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朕,朱祁镇 / 20、文渊阁

20、文渊阁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朱祁镇跟在了张太后的步辇旁。
  他看着此行的前方。
  不错,是南方。
  南京城的皇宫,坐南朝北,而北京城的皇宫呢,则恰恰相反,坐北朝南。
  这主要就是因为皇帝要的是整个天下。
  坐在了南方,就还要北方了,由此,面向北方。
  而坐在了北方呢,就还要南方了,由此,面向南方。
  同样的,当治理国家的时候呢,哪有在宫殿后方去治理的道理了?
  休息还差不多。
  所以,皇宫中的、用来治理国家的、朝臣们经常出现的庙堂,就被建筑在了前方。
  而皇宫中用来休息的寝宫呢,则是被建立在了后方。
  直白点,南京城中,大臣们会在北方的前殿中上朝。
  北京城中,大臣们会在南方的前殿中上朝。
  而皇帝的休息处呢,南京城中则是放在了后面的南方。
  北京城则是放在了后面的北方。
  然后,此时虽然因为先帝已经驾崩了,并且后来的皇帝尚未选出,进而登基以上起早朝。
  可天下间的百姓事大,所以,该处理的朝政,也还是要处理了。
  所以,北京城中的、位于南面的宫殿中,仍旧有着几多老大人的忙碌身影。
  而朱祁镇瞧着张太后此行的目的地,大抵就是那处了。
  ------
  待走过了很长一段的路子之后,朱祁镇和张太后终于是将许多的宫墙给甩在了身后。
  他俩来到了一处空旷的场地中。
  而这方场地的地面之上,干干净净。
  见此,朱祁镇真心觉得,这封建社会啊,还是有一点好处的啊----前提是你是一个上位者才行,而下位者呢,就不大美了。
  另外,在这个空地上,还存在着三个高高大大的台子。
  肯定,这三个高大的台子并非大明朝因为闲来无事才去修筑的东西,而是早些年间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被雷电击中了之后,进以燃起了大火,被烧毁之后的遗迹了。
  本来呢,在明太宗时期,其人意欲迁都,然后显而易见地是遭受到了保守派的反对。
  然后,明太宗好不容易才是将那些反对的人给做好了工作,结果,谁成想,三大殿恰巧地就被天雷给击中了,进而,反对的人,又起来闹事了。
  说起了一些什么,“祖宗不许”、“天神不允”的狗屁话。
  然后,朱棣岂会容忍他们一再闹事?
  已经给过面子了,朱棣岂会再给?
  所以,朱棣就直接以雷霆手段立即压下去了这股反对的风气,然后继续了千度的事宜。
  当然,都城虽然开始慢慢地迁好了,然而,三大殿被雷击的情况,却是没有被中止住。
  一直到永乐年间结束,三大殿都是在修好了被雷劈、被雷劈了修好,这一往复的循环中进行了。
  而等到后来的洪熙呢。
  不好意思,这个年号只用了一年,所以,三大殿就被放置了。
  而等到再后来的宣德年间呢。
  不好意思,朱瞻基的爷爷,经常打仗,所以,大明的国力被消耗的稍微有点多了。
  至于他爹呢,只当了一会儿的皇帝,所以,国力只恢复了一小部分。
  因而,朱瞻基的宣德年间,由于主要的国事就是恢复国力了,所以,敕造三大殿这种贼拉耗费金钱、物资、人力的事情,就被耽搁了下来。
  而直到了正统年间,也就是等到朱祁镇登上了皇位之后,这才重启了重修三大殿的相关事宜。
  当然,被雷击一事,又出现了。
  不过,由于彼时大明朝已经由好一点的气候环境向着明末的、千年难得一遇的大旱灾转变了。
  所以,正统年间及之后的时间内,三大殿被雷劈的次数倒是少了不少。
  而等到了嘉靖年间,三大殿已经被修缮得差不多了----虽然由于国力的限制,三大殿规制已经比不上前人的时期了,但那也能算作是一大盛世了。
  朱祁镇看着这个已经没了三大殿的遗迹。
  他心想到,这三大殿啊,在故宫里来说都是比较高大的建筑了。
  而且,周围还这么空旷,那么,一旦下雨天的时候,空气中的电荷一多,可不就是得要去释放一下了。
  然后,不劈你,劈谁?
  所以,朱祁镇决定,等到他登上了皇位之后,并且也是拥有了更多权力的同时,就重启三大殿的修缮一事吧。
  至于说“遭雷劈“一事。
  不好意思,旁人不知道物理这个道理,可到底,朱祁镇却是明白“避雷针”是个什么东西了----明明只需要花费一点银子,就能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
  然而,却因为不懂科学,就浪费了这么多的人力、无力,真心不美。
  ------
  不多时,三大殿的遗迹就被朱祁镇和张太后给略了过去。
  然后,一道道的宫墙再度映入了朱祁镇的眼帘。
  直至,文渊阁入眼。
  文渊阁位于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
  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
  当然,令世人将其保留下来的、而未将其毁坏掉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不是在大明朝产生的。
  而是在大清朝产生的。
  直白点,因为其不仅是乾隆皇帝主导编撰的、《四库全书》的存储之地。
  更是因为乾隆皇帝这个有着“书画牛皮癣”之称的“大文豪”,给它书写了一篇《文渊阁记》,还将其刻在了,文渊阁东侧所建立的一个碑亭里的、石碑的正面了。
  至于其背面,还刻有了《文渊阁赐宴御制诗》一文。
  然后,显而易见,这首一般水准的诗词,肯定也是乾隆皇帝这个“书画牛皮癣”所创作的。
  而因为以上这两个原因,满清的遗老、遗少们才是会费尽一切心思地把这文渊阁里面的相关东西,在能保存的前提下,就给保存下来了。
  ------
  朱祁镇站在了文渊阁的外面。
  而张太后呢,则是缓缓地下了步辇。
  然后,她也是站在了外面。
  不过,张太后所站立的位置却是在朱祁镇这个太子殿下的前面了----人啊,是必须要有尊、卑这个等级观念的啊。
  而后,朱祁镇便看见,太后身边的一个太监立即跑进了文渊阁内。
  并且,很快,在五位顾命大臣的带领下,文渊阁内的众位臣子,就是亦步亦趋地出来为二位皇室中人,前来问候了。
  ------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