士大家族所拥有的酒,总之是不计其数,寻常百姓家家家会酿酒,或多或少都有些家藏。”
  隔行如隔山,王羲之听闻此中细节,仔细思量,如此多的酒岂不是耗费万计的粮食,如今朝廷连年征战,税赋繁重,举国各地不断的发生灾祸,丰年丰收国家百姓都有人食不果腹,忍饥挨饿。灾年最近更是连连,偏僻郡县更是路有饿殍,倘若不能丰年知欠,饱时知饥,如当奈何?!假若再遇灾年,开仓赈灾国库无粮,难道还能开仓用酒不成?酒不饮无妨,无酒民不会饿死,但灾民百姓不可一日无粮,酿酒容易种地慢,收成不多不酒糟多,一定要趁着有余粮时多多储备,已备灾年给百姓活命的后路做准备。
  再三思量,王羲之在会稽郡开始着手推行自己构想出来的“禁酒令”。“即日起,通达会稽郡县,爵无高低,民无贵贱,一律不得再酿酒,市面上严禁出售酒类。违者法办!”此令已经颁布,整个会稽郡都沸腾了,人人一副闻所未闻的表情,或惊讶或震惊,史上第一次有这样的政令颁布,这条令颁布后众人纷纷分猜测这背后的意图,从府衙传出消息,王内史的目的很简单却又很大胆:禁酒节粮。作为政令的颁布者王羲之以身示范,自己带头不再饮酒,这破天荒的条令瞬间席卷整个会稽郡,王羲之下令查封境内所有酒窖,没有了大大小小的酒作坊,私自酿酒是不可能的事了。作为作为醉生梦死的东晋一代,没有了酒据等于要了他的命,喜欢了醉眠的日子,一旦没有酒的麻醉无法面对赤裸的现实,习惯了酒精麻醉的作用,一个个大家族的蛀虫无法直面白天的耀眼的阳光,无论怎样的反对声,王羲之一心监督禁酒令的执行。其中不乏嗜酒如命的狂徒和身居世袭爵位的子嗣开始了对王羲之的非议和问责。其中一条就是“滥用职权”,身居一方一郡之主,越权干涉郡县稳定,对于来自外界的舆论压力王羲之毫不在意,朝廷正在北伐战争,不会抽时间关注一个郡县的政令,虽然自古从未出现过这样的一条政令,但王羲之深知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自己会看得见,不仅百姓会受益,朝廷那边也会明白这其中的用意,国家从未有过这样的先河政令,无论朝廷的态度如何,自己就在这一会稽郡坚持到底。至于张牙舞爪花的酒虫就让他们咋呼吧!无需自己做什么,离开酒的刺激他们什么也做不了。而且自己不会与一些酒囊饭袋理论什么。“禁酒令”就在一片片谩骂声和灾民慢慢有余粮中的感谢声中开展一年,收效出人意料的好,节省下的余粮竟然达到百余万斛米,(汉代的一斛等于十斗,约为一百二十斤,魏晋延用汉朝度量衡,直到宋代一斛改为五斗。)从酒虫那里竟然可以节省出会稽郡一年的田租收入总和,王羲之致信谢安感慨:“断酒事终不见许,然守之尚坚,弟亦当思同此怀。由此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由此民命,当可胜言。今后重论,相赏有理,卿可后论。百姓之命倒悬,吾夙夜忧。此时既不能开仓庾赈之,因断酒以救民命,有何不可?而刑犹至此,士人叹息,吾复何在?”而对于世家大族或是名士风流之家短时间的“禁酒令”已经让他们若坐针毡,浑身刺痛,虽然朝廷得知王羲之解决了灾民饥饿难事,但对于“无酒不成礼”的千古风气非一人之力可以扭转,与此同时,伴随着殷浩的贬谪为庶民,扬州刺史的空缺由守丧回来的王述接任。
  王羲之迎来的是官场最后的岁月,“禁酒令”的施行惠之于民,但更多的人身处会稽郡县是真的度日如年,尽管可以偷着饮酒犹如做贼,王述上任一年后,王羲之辞官归故里隐居,终生不再出仕,也不在接受朝廷征召,不再接受来自朝廷的加封爵位。事情还得从王述丧母开始说起,前会嵇内史王述年幼丧父后与母亲相依为命,自母丧后,王述卸去官职,搭设灵堂披麻戴孝,跪坐一旁,迎宾吊孝,王述同朝为官的都来礼节性的送来火纸钱,王羲之初到会稽了解当地民情政事,而且自己的好友殷浩正谋划北伐战争,司马昱作为辅政王将自己的封地交于自己打理,无论是出于自己身为右军将军之职还是作为自己一首看着长大的会稽王,他人投之以桃,自己报之以李。最重要的事,会稽郡如今是个烂摊子,官员不问政事,甚者监守自盗,流民与盗寇同伍,如同一片烂泥混沌无序,在王羲之眼中除了天地间美丽的山水景色给人以慰藉,王羲之也一样自己以后再此地隐居,作为一方之郡的父母官,那就自己打造出来一幅“好山好水好人家”的乌托邦。另一边,王述大摆灵堂,也知道接替自己留任会稽内史是琅琊王氏的书法名家,无论是作为内史的交接换班亦或是来参加吊唁都得王羲之前来才行啊,自己的白事信贴已经发出去了,为什么头七快过去了,王羲之还不见身影,有人在一旁开始在王述耳边煽风点火絮絮叨叨说“王羲之清高目中无人,作为皇亲国戚的琅琊子弟瞧不起庶民或低于他们琅琊士族的子弟。”搬弄是非一直以来从古自今就有些人无师自通,挑拨离间的军事哲学全让一些人用于人与人相处之间,导致国人在封建王朝中长期陷入自我挣扎中,特别是一旦在国家政事上玩起这一套,这就是内耗造成官员结党营私的根本,对于在王述耳边那些人来说,落井下石总比雪中送炭来的容易。而且,看着士族间相互争斗,对于庶民寒门子弟来说会有一种报复得逞的快感。
  王羲之还是出席了王述母亲的葬礼,在某些有心人眼中王羲之不登灵堂就是不尊礼法,是藐视是侮辱是对主人的大不敬。王羲之拜祭逝者,转身就急着处理那些水深火热的生者饥荒问题,昔人已去,生者继续。况且,身为一郡之首,不应该把百姓的兴旺放在首位吗,况且,在那王羲之的眼中他还真是看不上这位大孝子。一个与鸡蛋都会斗气的奇葩之人他王羲之不屑与之为伍。原来在王述出任为官时,除了一心敛财解决生活贫瘠问题,还发生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年轻的王述早年丧父,性子爱着急,对人可以容忍谦让,对自己却非常苛刻,已经达到强迫的程度。又一次吃煮熟鸡蛋,拿着筷子去戳,结果没戳进去,就开始对自己大发脾气,一气之下,把鸡蛋从盘子里扔掉,鸡蛋落到地上转个不停,王述看着眼烦,觉得鸡蛋嘲笑自己,于是起身抬脚用鞋踩,悲催的事这都没踩破,只是让鸡蛋擦边而过,王述这下可气急眼了,从地上捡起鸡蛋用牙胡乱的一顿放在嘴里咬的细碎在全部吐出来,与一个把鸡蛋设生气能在做到这般,除了王述历史上也没谁了。虽然王羲之另立门户,搬出乌衣巷后重振门楣,但还是身处琅琊王氏,但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承之子王述不会招王羲之待见,王述的父亲王承在东晋初年被推许为“第一名士”。名气在王导周伯仁之上,更不用说王羲之父亲之名已经消失众人之口。这对于王羲之是一种不甘心的嫉妒刺激,举国第一名士,不过有时一个清谈之士。那是王羲之有一种吃不到葡萄觉得葡萄酸的心理。在得知王述守丧归来就任扬州刺史的消息后,王羲之第一时间眉头紧锁,仿佛嘴里吞了一个苍蝇,自己看不上的一个人竟然接替殷浩成了自己顶头上司,这可真是一种奇耻大辱,王羲之想到一个绝佳的计策脱离王述的管辖范围。派出参军上奏朝廷,请求朝廷司马昱将会稽郡从扬州划离出去,单独成立越州。参军以为自己长官也想做个刺史,来到京都陈说此事,被朝廷名流志士一顿嘲笑,而且王羲之也低估了自己颁布“禁酒令”的影响,你让大家不愉快,大家也不会让你称心如意。这世上从来不缺小人,东晋朝廷也是挤满了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主。王羲之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马上就要走到了终点,这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坏事,况且自己有生以来本就无意做官,或者做高管。会稽王司马昱执掌朝政,一心北伐,殷浩倒下也不能阻止东晋军事家们收复就低的决心。大将军桓温同样蓄势眈眈良久,成了北伐的主力。对于王述的上任,众人当然都是欢迎之至,因为王述为官宽厚,“禁酒令”绝对可以撤销了,一些酒虫都可以闻到久违的酒香了。为了挤兑走王羲之,一些所谓的谋士出主意说不如考核会稽郡的不法行为和胡乱颁布政令的官员,王述也是顺水推舟的想知道王羲之是否后悔当日不进灵堂祭拜的无礼行为。王羲之称病卸去会稽内史一职。对于官场的种种王羲之彻底失望,并非自己贪恋官位,而是做事畏首畏尾的感觉简直是一种折磨。于是,王羲之摆宴设席,放好祭台,来到父母墓地之处发誓不再为官。发誓文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王羲之这是厌倦了这乌烟瘴气的真正骨灰子氛围,在父母陵墓前发誓余生不再为官,从此与朋友钟情山水。好友支道林谢安同游东海,终于达成了幼时在卫夫人习书是的心愿。
  终于见到大海的真面目,无边无际的大海懒得绚烂,美的窒息,只是单一的水和波就构成了壮阔的场面,人处在单薄的小船上随着风摇摆,同游的有孙兴公和谢安和尚支道林,小船的樯橹在船夫的手中越划越远,起风了,大海的波涛开始翻腾大大小小的浪花,王羲之忽然想起了跟随为非人学书时第一次坐船的窘态,自己竟然晕船了,想起了卫夫人的过世,心中有一阵唏嘘。孙兴公在耳边大喊大叫“”吾不会水,风浪太大,咱们往回走吧!”一旁的谢安自小在水边长大,当然不会是个旱鸭子,站在船头,吟咏长啸,摇头不语,船夫见谢安默不作声,还是一如既往的往大海更深处摇去。一会,风势更急,浪更大,船只摇晃的越发厉害,孙兴公负载一旁大吐不止,和尚在一旁开始诵念佛经,王羲之微笑着看着两人,见一旁的谢安还站在那双手掩口长啸不止,王羲之问道:“大家都不会水,安石,我们一同落水,你能救几人?”“你不会水!?看你神态自若的样子,原来竟然是个旱鸭子,书家王右军是个旱鸭子……”。谢安终于停止了歇斯底里的长啸,听到王羲之的话语惊讶的喊道。谢安朝着船夫喊道:“既然这样,那就回去吧!”
  谢安回到船舱回到王羲之刚才的问题:“大家若落水,吾只能救一个人,谢安用手值了指自己,众人不解,谢安见大家不解,鸡血解释道:“吾会水,只限于狗刨!”
  众人闻此哈哈大乐。孙兴公恨不能一脚把他踹下船去。王羲之在一旁大喊比:“彼此彼此”。
  东游大海归来,大家一起钓鱼为乐。谢安好奇问支道林:“你一个出家僧人也能岁我们一起钓鱼吗?”支道林答曰:“子非鱼,安知鱼之苦,吾去超度它们。”
  谢安顿悟想到自己未来出仕之后的方向,答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苦!”随后对着支道林作揖拜谢。
  王羲之感慨眼前的放浪不羁的隐居生活,致信谢万道:“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同样的,向谢万询问朝廷北伐之事。得知桓温力克当初的叛军姚襄军。辞官归隐的王羲之虽然选择隐居生活,仍石刻关心朝廷的北伐动向。而且,身边的谢安时不时的传出关于谢家儿郎在朝廷的见闻。王羲之知道隐居的谢安不会眼睁睁看着谢家在朝廷一蹶不振,他早晚会出仕任职。
  家书忽至,幼子王献之由秘书郎转任秘书丞,王羲之感慨道自己的最小的儿子也已经14岁了,想起自己也是担任过秘书郎,转眼已经三十二年过去了,屈指算流年,真不知己还余多少岁月,感叹回信到:“吾唯便便,便知无复日也。诸怀不可言。知彼人已还。吾此犹有小小往来。不欲来者,七野近,当往就之耳。不大思其方,不见可久理。而任之者悠然。此可叹息。”王羲之夫妇唯一放心不下的小儿子即使王献之了,如今他一道弱冠之年,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回首他与妻子郗璇的东床之婿已经几十年过去了。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