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逐鹿大明:家父孙传庭 / 第三章 槐宗启示录

第三章 槐宗启示录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个阶段的孙传庭,对紫禁城中那位煤山战神还抱有某种幻想,这种幻想一直持续到潼关城破,孙督师死于乱军之中为止。
  所以,过多劝说是徒劳的,搞不好还会给自己安上个“无君无父”的帽子,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孙世瑞在心底默默祈祷:
  “大清第一巴图鲁,希望你的屠刀不要那么快啊,等一等你的子民吧。”
  作为穿越者,孙世瑞对崇祯没什么好感。
  在摧毁忠臣良将这方面,朱由检要说自己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哪怕皇太极多尔衮来了,也要靠边站。
  明末历史的诡异之处在于,崇祯一朝,但凡有理想、有能力的文官武将,无不在1644年北京城破前,被朱由检收拾干净,一个不剩。从袁崇焕到孙传庭,从卢象升到郑崇俭·····
  以至于最后能苟到南明的,只有史可法、马士英、左良玉、刘泽清之类货色。
  作为一名现代穿越者,孙世瑞有理由相信,崇祯最后所呈现出的刻薄寡恩、行事操切,不肯担责的形象,与满清肆意篡改明史脱不了干系。
  朱由检的真实面貌,或许和《明史》中的描述,有所出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因为朱由检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大明王朝在1644年三月之后形势急转直下。
  原本有机会——虽然不大——像南宋、东晋那样偏安一隅,苟延残喘几十年的局势,竟变成充满屈辱、不忍卒读的十八年南明史。
  朱由检吊死煤山,丢下一堆烂摊子。
  首先是太子皇子被人截胡,导致后续弘光隆武等政权缺乏正统,加剧了南明内部的争斗、分裂,始终无法形成合力。
  其次,北京的突然沦陷,造成北方文武精英们大量资敌。弘光政权用人捉襟见肘,只能强推马士英、史可法这样的“偏才”,走向历史舞台,和政治手段老辣的洪承畴、冯铨等阁臣抗衡,结果可想而知。
  且不论军事胜败,单是政治斗争这方面,南明一众文官,便被原先自己的上司——投降满清的高级文官无情碾压,毫无还手之力。
  至于后崇祯时代的明军战力(除李定国部),不提也罢。
  以江北四镇为例,学赵构秦桧偏安一隅,对不起,没那个本事;给机会让他们做藩镇,给了机会却不中用!四镇最后连自己人都弹压不住,更别说什么北伐鞑虏,恢复中原。
  唯一一个例外高杰,结果还没开始北伐,就莫名其妙被人搞死。
  菜,就是原罪。
  总结起来,南明之所以如此短命,究其原因,除了几位皇帝法统不足、联虏灭寇失策,将帅离心离德外,崇祯滥杀造成后期南明人才断层(缺乏一个袁崇焕孙承宗式的帅才),也是南明崩溃的重要原因。
  孙世瑞对明末局势,进行过很多次推演,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身为孙传庭长子,目前(崇祯十五年正月)最优解是,跟着老爹一起进入陕西,然后逐步壮大实力,同时保持与李自成张献忠的友好关系,必要时予以增援,静观其变,最后等李闯与建奴决出胜负,再跳出来摘桃子。
  这个时期,李闯实力仍弱于满清,顺清双方存在明显差距。
  李自成在一片石战败,可以推脱说是准备不足,在潼关,在西安接连战败,就不仅是运气差这么简单了。
  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没什么理由可讲的。
  根据鞑子每隔一年便入关劫掠一次的规律,崇祯十七年,不论李自成是否攻克北京,多尔衮大概率还要进来打秋风。
  也就是说,到崇祯十七年,不管朱由检有没有吊死煤山,顺军与清军的冲突,注定将不可避免。
  只要孙世瑞能苟到崇祯十七年,一切都可以改观。
  在此期间,最优解当然是留在父亲身边,留在陕西。
  当然,离开老爹,离开体制,模仿某些穿越者那样白手起家,加入流民大军,开局一个碗最后争霸天下。
  类似这样的中二冲动,他不是没有过,只是冷静下来就发现这只存在于网络小说里,根本没有实操的可能性。
  明末造反的流民,没有十万也有百万,最后真正成气候的,就一个李自成和张献忠,其他绝大多数流民最终都成了填壕的材料,还有一部分坚持到最后,成为吴三桂、耿精忠这样的投降明将刷人头的存在。
  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在编制之外,依靠走流贼路线干翻李自成张献忠,最终成功的概率,大致小于等于中双色球头奖。
  原来,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总之,与其跟着流民大军九死一生——投靠满清这个选项已经被直接排除——不如跟老爹去陕西葛敏老区,扛着红旗反红旗,这样或许才有一丝丝可能让自己苟到最后。
  规划好穿越人生后,孙世瑞立即开始行动,他行动力极强(行动力不强的催收员早就从公司毕业了)。
  他先变卖了部分家产——因为家人强烈反对,没有卖完——然后借着为父请罪,开始在京城到处撒币,从司礼监到御马监,从京营到都察院,连钦天监的红毛夷汤若望老爷子,都收到了孙公子赠送的赎罪银。
  汤若望收了钱,伸手在孙世瑞额头上轻轻一点:
  “主保佑你,阿门。”
  孙世瑞至纯至孝的美名传遍整个京城,感动上苍,各种传说风靡京城,相关事迹直追二十四孝。
  很快地,朝中为孙督师说情的官员变多了,连一向不问政事的国丈周奎,也被这份孝心感动,让周皇后给皇帝吹吹枕头风,讲一讲“孙世瑞卧冰求鲤,煲汤治疗父亲旧疾”的故事。
  ~~~~
  孙世瑞前世曾发过毒誓,以后再也不干伤天害理的催账营生。
  现在看来,他还是难逃自己的宿命。随父亲进入陕西后,针对关中士绅拖欠赋税的大规模催收工作,自然会落在穿越者身上。
  两世为人,注定还是要做一名职业催账人。
  这,或许就是人生吧。
  “爹,孩儿只能帮你到这儿了,但愿这回煤山战神能多给你些兵马。”
  目送孙传庭的轿子消失在皇宫,孙世瑞开始筹划抵达陕西后的工作细节。
  比如可以参考李自成进京拷掠百官,让那些一毛不拔的关中乡贤士绅地主老爷们,也尝尝职业催收人的厉害!
  当然,想让陕西“客户”们乖乖交出钱粮,必须掌握住兵权,控制全局。
  首先须培植一支可靠的嫡系军队,伺机清理掉两个听命朝廷监军,再杀掉那些不听话的军头,等稳住阵脚,再和李自成多尔衮逐鹿天下·····
  想到很快又要干回老本行,孙世瑞眉飞色舞,哼唱起那首熟悉的歌谣: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春意盎然的轿子里响起难听至极的嘶吼。
  “公子一曲千金,天籁之音!”
  “公子若去怡红院唱曲儿,姑娘们就没饭吃了!”
  两个美姬由衷赞叹,两人一左一右搂住孙公子,像拔河似得把孙世瑞朝自己身边拉扯。
  她们拔得哪里是孙公子,是摇钱树啊。
  “赏!”孙世瑞掏出一把碎银,扔在女人脸上:“公子我前世是讨钱的,这辈子就爱花钱。”
  说罢在美姬腿上一捏,美人儿发出咯咯笑声。
  “公子你真坏。”
  孙世瑞嘿嘿一笑:还有更坏的。
  “好了,该办正事了。”
  “公子别秀!”
  ~~~~
  “好了,孙督师,该说正事了。”
  孙世瑞和两位美姬办正事时,距离暖轿三里之外的乾清宫西暖阁,大明帝国至高无上的崇祯皇帝正一脸慈祥的望着孙公子他爹,刚被从诏狱提溜出来的孙传庭。
  朱由检身着黄色盘领窄袖袍,胸前后背都绣有金色的盘龙纹饰,上戴了一顶翼龙冠。精美的袍服衬托着皇帝十分苍老,他虽然只有三十一岁,然而两鬓早已爬满白发,说是五十也有人信。
  暖阁角落放着两盏铜炉,炭火噼里啪啦,屋子里还有些寒意。
  孙传庭盯着铜炉,怀疑这炉子是刚刚才点燃。
  想到这里,不由对这位勤俭自苦的皇帝多了份敬意,想到君上这些年遭受的种种,莫名的悲凉感忽然涌上老臣心头,孙传庭眼圈瞬时红。
  “陛下,您龙体可好?”
  “朕很好。”
  朱由检没注意到孙传庭表情的细微变化,只以为是寻常的寒暄,便随口敷衍一句,接着不耐烦道:
  “孙督师,说正事。”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