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抚远县城内有座鱼展馆,抚远县有处活鱼馆,抚远县有家鱼品公司。三处位置都集中在抚远县水产局大院附近,这几个地点都没有标识,所以外地人很轻易错失,我是在小城进出了多长时间后才第一次摸清。这些地方形象展示了小城的鱼文化、鱼历史,走近它才能更深的了解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条界江蕴藏的生命力。当地人或许见惯了太多的鱼,祖祖辈辈的命运跟鱼交织在一起,缺少了对鱼文化展览的最初兴趣,但这里却成为小城的一张名片,以最精彩的画面迎接着一波又一波的焦点。
鱼展馆是与鱼品公司建在一起的,平时鱼品公司的大门是关闭的,只有渔业捕捞季才会看到工人们进出忙碌的身影,尤其是在秋季,大麻哈鱼带来新的昌盛,工人们在车间里忙着制作大麻哈鱼鱼坯,做好的鱼坯被晾晒在门外的草坪上。在草坪上左右立上两杆铁架,架子上搭着一排粗细相同的竹竿,每条竹竿上都倒挂着腌制好的鱼坯,鱼坯排放在架子上接受着阳光的照射和秋风的吹拂,这也是制作鱼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架子上挂满了鱼坯,鱼坯选用的大麻哈鱼大小相差无几,摆放在架子上显得很有秩序,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如果把每张鱼坯折叠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没有内脏的鱼,它们在这里游向全国各地。晾干的鱼坯表面不会讨得蚊蝇的欢喜,它们专喜刚腌制好还淋着盐水的鱼肉,为了防止蚊蝇,工人们在临近一排鱼架子上盖了一层洁白的纱窗,这样防止了蚊蝇的侵蚀,况且这么冷的秋季本来蚊蝇就很少,正是晾晒鱼坯的好时候,人工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保证大麻哈鱼出水后的原汁原味,虽然吃起来可能感觉到有点儿腥,但是如果认识它就会懂得这是一种源自江水的洁净,大麻哈鱼减少了食品添加剂,只有盐成了它唯一的伴侣,它所承载的食品安全与它的价值相媲美。如果碰巧,还能够看到他们制作鱼子酱的过程,鱼子酱成为了继鱼坯后最大的宝藏,它们共同担负起“大麻哈鱼浑身是宝”的美誉。
鱼展馆在大家认识大麻哈鱼的过程中打开,我们沿着狭窄的楼道依次走进抚远县鱼展馆,楼道拐角处摆放着一架鲟鳇鱼展销柜台,隔着玻璃看到里面被做成标本的鲟鳇鱼很可爱,可惜它们不是游在水中而是站在支架上。继续往上走看到正门口摆放着鱼馆中的“镇馆之宝”也是黑龙江的灵魂——达氏鳇。全身呈现出金黄色,完整的展现出它最初的模样,它趴在垒砌的模型上,鱼体下还专门做成了蓝色的波浪,就像把它放在水中一样,只可惜眼前只剩下了它的表皮,早已失去了游动的希望。达氏鳇尾部的展板上写到:
名称:达氏鳇年龄:87岁
捕捞日期:2007年5月19日体长:3.8米
捕捞地点:黑龙江夹信子滩地体重:486kg
达氏鳇鱼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由于其原始古朴的外形3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称。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全世界野生鳇鱼认定为濒危动物。鳇鱼为淡水鱼中最大的鱼类,也是肉食性凶猛鱼类,寿命很长,可以活到百岁以上。鳇鱼肉味鲜美,全身是宝,特别是鳇鱼的卵营养丰富,价格昂贵,被国际上称为“黑色软黄金”。
我很庆幸有生之年看到了活着的野生达氏鳇,那是在江上。鱼展馆中展示出的达氏鳇肯定不止一条,还有一条按照镇馆之宝来衡量至少也有300多斤的重量,它趴在船上,伸着头露出了起初被捕出水面的的恐慌,还有挣脱不掉的最后的愤怒。它身下是一条最初年代的木质船,整个外形除了铆钉看不到其它铁质结构,这种船只能靠两片木浆来滑行,船帮两侧各插着两只柳木杈,木杈上一侧挂着网,一侧挂着煤油灯,这展示出了最初人们的捕捞场景,那时候的鳇鱼捕捞强度不像现在这样大,捕捞工具的进步大大改善了渔民的捕捞效率但却带给江河无法挽回的杀戮。鱼悲哀的趴在船上,这里成了它最后的绝唱。
展馆中展示的鱼很多,全部来自于黑、乌两江,它们几乎代表了整个水域的主要经济物种,成了一处学习鱼类知识最真实的课堂,或许展示中的鱼有一部分离我们已远去,成了江中的偶见种甚至不见种,也只有站在这里才能够真正读懂两江蕴藏着的生命。除了鱼标本外,墙壁上还形象的介绍了捕捞的历史和发展进程,真实再现了近年渔民喜获丰收的场景,很多震撼的场面只有发生在过去,成就了小城的渔业史,现在的捕捞方式让鱼无处躲藏,却再也难现墙壁上的震撼人心的场景。
展厅墙壁上有一幅“大麻哈鱼洄游示意图”清晰地标识出大麻哈鱼的洄游线路,它们的一生都在完成着洄游的使命,践行着“落叶归根”的情愫。它们不远万里,穿越了大半个太平洋,在层层围追堵截中回到乌苏里江这片它们最初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它们把后代留在乌苏里江,把生命留在乌苏里江,成就短暂生命中的悲壮,大麻哈鱼让人肃然起敬,它们就像使者一样连通了亚洲和北美洲、连通了海洋和大陆。希望它们的路将更长,穿越层层的网奔向更加宽广的海洋。
活鱼馆就在水产局的大院,平常有一位老大爷照管,它们中的很多个体来源于江中,也有一部分是后期进行的繁育种,在这样的一个大院里做着保护与繁育并举的工作,将最大的可能保护好、保存住水中的精灵,为避免黑龙江、乌苏里江不会失去它的魂魄。这里生活的鲟鳇鱼经过悉心照料,活得很健康,在长方形的水泥池中来回穿梭,有的个体也达二三百斤重。不过这里看上去并不是它们的乐园,更像个小型“动物园”,任人观赏、叫好、挑逗,它们只能来回在有限的池子中游动,早已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它们活得并不快乐。保种、放流,它们的代代子孙终将回归江水中,幻化为水中的精灵,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