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老爷爷擦干眼泪,说道:“我叫姚山,我儿子是姚远山,我孙子是姚子楚。你们要是去沧虚派的话,有可能在路上的某个官府遇到我孙子。”
天歌点点头“老爷爷,我们记住了。那您孙子在哪里当值啊?”
老爷爷答道:“在一个叫做骤雪堡的地方府邸当值,是那里的里长,仕途还算不错。来这陈家堡十几二十年,所有的一切的希望都是因为他,为了他我们放弃找寻我们的儿子,只为给他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如今借着我们的微薄军功,慢慢的做到里长。现在他还年轻才二十,以后还有大把时间来升官任职,而我们的以后也就全靠着这孙子啦。”
想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孙子,老爷爷嘴角上扬,突然间开心起来,一是因为那是自己的最疼爱的孙子,二是好久没有人听自己说孙子的事,因为这再老人看来,是自己最为骄傲的事,也是自己从未有过的成就。分享与人像是在分享自己的骄傲一样,尤其还是两个认真专注的倾听者,因为老人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意,并不是因为其它原因而假意迎合。
天歌听老爷爷说完,却又多了几分疑惑“老爷爷,这里长是什么啊?还有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官府呢!”
老爷爷看着迷茫的两人,问道:“你们听说过大盛皇朝吗?”
两人异口同声说道:“,我们听白前辈提起过。但这有什么关系吗?”
老爷爷解释道:“我只知道大盛皇朝算是一个比较世俗的势力,与那些江湖门派不同。这些江湖门派啊,好像大多都一心修行,不问民生疾苦,所以,在那些不在大盛皇朝管辖范围的地方,时常都是疾病,饥荒,战乱不断的发生,性命朝不保夕,夜不能寐,就怕有人突然破门而入,抢走自家东西。这混乱据说持续很多很多年,连年的混乱使得民间怨声载道,惨不忍睹。没有被大盛皇朝管辖的地方,可以说是无法之地。”
陈枫气愤道:“难道那些门派就一点不管吗?他们就这么冷血?”
老爷爷无奈道:“纵然他们能管一管,他们能管多少,天下这么多人,能管好自家门前三亩地就不错了,所以在那些有厉害门派周围的地域就还算安全,可是一个门派能有多大,即便它地域范围的治理的较好,可是怎么能容下天下这么多人。况且他们主要目标是修行,哪有这么多时间去治理,而且就算他们腾出时间治理,可人手又不够。对于江湖门派来说根本无法管理。”
老爷爷又接着羡慕的说道:“再反观当时大盛皇朝管辖的范围下,大盛皇朝里百姓安居乐业,日日歌舞升平,白天路不拾遗,到了晚上也是家家门户大开,不用担心偷窃。虽贫富有别,但人人能温饱,不担心生命安危,不担心死于横祸。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有官府主持公道。孩子可以上私塾,学知识考功名。大家可以写文章,侃古今,坐而论道。画师可以泼墨绘江山。百姓贸易往来,有章有度,货币也统一,朝廷每年对比较贫穷的百姓还有补助,哪里有饥荒朝廷就会去哪里赈灾。而这些我们这些地方都没有,而且这还只是八百年前的大盛皇朝。现如今恐怕已经不可想象。”
陈枫天歌听着老爷爷的话语,不免心旌摇曳,心情澎湃,一方面气愤伤感于大盛皇朝以外的民生疾苦,一方面憧憬羡慕于大盛皇朝的文化繁荣,实力强横。也萌生了想去那里的念头。
天歌问道:“那其它地方的人难道就不去大盛皇朝的疆域吗?”
老爷爷道:“去啊,怎么不去。但大盛皇朝不让流民进去,一来鱼龙混杂根本不知道进来的是什么人,万一生起祸端就追悔莫及。二来当时大盛皇朝也没那么多地方让人去居住,若是流浪街头,不免将自己的治下再弄乱。所以当时索性就不让任何人进入。除非你有通关文牒来证明你的身份才会让你进入。”
天歌担心的问道:“那难道这些人就没人管吗?”
老爷爷叹气说道:“有肯定是有的,但一般人是爱莫能助啊,能救济一个两个难道还能救济千个万个。而救一个两个和不救根本没什么区别。”
陈枫好奇道:“老爷爷,那后来发生了什么,大盛皇朝以外的地方才能像现在一样,不再战乱,天下和平。”
老爷爷心里想到哪有什么真正的和平,只要大多百姓能衣食无忧便已经是上天赐予的好福气。
老爷爷说道:“一般人对这件事自然束手无策,但是幸有上天可怜与眷顾,或许是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中已经受够惩罚。在大盛二百一十年,大盛皇朝上任一位新文丞相,名字叫做朝小草,年岁不大也才三十多岁。就已经博学通古今,研读各种学说,成一家之言。其次在品行方面更是不世出,高风亮节,刚正不阿,心地善良而且有勇有谋。”
听着老爷爷的话,都给两人直接快要听懵了,三十岁都已经博学通古今,而两人书一共也没有看过几本。想想都很是惭愧。
天歌问道:“那这位前辈这么厉害,那他是怎么做的啊?”
老爷爷虽未亲身经历过,只是道听途说,对这位朝小草依然敬佩无比。
老爷爷神情艳羡的说道:“老头子我也是道听途说,可能有些差错,所以有些东西莫要太过当真。”
陈枫天歌点点头,双手托腮支在桌子上,等待着老爷爷接下来的话。
“据说这朝小草是从大盛皇朝的小山村里一步步考功名走出来的,因为天赋太过逆天,所以早早就被朝廷重视,在还未做丞相之前,便立过好多大功,受过很多封赏。据说还和当时的大盛帝皇关系莫逆,是好兄弟。所以他成为文丞相没有任何人会有异议,更是理所当然。或许是因为他出身贫寒,或许是读的书太多,早已超然于凡人。也可能只是单纯的善良,希望百姓衣食无忧。想要其他大盛朝以外的地方的无辜百姓免受灾祸。他就起草了一个文章叫做《若得民心,大盛无疆》,上呈给当时的帝皇观看,其中主要记叙大盛朝外面的百姓正在遭受何等苦难,他们与我们的子民一样,都因该享有他们应有的权力,我们若是不救,便与那山中恶人一般无二。这不仅不能体现出我们的皇朝胸襟,只会显得我们无所承担,若是被后人知道是要唾弃的。若是日后我们不幸蒙难,就不会再有人就我们,诸如此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