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妻子爱散步,每天傍晚,她都要沿着熟悉的河滨柳道走一走,即是刮风下雨的日子也不例外。而且,吴春芳认为有丈夫在身边陪伴着,才是完美的散步状态,可是,她常常为此感到遗憾,张大猛是个忙人,吴春芳的这个小小愿望时常落空。晚饭后,她们刚刚挽手而行,突然,一个抢修电话打来了,某处高压输电线路上出现问题,张大猛听到这消息,就将吴春芳丢在散步的半路上,他心急火燎地赶往故障现场去了。
在电力检修的大忙季节里,吴春芳会连续一个星期都是形只影单地散步在这河滨路道上。那时,吴春芳就暗暗嫉妒成双结对地散步在滨河道路上的别人家,人家夫妻俩说的虽是家常话儿,可人家的散步时光是多么光亮有趣啊。若是张大猛在她身边,她也会与他油盐酱醋一一细谈的,张大猛说不过她,也许,是他有意让着她,让她羸的,吴春芳会抓住某个话题乘机调侃他一番。当张大猛说不过她的时候,他甘拜下风的表现是远走高飞。张大猛是徒步高人,这是一名线路工巡线所必备的基本功,他走起路来特别快,一会儿,便将她远远地甩到后面,她必须频频叫停他,才能勉强与他保持同行。当她气喘吁吁地赶上他时,要么是忘记了刚才自己占优势的话题,要么是意识到若再说得他走投无路的话,他又会与她拉开距离,总之,当他们重新走在一起时,她就会换上一个新的话题。这情景让她忆起家里过去曾有的一只走时不准的闹钟,她必须隔二三天就去调它一下,将它拨慢一些,就像对付大步向前的张大猛一样。张大猛沿着高压输电线路巡线时,在顺畅的地段里,他都是健步如飞地向前走,不在没问题的地方浪费时间。只有在发现问题时,他才会在那地方长久地停留,直到将隐患清查出来。
张大猛不在她身边时,她会回忆起关于他们俩的一些私事,有时,在联想到夫妻俩某个隐秘的乐趣时,她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惹得路人惊讶地看着她,她才猛然想到,一个人走路时,莫名其妙地笑出声来,人家会当她精神有问题呢。一个人散步时,是不可以自言自语发出笑声来的。但那隐秘的乐趣实在是惹人发笑,她只好捂住自己嘴巴,将这乐趣继续闷在心里。
这天晚上,张大猛又是加班未归,吴春芳独自一人在河滨散步,她没来由地突然忆起了张大猛在BJ保电时发生的一件趣事。那天晚上,张大猛一天工作结束,终于,清闲了下来,他打电话给吴春芳。在电话里,他神秘兮兮地对吴春芳说到:
求你办一件事。
什么事?
帮我买包卫生巾寄过来。
当地没得卖么?
对张大猛的如此要求,吴春芳感到意外,还有点生气,她耐着性子继续问他话。他发现张大猛去BJ保电后,人就变了。
有是有得卖。
那你就在BJ买吧。
我不好意思去超市买这玩意。
你还知道害臊啊,男人要卫生巾做啥?
吴春芳终于爆发出来……。
当年,从全囯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到首都BJ去参加保电工作。供电局选中共产党员张大猛,派他到BJ郊区去特巡高压输电线路。输电线路长龙似的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座支撑高压输电线的铁塔耸立在一个个山坡或山顶上。张大猛日复一日地在山地里来回跋涉。很快,一道难题不容回避地摆在张猛面前,并且,要求他独自面对,他必须悄悄地想办法解决这道难题。
其实,在崇山峻岭之中巡线,这艰苦的环境难不倒张大猛。前三天,他将巡线成绩向领队报告时,领队表扬他,你真行。不过,第三天晚上,他上床睡下来后,发现了一个羞于启齿的问题。他的裆部摩擦得厉害,那里已经红肿起来。第四天再巡线时,两腿必须要分开一些才舒服。他以这怪异的姿势继续巡线,可巡线速度已不及昨天,慢了许多。
这样下去可不行,得想个妥当的办法,解决这难题。晚上,他回到宿舍后,思索着如何解决进京保电遇到的新问题。两腿过于分开走路,行动不便。但若夹紧走路,又摩擦得时时疼痛。以前,在家时可没遇到这问题,可能因为到BJ来参加保电是光荣的政治任务,自己干得特别卖力,这是主要因素。还有过去自己是在平原上巡线,这山地巡线还是头一回,那么,如何解决这现实问题呢?他忽然想到:使用女同志在特殊生理时期用的那物品,也许能解决这问题。第二天,他专门去了一趟超市,在超市购买这用品时,女营业员以轻蔑的眼神打量他。他一直低着头,人家结帐时找给他的零钱,他都没有拿回来。他便仓促地离开超市,落荒而逃,奔回了宿舍。
宿舍里就他一个人,他在房间里试用起那用品来,他反复试用。走着走着,他得意起来,他发现令自己苦恼不已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面对着玻璃镜子,他快活地抬起腿来,摆出大步向前的姿势。
这项不好意思说出来的个人举措,他没有告诉同事。就是领队发现在所有巡线人员中,张大猛巡线的速度与质量都是第一名。半月后,召开巡线分析会时,在会上,领队让他谈一谈个人体会。他虽然说了不少,但关于这一条,他连一个字都没有透露。
张大猛在与家里通电话时,他悄悄地请求吴春芳,希望她买一大包寄给她。顺便地,张大猛向吴春芳承认了自己过去所犯的一项错误。曾经有两回,吴春芳让他从超市里给她带个用品回来急用,他却不肯代买,理由就是认为这不是男人该做的事。甚至,她买好了用品从超市出来,让他拎在手里,他都不愿意。说这事一旦被别人发现会有损男人颜面的。这下,他遭到了报应,他居然厚着脸请吴春芳给他邮寄这用品。好在吴春芳是宽宏大量的妻子,没有与他计较过去的事,只是叮嘱他:包裹拿到宿舍里,在独自一个人时,才可以拆开来,千万别当着众人的面拆开包裹,免得人家笑话你。
后来,张大猛保电归来,又与吴春芳一起散步时,夫妻间便添了一个话题。每当张大猛又阔步向前,将吴春芳远远地甩在后面时。吴芳就在后面大声对他喊话:
张大猛你回头,慢一些,你没采取措施呢。
张大猛听得“扑哧”一笑,便乖乖地折返回来。
当年,张大猛的父亲退休时,他有一件事放心不下,过去,他总是定期到敬老院去为孤寡老人上门送温暖,老张希望这项服务不要因他退休而中断,张大猛听了父亲的话,他当即向父亲拍胸口保证,自告奋勇地承担起这项义务来。从此,张大猛风雨无阻地定期上门,到敬老院去为那里的老人们送上温暖与慰藉。根据各位老人需求不同,开展针对性的特色服务,乐得敬老院里老人夸奖他,一代更比一代强,小张做事胜老张。
敬老院里的陈爷爷是北方人,他家乡有立夏当日吃饼茶的习俗,即以饼煮茶,俗称饼茶。这饼是从饼炉里火烤出来的,主体呈长方形,但两端是刀切的斜线,大体上是菱形形状,陈爷爷叫它黄钞饼。陈爷爷有个癖好,他喜欢自己以前住过的后海小区里黄钞饼的口味,恰巧,张大猛以前也在后海小区里居住过,于是,张大猛爽快地答应陈爷爷,立夏的后海小区黄钞饼就包在他身上。
立夏前,张大猛来到后海小区里的老成烤饼店。制作黄钞饼特别讲究烤火的成色,黄钞饼的一面是被炭火烤成金黄色,另一面因贴在火炉的内壁上,内壁的温度更高,所以,这一面被烤成古铜色。店主人的烤饼手艺如何,在立夏这一天,从生意兴隆的程度上,就可以轻易地比较出来。手艺好的烤饼店门前,会排起长长的等待新饼出炉队伍,而且,这队伍像玩接龙游戏似的,不断地有人接入加长。老顾客们宁愿多花一些时间,在自己信赖的烤饼店门前耐心地排队等待,也要买上自己心仪的黄钞饼。其实,即使,你不是这小区烤饼店的熟客,但你根据这饼店门口等候买饼队伍的长度,也能判断出这家烤饼店受顾客欢迎的程度。
老成烤饼店的口碑极好,过去,张大猛住在后海小区时,专一地吃他家做的黄钞饼,买黄钞饼就往他店里跑,别无选择。老成家的黄钞饼,色泽诱人,美味可口。老成从农村进城做拼讨生活。那时,他还叫小成,小成刚结婚,从乡下进城开辟新生活。小夫妻俩同心同德,将饼店小生意当作人生大事业来做,他从默默无闻做起,直到如今名声传遍小区内外。人到中年后,人们开始改口喊他老成,他夫妻俩依然夫唱妇随地勤劳做饼,始终如一地保持黄钞饼的优良品质,为居民提供美味可口的黄钞饼。
如今,张大猛已乔迁到别处去居住,但今年立夏的前一天,张大猛专程来到老成烤饼店,准备买十只他做的黄钞饼带到敬老院去,让陈爷爷他们品尝。
张大猛进入后海小区不久,远远地,便看到深巷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拐过弯来,终于看清队伍的全貌。果然,这队伍的前头,起源于老成烤饼店的门前,长龙似的一直拖到巷尾。这深巷,这弯弯曲曲的队伍,张大猛都似曾相识,仿佛,多年前的立夏时光又倒流回来了。
张大猛在队末接龙后,不久,与身边的顾客攀谈起来。原来,他们同是老成黄钞饼的忠诚食客,他们也已搬出这老小区,因想念老成家的黄钞饼,美味可口,所以,在今年立夏前,特意回到老成这里来买黄钞饼的。
这时,老成十分忙碌,忙得像是一个按程序操作的机器人。只见,他先撒一把面粉在案板上,然后,持刀向面团堆里切下一块面,再将切下的块状面摊在粉案上搓成长条。接下来,以圆筒将长条面压扁、划痕、洒芝麻粒,最后,切成一块块菱形的黄钞饼。这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至此,一块块黄钞饼制作成形。
然后,他转身去火炉处,开炉取饼,将上一批贴于火炉内壁上的黄钞饼,一一取出。这时,必须做到动作稳准,及时高效,这取饼的时间早了,烤不出金黄的饼色来;取的时间晚了,烤出的饼颜色已变黑。老成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什么时间,进展到那一步工序,都是很讲究的,一点都不能含糊。虽然,店内外顾客谈笑风生,但他却闹中取静,一言不发。他手脚麻利,脸色红润。老成的红脸膛,不仅是他身体健康的标志,同时,也是他多年近火作业所致。每烤成一只黄钞饼,他都必须与炉里炭火近距离地接触两次,一次是送生饼进炉,另一次是取熟饼出炉。每天制作五、六百只黄钞饼,他要与炉火照面上千次,千锤百炼,照出了一付面如重枣的关公模样。
一年一度的立夏,是做饼人手艺高低的大比武日子,有这么多远亲近邻赶来买他的饼,大伙以实际行动表明信任他,老成对这长盛不衰的饼局感到十分满足,他手上有使不完的劲,全神贯注地把握火候,一心一意地烤好饼,而与顾客们的交流问答,则是成嫂的事了。
这饼多少钱一只?
老价钱,一元钱一只。
节日里应该提价。这样,队伍会短一些,愿意买的人,就排队买吧。
不行。那样的话,就对不起老顾客了。
成嫂态度坚决地回答到,老顾客们听得笑起来。是的,老成家的黄钞饼,多年来,一直是老价格,没有提价。这时,一炉新饼将要出炉,成嫂开始统计数字。
排队前两名的顾客立刻报数,但她们报出自己的数字偏大,队伍后面的顾客一听她们的报数,顿时,他们泄气了,又得等下一炉饼而滋生的失望与不满情绪,如热雾弥漫开来。
我买十只。
我也买十只。
一炉饼共有多少只啊?
共计就是二十来只。
如此算来,前面两位顾客就将一炉饼都包了。队伍里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大家认为她们俩买多了,有点自私,在这长长的队伍里,大家都是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大家已经久等,应该相互体谅,合理分配才是。但是,大家同住一小区,彼此都面熟,谁愿意得罪人呢,因此,大家只是低声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时,成嫂出来主持公道了,她对她们说到:
你们不用一下子买这么多饼,明早够吃就行了。
我家人多。
算你家三代同堂,共计五人,五只饼也就够了。
那我就买五只。
好的,你也五只吧。
行。
经过成嫂的一番交涉,她们都作出让步,这样,便余下十只饼来,供队伍后面的顾客分配。于是,后面人们继续报数,我要两只饼,我要三只饼。杯水车薪,十只饼,很快,被他们瓜分完毕,而队伍依然很长,后面有人就想打退堂鼓了。于是,有人就问到:
眀早,几点有饼?
早上六点,就有饼,那时,你们来,准能买到饼。今晚,就这最后一炉了,对不起大家,明早来吧。
成嫂乘机动员大家明早过来买饼。而张大猛习惯早起,明早六点过来,买当天的饼,没问题。于是,张大猛转身离去了。
第二天早晨,张大猛五点就醒来了,张大猛还犹豫了一下,是不是立刻到老成饼店去,怕去早了店门未开呢。但想到老成家附近有小区里锻炼的场地,若是去早了不能立刻买到饼的话,那就就地锻炼吧,所以就出发了。
可张大猛到了老成家一瞧,只见,他的饼店早已开张,门口已聚了多人。原来,成嫂预计今早顾客不会少,她将约定时间故意地往后推一推,想多做出几炉黄钞饼等候大家的。岂知,尽管如此,她家的饼依然是供不应求,门前已排起了队伍,陆续地,来买饼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排越长。渐渐地,曙光初照,巷里人影,一一画在巷壁上。
老成已经进入角色,又忙成了一个机器人,他严格执行黄钞饼的制作程序,精准规范地忙碌着。成嫂则不时地招呼新来的顾客,先到这里付款,领纸袋,再到炉前去排队取饼。
黄钞饼制作间里有两处门,分别是东门与南门。东门由成嫂负责,在那里扫微信收钱,发纸袋,以及个別顾客已付款买好但暂且存放在店里的黄钞饼等。南门口摆着饼炉,老成在南门内忙碌,顾客们在门外排队等候取饼。通常,顾客来了,都是先到成嫂这门口交钱,再绕墙而行,走到老成那边去排队取饼。
有的顾客,急匆匆地来了,就径直奔向老成处,欲直接排队取饼。也有顾客在成嫂那边交了钱,忘记取纸袋的。成嫂则耐心地一遍遍提示大家,维持秩序。这时,太阳升高了,队伍的人影从巷壁移到地面上,而前来买饼的人,越来越多,两处门口都挤满了人。忽然,成嫂急忙喊到:
张奶奶,別过去,您就在这里取饼。
张奶奶是什么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能享受到买饼的特权。当张奶奶交了钱欲绕过墙去排队时,被成嫂叫停了。这是一位满头白发的驼背老人,她柱着拐杖,行动迟缓,也少言语。
她多大年纪了?
张大猛轻声问到。
她已八十五岁,生活还能自理。她一人居住,喜欢吃老成的黄钞饼,每天早上,都要过来买一只黄钞饼呢。
熟悉这位老人的一位顾客介绍说,原来,细心的成嫂在照顾这位高龄顾客呢。她的做法,受到大家普通赞同,成嫂忙而不乱的风格,令人敬佩。顾客们自觉地让出一条道来,让这位老奶奶,缓缓地返身回到成嫂那边去。
这时,太阳进一步升高,阳光普照大地,每个人的身影都已缩小到自己脚下,大伙的心里被照得暖融融的。张大猛还排在队伍中,尚未轮到他买饼呢,但他已经有收获了,他要将这故事与黄钞饼一起带回去,讲给敬老院里陈爷爷他们听。也许,陈爷爷就认得张奶奶呢。张大猛要以这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告诉他们,现在社会上尊敬老人,处处优待老人,为老人提供各种便利,敬老院内外都一样,已经蔚然成风。张大猛每次去敬老院,都会给老人们讲一些社会上发生的尊老爱幼故事,给他们捎去精神上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