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冯萨万的手紧紧攥着瞭望塔的木栏,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仿佛要将这份不甘与无力深深嵌入这坚硬的木头之中。
“为何……为何如此艰难?”冯萨万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哽咽,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挤出,饱含着无尽的苦涩。
转身,冯萨万望向阿卡山寨中央那座崭新整洁的新校舍,那个新落成却没有上过一天课的学校。
本来举办新型教育可以承载阿卡山区孩子们的无限未来,却因一纸禁令而变得遥不可及。
“冯萨万……”一个温柔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是贡香,她不知何时已站在了丈夫的身旁,眼中同样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我们阿卡人从不轻言放弃,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只要我们心手相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冯萨万缓缓转过身,看向面前这位总是时时刻刻支持着自己的妻子,深吸一口气,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他点头道:“你说得对,贡香。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打倒,为了阿卡山区的未来,我不能轻言放弃。”
冯萨万松开紧握的木栏,双眼深情地看向贡香,然后大步流星地走下瞭望塔。
回到简陋温馨的家中,冯萨万没有片刻停歇,他坐在昏黄的灯光下,翻阅着那些从泰国清迈带回来的有关农耕技术的书籍。
“贡香,我想,我们不能只靠外界的帮助。”冯萨万突然开口,若有所思地说道,“前几年,我们通过改良农耕方式,提高了作物产量,我想我们今后还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最终实现阿卡人粮食自给自足,有了经济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争取教育的权利。”
贡香闻言,眼中的惊讶化为温柔的鼓励:“冯萨万,你总是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法子。我支持你,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都会在你身边。”
夜已深,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两人并肩而坐的身影上,显得格外温情。
次日清晨,阿卡山区笼罩着厚厚的云雾,冯萨万和贡香已整装待发,两人肩上挎着竹篓,背着一些从泰国清迈精心挑选回来的种子,踏上了前往田间的小路。
田埂上,泛着淡淡的泥土味儿,冯萨万俯下身子,双手轻轻拨开表层的土壤,感受着它的湿度与温度,仿佛在与这片土地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冯萨万首先选择了一片较为平整、阳光充足的区域,作为实验田的起点。
他小心翼翼地规划出不同的小块区域,每一块都标上了详细的记号和所要尝试的种植方法。
贡香赞许地看向冯萨万,她确信,丈夫的每一次尝试都可能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一步,也可能是失败的积累,但正是这些尝试,才构成了阿卡山区农耕希望的阶梯。
“我要试试这种耐旱的泰国玉米品种,看看是否能在我们阿卡山区的气候下结出饱满的玉米棒子。”
冯萨万一边说着,一边从包里取出几粒金黄色的种子,轻轻放入早已挖好的小坑中,再覆盖上一层细土,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对待一件最珍贵的艺术品。
接着,冯萨万又转向另一块区域,这次他尝试的是轮作与间作结合的方式,以期达到土壤养分的最大化利用和病虫害的自然控制。
“贡香,你看,这里我将种植豆类与薯类作物交替进行,它们不仅能相互补充土壤中的营养,还能减少绿肥的使用,保护我们的环境。”冯萨万对着远处忙碌的妻子喊道,虽然知道她听不见,但这份分享的心情让他倍感充实。
日复一日,冯萨万和贡香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这片实验田中。
夫妻俩观察着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无论是土壤的湿度、作物的生长周期,还是病虫害的防治,冯萨万都详细记录下来。
每当夜幕降临,冯萨万便借着昏黄的灯光,整理一天的记录,思考着下一步的计划。
“冯萨万,你累不累?”贡香常常在深夜心疼地问。
冯萨万总是笑着摇摇头:“我可不能累哪,这试种的农作物都还没有出结果呢。”
日子总是不停歇地向前奔涌,实验田中的农作物渐渐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
耐旱玉米在干旱的季节里依然挺拔,轮作间作的区域则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物间相互依存,共同生长。
阿卡乡亲们开始注意到这些变化,纷纷前来围观,有的甚至主动提出加入冯萨万和贡香的行列,共同学习新的农耕技术。
这一次,阿卡乡亲们才真正觉得,冯萨万这次的实验田,比起上次改良种子的初步实践,这次才是大动干戈的推进。
随着实验田的农作物日益繁茂,冯萨万的脑海中思索着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构想——他要将阿卡山区的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希望的田野,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雨水与天然水源显然是不够的。
于是,冯萨万的目光转向了山间蜿蜒流淌的溪流,那里蕴藏着无尽的生命之水,正等待着被巧妙地引导至干涸的土地上。
一日清晨,冯萨万带着阿蓬杰踏上了探寻水源的旅程。两人沿着山脊行走,脚下的山路崎岖不平,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为这寂静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生机。
经过数小时的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那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溪流旁。
溪水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仿佛是大自然最纯净的眼泪。
冯萨万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捧起一捧水,清冽甘甜,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
他仔细观察着溪流的走势,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构想。
回到家中,冯萨万让阿蓬杰立刻唤来了山寨里的几位阿卡小伙,一起商讨灌溉系统的设计方案。
“我们可以利用山间的地形优势,设计一套简易的引水灌溉系统。”冯萨万站在自家木屋院场上,手持一根木棍,在潮湿的地上勾勒出草图,“首先,我们需要在这条溪流的中上游建造一个蓄水池,用以储存雨水和溪水。然后,通过挖掘渠道,将水流引导至我们的实验田,并根据田地的不同高度设置多个分水口,确保每一块田地都能得到适量的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