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轵国故城城址的存在,让人们得以洞悉两千多年前那个古国的强大,而散布在轵国故城周边的泗涧墓地群,虽然没有完整发掘,但抢救性发掘的一些墓葬,已足以让人们看到轵国的富庶。
轵国故城现属黄河流域蟒河水系二级流域区,河流较多,黄河从境内南部由西向东穿越而过,溟河、蟒河从北部南流绕城,分别从城南、城北划城而过。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统治者悉心经营,使得古轵国的都城一跃成为“天下名都”。《盐铁论·通有篇》有“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郑之阳、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其中的“轵”便是轵国。
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乃至文化中心,轵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轵国故城在营建和发展成为经济都市后,大量移民迁入,人口迅速增长,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曹国正说,“自战国中期开始,轵城已发展成为全国主要城市之一。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城内的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及出土文物应属战国时期,这说明轵城的商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在战国时期已经很发达了。轵城还出土了大量与平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汉代陪葬品,如反映平民游乐场景的杂技俑、游乐俑、舞乐俑等,反映平民生活的窖穴、陶屋、供镬、铜熏炉、石磨盘、铜铁兵器等,还有反映当时人们意识形态的陶都树、百花灯等,这些陪葬用品虽然形制很小,但它反映的是汉代轵城一带平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于研究中原地区民俗文化、制陶技术等具有重要价值。”
如今的济源市博物馆珍藏有很多轵国出土的文物,它们是那个时代轵国经济、文化的缩影。
“轵国的出土文物很多具有典型性,它们分别代表了轵国经济文化的一个侧面,有的还是全国独有。”济源市博物馆书记胡成芳女士说,“比如说出土的铲形布币,这种当时的流通货币,上面的地名就有20多个,这说明当时轵国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也非常开放。”
陶都树填补了历史空白
济源市博物馆不大,但里面的馆藏,尤其是轵国故城出土的文物,让这个博物馆显得很有些分量。
首先是一组泗涧墓葬群出土的彩陶,专家认为,其造型与装饰艺术达到了同时期同类作品的最高水平。奇的是,彩料中还大量使用紫色,这在汉代彩画中也不太多见。按美国专家研究,汉蓝与汉紫属硅酸钡铜彩料,与埃及蓝具有相似的性质。如果这种论断被证实,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时的轵国,很可能已有中外古代文化的交流,价值自不待言。
再说陶风车,它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它的发现,意义重大,改写了中国的农业史,将我国使用风车的历史往前推到汉代,提前了一千多年。因为,此前有记载的用风车扬谷方法是在北宋,而出土风车说明,早在西汉时代,轵国的人们就已在使用风车扬谷了。
济源市博物馆里收藏的风车长35厘米,宽22.5厘米,高11.5厘米,由车箱、出米口、风口、风扇和工作台等组成,风车一侧还有米堆、臼窝、臼杵等,一俑作摇车鼓风状,一俑作舂米状,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劳动场面。
“轵国故城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应该说是天下第一,至少到现在为止别的墓葬还没发现过,它叫陶都树,可惜现在不在我们馆。”胡成芳女士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严格来说,陶都树只是陪葬的意念之物,以前人们认为天下有一桃都山,山上有桃都树,树上有天鸡,这山上的天鸡叫,天下的鸡才能叫。”
陶都树,其实就是桃都树,和陶风车一样,它属于西汉文物。
1969年,焦枝铁路修到轵国故城遗址,为配合工程建设,HEN省文物工作队对泗涧墓葬群进行了首次发掘。
就是在这次发掘中,文物价值极高的陶风车、陶都树拂去了浓重的历史尘埃,出现在世人面前。
据历史资料记载,桃都树是长在桃都山上的一种树,是传说中的神树,神树的顶端栖息着为天下报晓的神鸡—天鸡,树下还有两个名叫“隆”和“窌”的守护神。
《太平御览》等古书中曾有这样描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随之鸣。”“下有二神,左名隆,右名窌。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得而杀之。”
陶都树通体施釉,上半部呈暗绿色,下半部为黄色,树座呈三个锥形,其周围塑有山峦、树木、杂草和奔獐、狒狒、飞蝉等,还有两个姿态不同的仙人。树上有九枝,枝上有小鸟、猴等。枝端有向上翘起的叶子,叶上有花或蝉。树顶站立一只头上有冠的长颈鸡。当时陶都树出土时,郭沫若先生还健在,他经过反复考证确定这便是传说中的桃都树。也有些学者认为,桃都树就是扶桑树。而有关桃都树和天鸡的传说,大概源自汉代,实际上,这样的树在现实生活里是不存在的。
百花灯折射出古人信仰
和陶都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百花灯。百花灯也是汉代陶制随葬明器。
上个世纪80年代,济源文管所在轵国故城的泗涧沟村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灯形文物。由于这件文物“灯盏”较多,人们称它为“百花灯”。
这件陶质百花灯看上去制作很复杂,虽然它是一件随葬品,却充分显示出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
百花灯分为灯盏、灯柱、灯座三部分,底座呈覆盆状,中间直立的柱状物被称为“天柱”,顶端为一大鸟形象,脖颈高昂,宽翅伸向左右两侧,据说这就是伏羲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太阳鸟”形象。百花灯每段天柱之间有一盘形物为“天盘”,共有三层天盘,分别代表了昆仑山上的三个城池,自下而上分别是:樊桐、玄圃、增城。这三个城池就是世人眼中仙境所在。天柱的上段中间扉棱上插着四条带翅膀的龙,器物的每个天盘上都插有八根弯曲的擎柱。据文献典籍记载,这种带翅膀的龙称为“应龙”,为昆仑山上甘、河、赤、洋四水帝之神。《淮南子》曰:“黄水三周复其源,是谓丹(甘)水,饮之不死。河水出其东北陬,赤水出其东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以和百乐,以润万物。”由此可知,应龙为神龙,主管着天下雨水的多寡。
该件器物的彩绘整体以红色为主调,这在我国古代是太阳崇拜的一种反映,实际上反映了先民们对“天”或“天堂”的崇拜,因为天是所谓凡人死后都希望去的地方。不过,“天”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需要用一个具体物象来象征,这个物象最主要的就是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