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成吉思汗在巴里坤》
前言
据地质学考证,亿万年前的巴里坤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亿万年来的沧海桑田,造就出美丽富饶的巴里坤草原。
考古发现:三千多年前已有氏族部落生活在蒲类湖南岸,即现在南山脚下的红山农场、石人子乡、花园乡及海子沿乡一带,秦末汉初西域之地,史称三十六国,蒲类国便是其中之一。
在历史上,巴里坤的称谓有许多,汉书中称巴里坤湖为蒲类海,周围的草原称为蒲类地,又称“蒲类”。
三国时,称这里为“蒲陸”。
唐代时,将这里称蒲类,并在这里设置蒲类县,〈后又名后庭县〉。
元代时,又将这里称为“巴尔库尔”,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清雍正十三年即公元一七六年,改为“巴里坤”。
巴里坤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巴尔库尔转音而来,蒙古语称虎为“巴尔”,脚为“库尔”。说巴里坤的地形、地貌像老虎爪子,“巴里坤”来自蒙古语。一说是“巴里坤”来自哈萨克语,是“有湖”的意思。
巴里坤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有道是:得巴里坤可得西域,失巴里坤则失去控制西域的咽喉。
水草茂盛的巴里坤草原上,先后有汉族、匈奴、高车、柔然、突厥、乌孙、月氏、蒙古、回鹘、哈萨克等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过。中原文化的渗透,多民族的和睦相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积淀。
在这块广阔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经群雄逐鹿、争欧不断,战争无数次的上演。
巴里坤拥有独特而神奇的自然风光,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千百年来,多种民族共同生活的艰辛和欢乐。
那些纯朴质灼的人文情感,催人泪下的历史记载,启迪人生的民间故事,在蒲类海上空回荡。无风不起浪,神秘遗址、宝藏传说众说纷纭……
做为一个巴里坤人,热爱自己的故乡,更热爱这里的人民,故不避愚稚,写下拙作《成吉思汗在巴里坤》奉献给我的父老乡亲。本作品结合历史资料与民间传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赐教!
诗人艾青说道:“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兹以为序。
第一章真人千里寻宝,蒲类湖畔八卦炉
在中国地图上,新疆的面积占了六分之一。蒲类是新疆一个小小的地方,不易查找。
巍峨的天山山脉在这里插出一支分脉,与主山脉若即若离,缠缠绵绵延伸了数百公里后,又汇合在一起。恰似巨人伸出的双臂,把蒲类这个小宠儿搂在怀里;又给了她青山绿水,草原湖泊,给了她灵气,也给了她神秘和无限的美景……。
蒲类是个小地方,蒲类湖却似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东疆数百平方公里的广漠大地之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回到公元七百多年前……
苍穹一碧万里,蔚蓝如洗,蒲类湖烟波浩淼,湖面水鸟游弋,湖畔数尺高的灌木野草一望无际,轻风吹过,草浪翻滚。各种野生物。飞禽走兽,成群结伴,穿梭其间。“风吹草低见牛羊”,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离主脉而独卧的尖山子,拔地而起,屹立于湖南岸,似一柄长剑直刺云天,倒映在湖中的山影,将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半山腰有一碗口大的泪泉,不紧不慢,千百年流淌。从古至今的来往行人,总要品赏,据传:喝此水可消炎袪病,延年益寿。
登上尖山顶,美景尽收眼底;湖面壮丽宁静,光滑得象一面巨大的镜子,一道若隐若现的S形堤坎,将湖面分割成南北两半。一幅神秘而逼真的太极八卦图活生生展现在眼前。
一个声音从苍穹中隐隐传来:“谁破坏了蒲类大地的安宁,必将受到惩罚。”
蒲类湖的神奇及秀美,吸引着一位登高者的目光,天地的灵气在这里凝结,滋润着蒲类丰荗的草原,养育着这里纯朴的万物生灵。
那位登高远望者不是别人,正是全真教道长丘处机,此人夜观星相,经神灵指引,算得西域有一风水宝地,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可炼得长生不老仙丹。于是,不远千里,日夜兼程,携带道童静安、静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横渡八百里瀚海,几经生死磨难,终于找到这块宝地,现在不仅是喜上眉梢。
道长身穿灰色道袍,脚蹬灰色皮靴,手执银色抚尘,身高五尺有余,体态魁伟,眉长过目,双耳坠腮,两手过膝,银白色的发须约尺余。一阵轻风吹过,道长顿觉神采奕奕,一双大眼,目光如电,炯炯有神。须发、道袍、抚尘随风飘飘,站在这拔地而起的尖山顶上,更显得飘飘若仙。道童静安、静宁看道长面露喜色,料想此地定是此次行程的终点,就要结束这千辛万苦的长途跋涉,更是喜出望外。
师徒三人相视一笑,便疾步下山,向蒲类湖方向走去,很快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