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杨氏家族是镇雄县丰收镇洋芋村里一个家族,在村里势力不强也不弱。
杨芋的太爷爷年轻时是1950年左右,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西南云贵地区节节败退,政权交替,新的政府根基不稳,影响力小,导致社会治安极差,再加上镇雄地区山高地险,许多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组建自己的势力,出现了不少“土皇帝”导致土匪猖獗,杨芋的太爷爷由于年轻时当过土匪,后被当地人民政府抓起来在镇雄县喜悦镇枪毙了。
杨芋的太爷爷在壮年被枪毙后,留下了杨芋的太奶奶和他们的四个儿子,杨芋的太奶奶一人含辛茹苦的把这四个儿子拉扯大,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这四个孩子长大后也成了家,分别就是杨芋的大老爷家,爷爷家(杨芋家),三老爷家,四老爷家。杨芋的亲爷爷是他太奶奶的第二子。
在这四个儿子中,属第四子最有出息,学习也特别努力,考上了高中,在70年代,能读书就不错了读了初中在农村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当时杨家太穷了,一个单亲母亲拉扯着四个儿子,能每顿吃饱饭就不错了,根本就没有闲钱再供给四儿子读高中,后来杨芋的四老爷就因贫止学了。他退学之后,就给别人写对联,看八字,是当地出了名的文化人,丰收镇的农户家里老人去世都会请他去念经,葬礼的流程都由他来安排,当地人管这种职业的人叫“掌坛司”。杨芋的四老爷是洋芋村最出名的“掌坛司”
杨芋的亲爷爷也就是第二子,杨芋四老爷的二哥,也爱学习,但没有他四老爷那么专心,总的来说,也算有点文化,识几个字。小学毕业之后,就在家里种地,和大多数农村人一样,后来2000年左右,国家开始在农村修电塔,通电,因为他认识一些字,就请他看机房,主要工作就是,如果洋芋村的电路出现什么问题,就告诉镇上的相关部门,方便派人来维修。
杨芋的大老爷由于是大儿子家里穷,直接就没有去过学校,为人老实,肯干活,好说话,就是有点小气,吃不得亏。三老爷呢,有机会去学堂,但不爱学习,去了一年也就没有去了。大哥和三弟二人就学种烟叶。烟叶晒干之后圈起来再放在烟杆或者烟筒里,就可以抽了。山烟虽然味道大,制作比较粗糙,根现在的中华,玉溪没法比,但在那个年代,山烟几乎是每个青年男子必备品。大哥和三弟种的烟叶是家里重要的收入来源。大哥和三弟种烟叶,母亲卖一下自己做的纺织品,这个家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能度日,在洋芋村属于中等人家。
四个儿子慢慢长大了要结婚,总不能还和小时候一样全部挤在一间屋子里吧。杨芋的太奶奶便请村里人和全家五口上山去割茅草砍竹子,修茅草屋,由于大儿子先结婚,所以大儿子就先搬了出去,新修的茅草屋就是大儿子家。同样的,二儿子要结婚,太奶奶又组织村里的人带着家里人上山割茅草砍竹子,修茅草屋,那就是二儿子家。三儿子也同样如此。最后太奶奶就和四儿子住在了原来的屋子里,老大老二老三都搬了出去,老屋子也就成了老四家。
杨芋的亲爷爷也就是老二,成家之后,一共有六个子女。前四个都是女儿,那自然分别就是杨芋的大姑姑,二姑姑,三姑姑,四姑姑,后面两个是儿子,杨芋的爸爸排行第五,那自然就是杨芋的爸爸和叔叔。
在洋芋村有四成的人都姓杨,其他的还有谢家、成家、刘家、张家、唐家、邹家。杨芋的大姑姑、二姑姑都嫁给了本村姓谢的人家,根杨氏家族一样,在洋芋村谢家也是一个大家族,实力比杨家要强得多,三姑姑嫁给了隔壁村干沟村的龙家,四姑姑嫁给了隔壁镇的张家。杨芋的母亲是干沟村龙家的人,但和三姑姑嫁的那家不是同一家,但它们两家是亲戚关系也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