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说起兄弟,有一母同胞的兄弟,也有在生活中患难与共的没有血缘的兄弟。一些亲兄弟有时候也还不如别人眼中没有一点血缘的兄弟。
但是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兄弟都一样亲。不管是爷爷奶奶膝下的那几个,还是阿婆同宗名下那几个。做很多事都需要大家的帮助,尤其像我们这个贫困的家庭。
知道我们家挣钱只靠我爸一个人,在我小时候那些叔伯兄弟就经常关照我们家。每当有零活干或者有哪里有赚钱的事做,他们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家。
当年盖土砖房的时候,几个叔伯兄弟也都帮了不少忙。从选地址到房屋竣工,他们都在帮忙。还差一点钱买瓦片,父亲想起了他的亲生父亲也就是我的亲爷爷。本来想着找爷爷能借到一点钱,不够买瓦片也能付一下泥工和木工的工钱,没想到一分一厘都没有借到。
父亲现在总是向我们讲起那天找爷爷借钱的情景,还是一直耿耿于怀。爷爷为什么不借钱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呢,难道有什么苦衷?下面向大家讲讲当时的情景:
本来是借钱结果闹矛盾了。父亲去借钱那天,他早早就起床,拿上昨天准备好的礼物,满怀期待的出发了。隔爷爷家也不算很远,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拿着礼物走在那条熟悉的回老家的路上,一路上没有几座房子。只有在村桥头和爷爷家才有几户人家,说是桥,还不如说是浮桥。一直到八几年才建有石桥。过了浮桥,一路沿着河边走,河边的的风吹的让让憔悴。
沿途的风景很是特别,小路旁的古树参天,禾苗绿绿,花儿香香,小鸟在放声歌唱。走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旁又来到一片小竹林,那片小竹林编辑伴随着父亲的童年,也一直陪伴我们长大。不过现在的竹林和古树更加茂盛。
来到一个小山坡前,父亲被一条大黄狗拦住了去路。这正是,爷爷家那条陪伴了多年的看家的大黄。父亲大声喊了一句:大黄,自己人都不认识了吗。它才停下了声,摇着尾巴跑远,是跑去告诉爷爷有客人来了。
说起那条大黄狗,父亲还是有一点点害怕,小时候一回老家,它就汪汪叫个不停。吓哭了好几次呢,好在大黄不会咬人。
终于来到了爷爷家里,父亲向爷爷问了好几遍:“父亲,您老人家,帮帮忙行不。眼看房子快建成了,可手里的积蓄已经透支了,您能不能借点钱度过难关,等以后挣到钱会还给您的”。
爷爷听到这话时,本来心里觉得一直亏欠父亲蛮多的,但就是碍于面子,拍案叫喊到:“我就那么一点退休金,你还想我能帮到你们多少,我自家都不够用。你自己连个建房子的钱都挣不到,看看村里某某人多有出息,这么能干,老婆离了还能再娶一个,还不是靠他自己白手起家”。
当父亲听到爷爷这么回答,心中咯咚一声,顿时心情一落千丈。把礼物一丢,伤心回了家。当时爷爷的心里其实真的想帮一帮可怜的孩子的,不知道怎么就提起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怎么好这类话来说了。其实父亲也不用农民耿耿于怀,丢下东西就跑的。应该理解一些爷爷当时的情况,应该说出自己想说的,不应该不听他解释为什么有钱说没钱,就连自己的亲儿子都防着,是借又不是不还了。
回到家后,父亲一直闷闷不乐。直到另一天,在一个小茶馆遇见三伯。三伯继承了爷爷的工作,有一点点工资。他是刚刚从单位回来,在小茶馆歇歇脚;而父亲是刚刚从隔壁的镇上卖柴回来,也在小茶馆歇脚。两兄弟隔开好几个月没见了,一看见对方就热情的打招呼。三伯刚刚去单位的时候就去看过父亲建房子的进度,按时间来算刚刚好竣工的日子了。他这次回来本来想帮父亲搬好家安顿好了再去上班的。回来却听说自己的兄弟因为没钱买瓦片,房子一直没竣工,现在还在盖稻草。没等父亲开口说出借钱两个字,三伯从口袋里掏出30元现金说道:“老弟啊?哥哥也没多少工资,这几十块钱你就先拿着,等我发了工资再和你三嫂商量商量。没有三五百也有一百,先把屋顶盖好,搬离那个破猪圈。兄弟间什么都好说,就算不还也没关系,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等啥时候有钱再还也不迟,十年八年都可以。”
听完三伯的话,心里总是唠了底,非常感动。
过了两他三伯亲自把三百块钱送到父亲手上。父亲接过钱赶紧叫上几个宗兄弟,去买瓦片。送回来就赶紧盖上去,不用两天全部盖好了。一盖好,就开始下起了小雨。挑了一个吉日,准备叫家族里的亲戚朋友一起庆祝庆祝,乔迁之喜嘛,大家都想沾沾喜气。
就是请爷爷出席该乔迁聚餐,一直都没有请到。就连后来的父母亲结婚,都没有请到他来主持婚礼。在婚礼完成,酒席快结束时,才看见他老人家慢悠悠的走来。结婚这次是借到他手里几十块钱,哪里够结一次婚的。父亲也是觉得爷爷拿的太少了。
事情过去几十年了,直至爷爷去世,父亲都没有原谅他。直到前几年,从当年知道此事的老人口中得知,原来爷爷是因为碍于面子和为了他们几兄弟能和睦相处,才不愿意借钱给父亲的。当时几个伯父都还没有自己独自建房,所以不好先开先例。到时候几兄弟都来点击他那一点退休金该怎么办。听到这些,父亲终于放下自己的成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