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九八八年寒冬的某一天,我出生在了四川东部某个小乡村里。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我家当时的情况也是那般,而在我出生前的几个月,家里的情况甚至更糟糕一些,几入窘境。我的爷爷是个教小学的乡村老师,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稀缺,即便是个乡村小学老师,那也是能得到不少人的尊敬的。可虽说有一点社会地位,但薪酬微薄,何况他还只是个民办代课老师。而我的奶奶只是个普通的农民,和我的爷爷共生育了三男一女。如果放到现在,这种生育情况肯定很扎眼,但当时生育四五个孩子是司空见惯。
本来穷家孩子穷着养,把四个孩子拉扯大,应该并不会导致生活那么拮据。只是可能因为爷爷是教师的原因,他是重视孩子的课业的,四个孩子最差的都是初中毕业。这其中学习成绩较好的是我大伯,大伯初中复读两年无果后,又读完高中,最终去了部队得到发展。学习成绩很差的是我二爹,估计是因为他读书的天赋确实太有限,即便是管教严格脾气暴躁的爷爷也只能对其闭一只眼,后来他学了木工,但并未坚持下去,最终去了镇里的酒厂做个体力工。学习成绩一般的是我小姑,虽然也要检查她的作业,但是爷爷对于她的要求并不高。我隐约记得父亲说过,初中毕业后小姑也当过小学的代课老师,并且嫁到了镇上的某个普通人家。本来这应该还算不差,但很快婚姻破裂,我不知道她当时到底是有多么伤心,她最后竟去了很远的地方,难有音讯。
我父亲是老三,是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个,不光在同辈的兄弟姐妹中拔尖,而且在他所就读的学校里也是拔尖的存在。而那个时候,我们村的学校既包含小学也包含初中。爷爷为他骄傲,在学校的家长会里,他通常都会受邀讲话,一时风光。因为民办代课老师的身份,爷爷的待遇和发展都要低人一等,我想爷爷之所以宁肯家里面过得再为节俭,也要硬抓孩子们的教育,肯定不只是源于他的见识,尤其对于大伯和我爸的教育的付出,可能爷爷更是把生活的希望与未来的脸面都寄托在了他们身上。
然而,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在学校里都名列前茅的老三,在他后面几次的中师中专入学考试中都折戟沉沙。当年父亲为什么是去报考中师中专而不是去报考高中然后去读大学呢?我曾经问过父亲这个问题。父亲说的是,那个时候只要一考上中师或中专,就约等于提前端到了铁饭碗,不仅学费相对较少,而且每个月还可以领到饭票,毕业之后国家也包分配工作。而如果选择去考高中,虽然成功率高很多,但是一来读高中又要花费几年的钱,二来考大学那更是非常困难。希望给家里减少经济负担,也希望自己早日能吃上国家饭,所以他是连续考了几年的中师中专。
当时考中师中专的难度,虽然比不上考大学的难度,但那也是很高的,据说当时一个生产大队每年能考上一个中师中专就算不错了,毕竟那个时候,这就是广大的农村学子们的最优选择。所以,即便是在学校中名列前茅,但是考试失败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事情,何况我爸所在的学校还不过只是个位于村上的学校。村里的学校搞初中教育,到现在我都对此不可思议,我的认知里应该至少是在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才会有初中,而这所学校不仅周围没有公社的任何单位,还孤零零的坐落在半山腰上。
当然,除了受录取率和教育水平的限制,父亲考中师中专的失败,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1978年,由于政策变动,中师中专考试开始要求考英语科目,而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父亲已经在读初三了。父亲就此遇到大麻烦,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他都把专注力放在要考试的科目上的,而作为本就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英语,父亲既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认真学习。即便在初三后来的学习时间里着重补习了英语,效果也并不佳,那一年父亲的英语成绩只考了30来分。
基础薄弱加上教学低下,复读一年之后的考试中,父亲的英语成绩还是不理想。这两次考试的失败应该说是情有可原,而第三次的考试失败则是令人奇怪的,因为这次他连考场都没有进成。考试前两天的早晨,父亲像往常一样在村里的小路上读英语。早晨农村的空气格外清新,绵延的丘陵安静地延伸向远方,绿油油的农作物也良好地在生长,甚至空气中还伴随着一些花香和果香。边走边读,父亲看到了某处种植的苹果,虽然未到苹果成熟的时候,但其中一个较大的青苹果还是让父亲觉得有些诱人,于是他摘下来吃了一个。这下好了,没过多久,他就开始肚痛,接着便是上吐下泻。爷爷奶奶赶紧给叫医生,躺在床上的父亲于是才从其他长辈口中得知,那谁家的苹果,昨天刚打过农药。
父亲当然没有就此放弃。不管第三次的失败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一向固执和自信的父亲,第四次向中师中专的考试发起了冲锋!“拼了干,死了算”。父亲曾把他当时的座右铭告知给年少的我。我也相信他这一次也确实下了最大的决心和力气。然而这一年,他仍然被告知失败,没有拿到想要的录取通知书。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都说事不过三,经过第四次中师中专考试失败后,不管是爷爷还是父亲,都对这个结果没有了疑议,或者说只能够接受。但父亲仍然是不甘心的,留着泪水找奶奶求情,而爷爷最终决定让他去读高中,虽然无缘中师中专,但这孩子毕竟是块读书的料,即使读完高中并无法直接获得工作,可后面也许还有其他的出路。本来以我爸那年的中考成绩,是能够敲开县里面重点高中的大门的。但应该是在志愿选择的时候,选报中师中专与选报重点高中是相互排斥的,爷爷去设立在公社的那所重点中学询问过后,得到的还是不能入学的答复。
大概又经过了一番思考、权衡、交流之后,最终父亲是去到了他当年填报的第三志愿,即相邻公社的职业高中。对于这段高中时光,父亲虽然也有所提及,但确实没什么出彩的表现,只能说是顺利毕业。而对于那个时候万众瞩目的高考,他更是只字未提。毕业之后,找工不易,后来他去了县城里的一家小食品厂工作,在这之前好像还去过某个茶馆打过杂,给人家端茶倒水。这类工作想来都不算好,但年龄越来越大,到一九八八年的时候,父亲已经24岁,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已经算是大龄青年。家里不得不开始谋划他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