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得知邓小平曾经在法国里昂勤工俭学。作为同姓本家,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亲自走访位于里昂的中法大学遗址,去感受那段尘封岁月的痕迹。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里昂市区。我乘坐地铁,然后换乘公交车,穿过宁静的乡村,来到了中法大学遗址。沿着蜿蜒的山路盘亘而上,从车窗外望去,原本立体的里昂老城区的古典建筑,逐渐变得平面,连绵不断的红屋顶俨然成了一席铺在蔚蓝天空下的地毯。奔驰在里昂富尔维耶尔山上,两边馥郁的树木不断往后退,流淌着属于里昂夏日的阳光。
公交车转过几个弯后,速度慢下来并微微刹住车。跳下车门,映入眼帘的是夹在石堡城门之间的两扇厚重的木门,铜制的大铆钉将两扇大门的四周牢牢地固定了一圈,木门上面红色的油漆经年累月,已经褪色并变得斑驳。阳光穿透门前的橄榄树照射下来,门前刚被汽车掀起的灰尘缓缓地弥漫在其中,让人一刹那有走进古代中国寺庙的错觉。抬头望去,欧式的石堡城门上,同时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若隐若现。
进入中法大学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楼前的雕塑。雕塑上刻画了十位重要人物,分别是蔡元培、戴望舒、郭麟阁、郑大章、林克明、何乃民、汪德耀、罗大刚、常书鸿和李治华。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姿态各异,但都流露出坚定和希望的神情。展现了当时中国留法学生的风采。基座上刻着“友谊长存”,表达了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参访的人群中,有几个旅游团正在参观。其中一个旅游团的翻译向游客们介绍道:“这就是中法大学,世界上第一所招收中国学生的外国大学,也是中国近代在海外建立的唯一一所大学。”她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
中法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许多有志青年渴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以图救国救民。邓小平便是其中的一员,他于1920年代初来到法国,开始了他的勤工俭学生活。在这里,他不仅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为后来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奠定了基础。
资料记载,1925年上半年,周恩來来到里昂,负责领导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邓小平在留法期间积极参加周恩来、陈毅、赵世炎等人组织的政治和革命活动,里昂是他们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当年,在里昂中法大学附近一家小餐馆里,勤工俭学学生经常聚集在周恩来邓小平周围,讨论时事和政治。
小楼的内部陈列着许多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记录了中法大学的辉煌岁月。墙上挂着一幅幅黑白照片,展示了当时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场景。这些照片中的年轻人,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决心。照片中,学生们在图书馆里认真阅读,有的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还有的在田间地头参加劳动。
小楼的内部展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包括当时的教科书、学生笔记和手稿。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还展示了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在参观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这些文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例如,有一封信中写道:“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我们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的未来。”
中法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许多中国学生在这里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分享文化差异。有一次,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法国当地的一个文化节,他们表演了中国的传统舞蹈和音乐,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
最佳的参观时间是上午,因为那时的光线最好,适合拍照。建议游客提前查看开放时间,以免错过参观机会。
中法大学遗址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许多游客在参观后都会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一位来自中国的游客写道:“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的身影,他们为民主自由的坚持和奋斗激励着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