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前段时间在给儿子讲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孩子对其中的人物兴趣很浓厚,但是跟我喜欢的人不一样。
你最喜欢那个人物,儿子?
我开始喜欢朱重八,觉得他很厉害,我现在喜欢永乐大帝。
为什么呀?
你不是说,永乐大帝打仗很勇猛吗?
就这个原因,那打仗厉害的人物很多呀
永乐大帝打仗喜欢说,兄弟们跟我上,自己先冲出去了,其他人打仗都是兄弟们上,自己不上的。
哈哈,是的,永乐大帝天生喜欢打仗,他是个打仗爱好者,可能跟他从小的经历有关,这样吧,我好好给你讲讲他的故事。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一:战乱中出生,能文能武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号“永乐”。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JS省NJ市),五月,陈友谅兵寇池州,不久又传来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的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作战,古代皇子的命运都差不多,很多皇子不是被奶妈带大的,就是被宫女或者太监带大的,比较有名的就是成化帝跟万贵妃的故事,万贵妃就是宫女。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将在下一年称帝,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庙,为自己渡江后生的七个儿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为“棣”,此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朱棣一支的字辈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可惜没传到最后,命运的进程不会因人而改变。
七岁的朱棣与众兄弟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元璋认为七个儿子“宜习劳”,命令朱棣与兄弟们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时还要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这点老朱做的不错,锻炼这些孩子的体力跟武艺,爸爸经常让你锻炼,你看看,古代的皇子都需要锻炼的,而且比爸爸对你现在严格的多,知道了吗?
他老子朱元璋十分重视文教,朱棣与兄弟们幼年入学,接受了大儒教导的正统儒家经典教育,早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就在宫中的白虎殿为诸子安排了专门的读书场所,登基称帝后,太子与诸皇子读书的地方改为文楼,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宫中建成“大本堂”,广集藏书、延请名儒,朱棣等皇子和勋贵子弟便开始在其中读书学习。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诸皇子为王,封十岁的朱棣为燕王,又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的宗人府,掌皇族内部事宜。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分封诸王便是要让藩王拱卫皇帝,以维护朱家皇朝的统治。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元璋颁布《昭鉴录》,四月,颁布《祖训录》给朱棣等藩王,令他们抄写在王宫正殿和内宫的东壁,书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优劣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宗法教育。朱棣在宫廷中要遵守繁琐的礼仪制度,经常要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
洪武九年(1376年),十六岁的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将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晋二王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使他们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自此之后,朱棣先后三次被派往凤阳常驻,在练兵演武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实放到现代,这就叫实践出真知,这个对朱棣了解老百姓有极大的好处,以后处理国政就相对不会太偏激。
二镇守北平,厉兵秣马,积蓄力量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当时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受到亲王的节制。
诸王初封时,他爸爸给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是一位颇有谋略与学识的人,古代,和尚跟道士都是一些不安分分子,专门挑动事情。
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随朱棣北上燕邸,后来与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缘,在和尚的指点下,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跟着名将历练,开始打仗的生涯,起点很高。
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挥师前进。这时适逢大雪,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却认为天降大雪,敌军必然意料不到明军将至,应当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虽以重兵压境,朱棣仍欲智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旧识,正在劝降时,明军已大败元军,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邀请乃儿不花一同到明军营帐中请降,果然被设酒款待,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
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后,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参与北方军事,节制士马。
从这里开始,朱棣开始显示他的军事才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上之策。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朱元璋命晋王节制山西、燕王节制北平各卫将士,凡军中事务,都要启奏朝廷和晋王、燕王,当时最强大的两个王爷,真是虎父无犬子。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棣率军北征至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晋王死后,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事件,后面朱棣军事势力急剧上升,朱元璋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这个没异议,太子都是嫡长子,这是正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接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但是从这里开始,地下暗流涌动,开始有了纷争。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去世,朱棣成为了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还有大批的军队在手。
三举兵靖难,争夺天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建文帝,其实他还不错的,可惜碰到更强的对手他叔叔。
建文帝,一上台,就采纳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一顿王八拳,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而朱棣在干啥呢?
在加紧活动,明眼人都知道,建文帝的下一个对手就是他,先对付弱的,最后对付他,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大军到达真定,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又大败。打仗这些都不是对手,厉害的将领大部分不是病死就是被他老爹杀了,剩下的将领基本不是朱棣的对手。
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军至河间扎营,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当时最强的部队。
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军。李景隆退军德州。朱棣趁机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劳师无功。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朱棣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朱棣大败,这是朱棣的第一次打仗打输了,说明当时建文帝的底蕴还在。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听从和尚道衍的建议,决计改变战略,直取南京的战略,。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大军。五月克泗州、盱眙,兵指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朱棣没有答应。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建文帝的踪迹也成了千古之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拜谒孝陵,然后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七月初一日,祭告天地,宣布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
四杀戮,奖赏与盛世的开启
朱棣攻占南京后,开列“奸臣榜”,诛杀了一部分建文朝臣,例如方孝孺及其宗族亲友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其门生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殉难;黄子澄、齐泰等被诛杀灭族,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家族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与此同时,朱棣并未将“奸臣榜”上的人全部诛杀,如张紞、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等人皆被宽宥任用。
朱棣是有两幅面孔的人,对不支持的,反对的,大开杀戒,但是他是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分寸。
朱棣对待朱标、朱允炆一系和其他藩王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改封吴王朱允熥为广泽王,衡王朱允熞怀恩王,徐王朱允𤐤敷惠王,随母妃吕氏居懿文太子陵园。他们纷纷到京师朝见新天子,朱棣动辄给予大量赏赐。这在表面上看来是遵从祖制以笃亲亲之谊,但实际上却寓有驾驭之意。在胁迫宁王结盟时,朱棣曾许宁王以“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朱棣做了皇帝却不认旧账,不要说中分天下,就是宁王乞求苏州、钱塘也不获准,终于改封南昌。朱棣还暗中削夺诸王的实际权力及军权。代王、岷王、齐王的护卫先后被削,连同母弟周王的护卫也被迫交出,建文帝没有完成的削藩,他叔叔朱棣完成了。
朱棣诏告天下:建文时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复旧制。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并大赦天下,除了犯谋反、大逆,谋杀祖父母、父母等重罪不赦外,其余罪无大小,通通赦免。
朱棣即位后,大规模对靖难功臣进行封赏。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再论靖难的功劳,封驸马都尉袁容等三人为侯,陈亨子陈懋等六人为伯。
这些完成之后,朱棣开始他的王朝,他立志做个像他父亲一样的好皇帝。他也确实做到了。
朱棣一再劝民于田亩,千方百计地招抚流民复业。明成祖一即位就遣人四出,招流民复业,要他们尽力田亩。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离乡,已经复业的,地方官要厚加抚恤,“未复业者,悉心招抚。新垦田地,停征其税”。还特地颁布诏令,各地都不得对逃徙的老百姓治罪,这种做法应该说是很开明的,它使大批流民很快回到田间,使残破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由于连年战争的影响,不少地方的土地大量荒芜,无人耕种。为了使农民和土地相结合,使大量的荒地得以开发,朱棣也像他父亲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移民,好的皇帝都懂得与民休息。
朱棣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这个跟他以前在民间实践有很大的关系,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
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
文化上:修撰《永乐大典》等典籍,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迁都北平,被我们留下了伟大的北京紫禁城,派遣郑和下西洋,与世界各国进行沟通,贸易。
政治上:削藩,基本完成了建文帝的心愿
军事上:建立三大营,北征蒙古,南征安南,防备倭寇,军事上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经济上:与民休息,疏通漕运,提高了生产力
基本皇帝做到这些,就算是好皇帝了,明朝的皇帝中,他排第二基本没什么问题。
明史中,有朱棣的论断,写的非常好,欣赏一下。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北征返师途中病死,享年六十五岁。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这就是永乐大帝的一生,马背上的将军,所向无敌,马背下的皇帝,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