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明清时由兵部主持于京师举行的对武举人的考试。明成化十四年(1478)始定武会试例。弘治六年(1493)定六年一行,十七年改为三年一试,于丑、未、辰、戌年四月举行。凡各省及两京武举人均可应试;两京武学生员,经兵部月试优等者亦可参加。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四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进行。嘉靖元年(1522)定,第一场试骑射,第二场试步射,第三场试策二道、论一道。以翰林院官二员为考试官,给事中及部属官四员为同考试官。取中名额,临期取自上裁。崇祯四年(1631)以前,武会试为武科最高一级考试,中式者不分等第,均列入《武举录》进呈,并张榜于兵部。其授官,官生中式者,俱升署二级;指挥以上,斟酌推用。清承明制,以丑、未、辰、戌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行会试恩科。凡各省武举人和现任绿营千总、把总,门、卫、所千总,及年满千总,年龄在六十以下,通晓文义者,皆可应试。考期在九月,分三场,内容同武乡试。外场正副考官四人,由皇帝简派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和都统充任;内场正副考官二人,由皇帝简派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充任。乾隆四十年(1775),武会试后亦实行复试。中式者称“武进士”。取中无定额,多或三百名,少亦百名,皆临期以外场合格人数请旨定夺。
话说,戚继光到了京城,大口喝酒又大嘴吃肉,早睡早起,生活特别的规律,从而备战即将到来的武会试。
戚继光时代的武会试,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笔试,笔试对于一个武将来说,何等的重要,涉及到军事理论的问题,将军要做到能打仗,并且打胜仗的准备,理论很重要。第二个环节是弓马骑射,在武乡试中已经考过的内容,但是,临场发挥很重要,特别是射箭问题,需要果敢和精度。第三个环节,是焦点战也就是比武,通过武艺实战决定谁是状元。
这日,戚继光早早地奔赴考场答辩笔试。
戚继光认为:戚继光曾经参加过抗击倭寇的战争,他在经验上比其他的考生更有实战性的经验。对于登州的倭寇已经被赶出了国门,但是对于东南方向的倭寇,还是常年对于——中国的东南方向进行侵袭,所以我们必须把倭寇赶出中国。国家的强盛与国民经济分不开,但是国家真正富强了,就涉及到主权问题,倭寇是一种侵略行为,如果中国可以长治久安,必须要强军。军队决定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开展不好,国家的主权就会不完整,老百姓的民生就会有问题,那么中国就不是真正的强大。如何强军,装备的精良是现代战争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强国,所以就是强军强国。另外,对于火绳枪和红衣大炮应该尽快装备于东南方向,涉及到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另外对于台湾问题,中国不能莫不关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造船工业的发展关乎中国的海上贸易和海上权益,划分海洋识别区迫在眉睫,建立强大的蓝水海军是每个军人的梦想。
次日,进行了弓马骑射,在考场上,戚继光英姿飒爽,让在场的考官无不称颂,这样顺利晋级下一轮——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