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一期,我给孩子讲讲一个现代人的故事,老人与海大家都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老人,人与海洋的关系,而且更伟大和励志。
汪品先,男,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21年9月15日,汪品先与孙湘君夫妇,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同济大学的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一个80多岁骑自行车的老人,风雨无阻的到学校上班、讲课,给学生们传授他挚爱的海洋,大爱无声。
汪品先院士总说:
“我的生命是倒计时的。
别的都可以慷慨,
钱也可以慷慨,
时间我不能慷慨。”
而眼下,他最着急的
就是为公众架起一座
科学与文化之间的桥,
这座桥就是科普。
从《十万个为什么》到科普短视频,
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引人入胜
是人们对于汪品先院士
科普作品的共同感受。
他认为,做科普不仅是为了社会,
也是为了科学家本人。
他说:“科学是有趣的,
社会上对科学有一种误会,
认为科学很枯燥、很呆板,
这需要科学家自己来消除误会。”
他在本该退休的年龄,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大众科普海洋,了解海洋,消除大家对科学古板的认知,宣称科学精神,利国利民。
汪品先还是个讲真话的人,他对现行的院士制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说:现在社会把院士捧的如此之高是站不住的,总要掉下去的,院士是人选出来的,少一票落选就回家抱孙子去,多一票当选什么都会了,什么评审会都少不了,都要发言,人家都洗耳恭听,如果不到场,鉴定还通不过,院士只是在自己的领域可能懂的多一点,并不是什么都懂。
他解释说,过去我们设立院士制度是可以理解,因为我国的人才资源非常少,要尊重知识,把有成绩的人选为院士,给他们待遇,毕竟这些人是非常少数的,并不忘感谢社会对院士的尊重,希望不要把这份尊重做的太过分了,他希望尊重科学家,最好就是不要逼他们在短时间里就拿出什么惊人的成果,给他们创造全心投入科研的环境。
是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精神,充满怀疑的精神,探索世界的奥秘,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最后,祝愿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老人与海的故事继续走下去。
儿子,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