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玄幻奇幻 / 小满雀来全 / 时代风貌

时代风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尽管只有13户人家,但老发电厂的住户,并非来自一个单位。李长山家是农场的,这个单位的住户有五六家,其余的住户也是有公职的,有两家在县城上班,每天须“通勤”,即乘坐客车上下班。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基层公职人员居住区。
  各家虽分属不同单位,但生活条件却相差不大。
  当时户口性质大致分为两类:居民和农业。居民是城镇户口,在政府机构和各类国营或集体单位工作,挣工资,生活必需品凭票供应;农民则是农业户口,从事农业生产,分属各生产小队,挣公分,年底统一结算钱粮,除布票外,不发其它票证,生活所需依靠生产队分配。
  农场职工则很特殊:农业户口,从事农业生产,发工资,但比居民职工要低,分配粮油等生活用品,与生产队相比,数量上要多一些,品种上要丰富一些,年底时,会给每家搞来些大米、白面、花生、鱼肉等。可以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存在。
  各家的陈设大致相同。进门是外屋,有灶台、水缸、碗架子(橱柜)、菜板子等,养鸡的人家还有鸡窝,晚上将鸡赶进去,白天放出来。
  里屋则是起居室,是日常生活,如吃饭、睡觉、听收音机、做作业、看书、招待客人的地方。主要陈设是炕、家具,以及米袋面袋,一些蔬菜等,酸菜缸也在这里,因为冬天严寒,放在外屋会冻冰,把酸菜冻坏。
  炕在南面,宽约2米,个子高的睡觉时也能伸直腿,长度则横贯东西,与墙体相接,在4米左右,高度比小腿高、比整条腿低,约六七十厘米。炕约占整个屋子的三分之一。
  家具主要是柜子,一般三四个,李长山家有两个大柜子和两个小柜子,沿着东墙从炕沿开始向北排列,用三垛砖搭上木板支撑,木板高度与炕沿相同。木板外漏的一面,钉上布帘,以遮挡箱底下放置的杂物,使屋子显得整洁。大箱子主要放不常穿的重要衣物以及钱票等重要物品,平时用锁头锁上,免得孩子乱翻。小箱子则放些一般日用品,如线板子、换洗衣服、手电筒等,没有锁,小孩也可以在里面放自己的东西。
  箱子上方的墙上,挂着两面长方形镜子;镜子北面,是一座挂钟,在整点和半点时发出当当的声响,整点时,是几点就响几声,半点时一律响一声,钟声间隔一致,清脆悠扬,富有韵律感;挂钟北面,挂着两个相框,里面放着家庭成员照片和毛主席纪念章,有几个纪念章是夜光的,关灯后的一段时间里,能发出醒目的荧光。
  西面和北面的墙上,一般贴有年画。年画一年一换,春节前买年画贴上,保持一年,第二年春节,再换新的。年画多为“年年有鱼”等题材的喜庆画,也有成套的电影剧照。
  墙和棚一般一年一糊,也多在春节前进行,以使屋子焕然一新,期望“万物更新”,增加喜庆氛围。糊墙用的纸,多为购买来的旧报纸,也有少量的用过的课本。
  各家的室内情况,基本上大同小异。
  当时的家庭,孩子很多,一般都在四个以上,五六个的很常见,七八个的也不在少数。老发电厂住户中,李长山家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老大李长空,老二李长山,老三李艳梅,老四李长江。据爸妈说,老大前还有三个,都夭折了,因为那时孩子死亡率较高。这种情况,在其他家庭中也比较常见。
  当时的孩子,大都愿与同龄的孩子玩儿,一般都是跟自己差一两岁的,再大了,就玩儿不到一起块儿去,这种情况在上学后更加明显。因为在学龄前,常玩儿群体游戏,群体游戏包容性很强,只要对抗的双方势均力敌,人员怎么组合都行,自然能吸引不同年龄的小孩一起玩儿。再说,孩子们在一起,玩儿的是乐趣,而不是输赢,而且人多也热闹,因此,陆续来到的小孩都能被接纳到游戏中。而上学后,渐渐不再玩儿适合低龄儿童的群体游戏了,自然就专与同龄孩子玩儿了,尤其是同一年级的。因为他们玩儿的东西相同,有共同的兴趣。比如李长山,除了在家里和哥哥、妹妹、弟弟一起玩儿外,在外面都和同龄的孩子玩儿。这种情形与现代的代沟,颇有些神似。
  同院有五户人家有与李长山年龄相仿的男孩,分别是那排平房的沈家老三:沈旭,杨家老二:杨立宁,宋家老大:宋百安,孙家老四:孙金强,以及南面两家之一的谢家老二:谢义。
  当时孩子在外面的称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家中的称呼。
  那时,孩子们一般都有大名和小名。大名就是户口簿上的名字,小名就是在家里叫的名字。小名一般就是孩子的齿序,如男孩的小名“老大”“小二”“小三”……,女孩的小名“大丫”“二丫”“三丫”……。
  多数家长,为了方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老大”“小二”“大丫”“二丫”地叫着,别人家的孩子听了,自然也这样跟着叫。但叫这样名字的孩子很多,为了明确是哪一个,便加上姓氏,成为了“张老大”“李老二”“宋老三”,女孩名字也是如此。
  有的孩子则没有小名,家长在家也称他们的名字,如李长山家,直接称孩子为“长空”“长山”“长江”“艳梅”,杨家、谢家也是如此。沈家、宋家、孙家则按齿序称孩子,因此,大人、孩子都称沈旭为“沈老三”,宋百安为“宋老大”,孙金强为“孙老四”。
  没有小名的孩子,有些是刻意为之的,因为孩子大了以后,往往不愿意别人叫自己的小名,基于切身感受,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给孩子取小名。有的则是没必要,如谢家就两个男孩:谢仁、谢义,数量既少,名字叫着也顺口,实在没有再叫“老大”“小二”的必要。
热门推荐
这游戏也太真实了永生拔剑就是真理谁还不是个修行者了悍卒斩天指点考古队,竟被当成盗墓贼我有一身被动技黄金召唤师无限仙凰道重生之末日独宠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穿越九叔:吾徒有谪仙之资绿茵腰王斗罗之开局签到女神小舞天牧绝世武圣极灵混沌决香江纵横之1982斗罗:开局俘获女神朱竹清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