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一次穿上母亲做的布鞋,那年,林十岁。
仍然记得那双布鞋的模样:轮胎皮做的鞋底,厚厚的,黑色布鞋面,还有两道松紧带。为了做出这双布鞋,母亲在煤油灯下,熬了多少个夜晚,林数不清。林只记得那一声声纳鞋底的嗞啦嗞啦,还似乎在耳边回响。
在穿这双布鞋之前,林的脚上,要么是光着的,要么是破破烂烂的旧鞋子,是哥哥或者姐姐穿过的。
拿着母亲做的布鞋,看着母亲额头的皱纹,林第一次失眠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那个经常只能吃红薯稀饭或南瓜饭的童年,母亲亲手做的布鞋,照亮了林童年以后的很多个岁月。
林的爷爷是八十岁那年去世的。他走的时候,脚上也穿着母亲做的布鞋。
林父亲那一辈,有兄弟姊妹五个,林爷爷脚上,却只穿母亲做的布鞋。
林的两个婶婶不会做鞋子,林的两个姑姑会做鞋,但她们没有时间给爷爷做鞋。
林兄弟姊妹四个,家务活和农活也都是母亲在日夜操劳。
但是,爷爷去世,母亲熬了两个晚上,赶着做出了一双新的布鞋,白色的鞋底,黑色的鞋面,穿在爷爷那双跋山涉水了一辈子的脚上。
爱干净,是林家族的传统。爷爷一辈子做的是苦力活,一辈子和石头、钢钎、铁锤打交道。但是,不干活的爷爷,粗布衣服上,总是干干净净的,见不到一点灰尘。
爷爷走的时候,很安详,很干净,脚上穿着那双白底黑面的布鞋。
穿着母亲做的布鞋,林行走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行走在“彩云之南”的云南,行走在“多彩贵州”,行走在大江南北。
也许是走的地方多了,母亲告诫林的话,经常会忘记。“脚稳手稳,到处好安身。”“人见人说话,牛见牛哞哞。”“不管在哪,抱着小面子走。”“多做事,少说话。”“饭吃三碗,闲事莫管。”林要经常看一看,曾经穿过的布鞋,曾经过的苦日子,才不会忘本。
如今,母亲近八十岁了,她已经做不了鞋了。她的眼睛开始昏花,腰也开始佝偻,手粗糙得拿不了针线了。
就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林的眼前又浮现出三十年前,母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纳鞋底的情景。
林的眼角不由得湿润了。
为人父母后,才懂得母亲是多么不容易。
在那个一年要吃大半年红薯、小半年棉油面的时候,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日夜操劳。她是我们村里第一个盖红砖瓦房的。这件事情,放在那个时候,就像现在哪个村里出了一个亿万富翁一样惊奇。
“什么?他们家还盖起了红砖瓦房?一年到头,粮食都不够吃的,拿什么盖房子?”
的确,母亲不知道积攒了多长时间,像蚂蚁一样,衔着比自己身体重许多倍的大树,一点一点地拖回来,像燕子衔泥筑巢,像蜜蜂采花酿蜜,母亲,积攒起了一间红砖瓦房,积攒了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的家,积攒起了一村人眼中的骄傲。
可是,母亲,没有穿上自己做的布鞋。她的心里,只有子女,只有父母,唯独没有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