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2018年的6月到7月,小王与所有的应届毕业生一样,参与完能够参考的考试后,开始穿上正装(所谓上百下黑的西式服装),拿上黑白、彩色的个人简历四处海投、面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的话,上述的准备可谓是非常简单、外加缺乏对工作岗位的重视。可切换到当时的场景与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一是因为刚刚半只脚踏进社会的大学生,哪里懂那么多职场的弯弯绕绕?二是黑白简历的存在,也从侧面反映出真实的经济环境而已!
小王的本科所学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读学校是师范类院校,自然而然小王的专业也加上了师范的影子。因此,他更多的技能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技能》,而非《C语言》、《数据库》,设计的个人简历也把求职倾向更多地聚焦在了学校的身上。但是,ZG的体制内是逢进必考的,公办的学校也有社招,但一是招聘需求少,二是合同性质、劳务派遣的存在,大大劝退了很多人,“干一样的活、拿正式工的三分之一”成为了大家对公办学校合同工的固执印象。因此,稀里糊涂的进行“海投”战术,然后焦急等待回应。
在讲述岗位面试的相关经历前,我很希望有缘人看到并重视我的这句话,不管是不是应往届的学生,还是有工作经历的人,面试前一定要做好攻略,我指的是做好单位距离的攻略、做好单位生活上的攻略。——后话
7月初,小王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的人事电话,约时间面试。电话里初步谈了一下工作的内容和薪资待遇,小王感觉各方面都和自己的设想符合,也就赴约了。这里即将开始我前面说到的攻略事件,最初应聘这个学校的时候,因为它的名字是以省份开头的,对于小王而言,一是缺少相关的经历,二是个人原因没有做好攻略,误以为这个学校地理位置应该是在省会城市,结果坐上县城到省会的长途车后,经过四小时到达地方他后知后觉的反映过来了,学校离省会城市还有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古人常劝导自身的内涵建设心态,小王向车站旁的“黄牛”(黑车)打听起这段路程,不得不说,“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这句话是有用的,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导航显示40公里,他居然敢开口要400人民币,这直接把小王劝退了!小王萌生了放弃前往这所高职院校面试的念头。
真诚是人际交往的必杀技!即便是下定决心不参与了,小王还是认为应该礼貌的回复人事姐姐一下,即使没有见过面,打过交道,但这位人事姐姐给到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和蔼、靠谱。拨通电话说清了缘由后,或许是因为真诚的缘由,亦或许是其他因素,人事回复说可以在省会城市面试,因为小王所面试的计算机专职教师岗位的二级学院用人单位院长在省会城市体检(体检是学校每一年给予员工的福利),确定好双方的时间后,人事姐姐给了小王这位二级学院院长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