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 议论文、免费章: 论大明皇帝之死 与继任皇帝的宽仁大度

议论文、免费章: 论大明皇帝之死 与继任皇帝的宽仁大度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这是一篇议论文。
  为什么说大明自有国情在?
  都写到三百多章了,我竟然还得开个单章,论证大明在对待皇帝身体健康方面的整体一致性。
  大明那些独特操作不都是摆在台面上的吗?
  本章的主旨就是否定个例,寻找大明皇帝的共同点。
  首先是明宪宗之死。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十三日,上不豫。朱见深自己的说法是:“朕偶患泄泻不止,气体尚弱。欲调理数日,暂免视朝。”
  八月十七日,上不视朝,复敕文武群臣曰:朕疾渐平复,欲再调理数日,命皇太子暂视朝于文华殿。
  八月二十一日,上大渐。
  八月二十二日,驾崩。
  一个腹泄,从出现症状到驾崩,一共十天。
  这個死法不能说没问题吧?就算得了最恶性最恶性的癌症,从出现症状到死也不能只用十天吧?
  而且十三日生病,朱见深自称腹泄;十七日朱见深自称已经好转。然后又过五天,人突然就没了。
  如果朱见深不是被太医治死的,那他这个死法,得的什么病呢?
  心脑血管疾病?脑溢血?不像吧。
  至于其他的疾病,哪怕是最恶性的癌症,能死这么快?
  就算是肝癌、肺癌晚期,从有症状到死,怎么也得熬个把月吧?
  大明‘第一神医’刘文泰,得到的处罚仅仅是从太医院院使降为院判。
  到这里还可以说朱见深之死没有实锤。
  那接下来看明孝宗。
  这个总是实锤了吧,《明武宗实录》中写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弘治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朱佑樘染病。
  五月一日,礼部尚书张昇等人赴左顺门问安。
  朱......明实录原文)
  张瑜、刘文泰、高廷和全部脱罪免死。
  明孝宗朱佑樘的儿子,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亲爹被人害死,你看正德皇帝杀人了吗?
  对于朱佑樘的死,正德是不是漠然处之了?他有一丝一毫为朱佑樘报仇的心吗?
  我说大明自有国情在有问题?就刘文泰他们这些御医做的事情,搁大清被砍死一百遍不过分吧?
  别说康熙、雍正、乾隆了,就算光绪来了,刘文泰也妥妥的捞着砍头了吧。
  但在大明,就是玩,就是整活儿,就是没事,这不是事实吗?
  还有哪个朝代是这么干的?
  接着咱们再说明光宗朱常洛。
  明末赫赫有名的三大案: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
  其中的红丸案:
  泰昌元年,八月初十,朱常洛生病。
  八月十四,司礼监秉笔、御药房掌印太监崔文升进‘通利药’。
  八月二十九,鸿胪寺丞李可灼献红丸。
  九月初一,朱常洛驾崩。
  红丸案的经过,正史和野史都没有争议吧。要么算是崔文升治死的,要么算是被李可灼治死的,反正朱常洛肯定是被治死的,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
  继位的天启皇帝是什么态度呢?俩字:漠然。
  到了魏忠贤当权时,崔文升被任命为总督漕运兼管河道,这就是治死皇帝的后果。
  李可灼稍微惨点,也就是先判了罚俸一年,后追加戍边五年,仅此而已。
  天启杀人也不少,但真正涉及到他亲爹之死时,那态度就突出一个漠不关心。
  这个脑回路不奇怪吗?
  还有赫赫有名的天启大爆炸。天启的第三子朱慈炅,也是最后一个儿子,因为王恭厂大爆炸,受惊......而死。
  王恭厂与紫禁城的后宫直线距离六里地,什么爆炸能隔着六里地,隔着城墙、隔着宫殿,让人受惊而死?
  这种一看就有问题的事情,天启的态度依旧是:漠然。
  不查,不问,不管。这个脑回路还没有问题吗?
  还有类似的事情,崇祯也是一样,崇祯十年向皇亲国戚逼捐,打死了皇亲李国瑞。
  结果第五子朱慈焕紧接着死了。
  崇祯心里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不敢追究。
  崇祯也杀了不少人,但真到自己儿子死了的时候,不敢查,不敢问,漠然视之。
  还有景泰帝朱祁钰,脑回路也非常奇怪。登基前生了一子二女,生育能力完全没问题,结果登基八年一个孩子生不出来。
  最邪门的,就是朱祁钰从来没想过是身边人有问题,就压根不往被下药那里想,还总觉得是自己不争气,这个脑回路不奇怪吗?
  还有明末三大案中的另一案,梃击案。
  你看那个过程,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一个老农民名叫张差,从东安门进入皇城,再往里走,从东华门进入紫禁城。
  然后从某太监手中接过枣木棒,击伤守门太监李鉴,闯入太子的慈庆宫。
  正史、野史对此过程均无异议。
  我说一句大明自有国情在过分吗?一个老农民能悠哉悠哉地进入紫禁城,跑到太子宫行凶,大清朝发生过这种闹着玩一样的事情?大唐朝发生过?大宋朝发生过?大汉朝发生过?
  还有正德,十五年十二月,在南郊祭祀天地时吐血倒地。
  武宗比其他大明皇帝聪明了一大截,只病了半个月,就发觉出不对,要求更换太医,从民间博访精通医药者。
  但是被杨廷和为首的阁臣一顿怼,强制武宗只能由太医院治......病。(明实录上原文老大一段,你们有人要看我再给你们贴。)
  这时候太医的问题不就露馅了嘛。就算是现在普通老百姓看病,这个医院治不好,也允许转院治疗啊。这个医生治不好,也允许去看别的医生啊。
  正德的要求,难道不是合情合理吗?
  但因为这时候正德病重,很可能床都起不来,已经无力对抗内阁了,没办法再去突破内阁的封锁,强行去找民间名医了。
  这时候还有更诡异的呢:正德动不了,但是他的生母张太后活蹦乱跳,完全能动啊。
  但是张太后的态度呢,俩字:漠然!
  自己儿子眼看病得不行了,要求从民间搜罗一些名医来看看。张太后的反应是:漠然,当没听到,没有反应。
  明朝皇室的行事风格还不够奇葩?大朝大代里有和大明类似的吗?说大明自有国情在怎么了。
  嘉靖就不用多说了,火烧、勒脖子,经历的各种奇葩事情太多了。生了八个儿子,死掉七个。为此嘉靖还发明了一句名言:二龙不相见。很可能也是对自己儿子的死都想明白了。
  最后说太祖朱元璋,杀人是够多了,但是对于朱标之死,还是俩字:漠然。
  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去巡抚陕西,考察能不能建都西安。
  朱标出发了,朱元璋派使者追上去,使谕曰:”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
  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
  这是《明史》原话,朱元璋自己都觉得不对劲。
  但是回京之后呢,朱标病倒。不论是生病期间,还是病死之后,朱元璋从头到尾都不觉得太医和朱标身边侍候的人有问题。
  不查、不问、不审,漠然处之。
  ......#就算朱标不是被人害死的,但这么年纪轻轻,莫名其妙就没了。难道不应该派锦衣卫对接触太子的宫女、太监、御医做一个深度调查吗?
  事实是,朱标一死,朱元璋立即就接受现实了。
  明明朱标去陕西之时,朱元璋就已经怀疑有人要暗算朱标。但朱标真死了之后,就又完全不怀疑了。
  明仁宗朱高炽也有问题。洪熙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上不豫。
  第二天,上大渐,当天上崩。
  两天走完一个完整流程。
  从明实录上往回看十天,唯一有点不正常的地方,就是五月二十七日,‘行在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俱以言事,改都察院掌道监察御史。’
  侍读、侍讲是正六品,监察御史是正七品。
  李时勉和罗汝敬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被降职?
  仁宗是大明皇帝中崩的最快的。从上不豫到上崩一共只有两天。
  太宗朱棣排第二,从上不豫到上崩用时三天。
  宣宗一样的漠然,也不觉得仁宗之死有什么问题,死了就算拉倒,过去的全部不追究。
  我说大明自有国情在不对吗,那伱们说说还有哪个朝代是这么搞的?大明和大清在皇帝的安全问题上有可比性吗?
  该说的我都说了,你们要是非觉得大明的太医心中充满了真、善、美,我也没办法了。
  后面我也改变不了写法,我对大明的太医、太后、皇后就是这么一个看法,改不了。提前和你们说了,不接受我也没办法了。
  
  #就算朱标不是被人害死的,但这么年纪轻轻,莫名其妙就没了。难道不应该派锦衣卫对接触太子的宫女、太监、御医做一个深度调查吗?
  事实是,朱标一死,朱元璋立即就接受现实了。
  明明朱标去陕西之时,朱元璋就已经怀疑有人要暗算朱标。但朱标真死了之后,就又完全不怀疑了。
  明仁宗朱高炽也有问题。洪熙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上不豫。
  第二天,上大渐,当天上崩。
  两天走完一个完整流程。
  从明实录上往回看十天,唯一有点不正常的地方,就是五月二十七日,‘行在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俱以言事,改都察院掌道监察御史。’
  侍读、侍讲是正六品,监察御史是正七品。
  李时勉和罗汝敬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被降职?
  仁宗是大明皇帝中崩的最快的。从上不豫到上崩一共只有两天。
  太宗朱棣排第二,从上不豫到上崩用时三天。
  宣宗一样的漠然,也不觉得仁宗之死有什么问题,死了就算拉倒,过去的全部不追究。
  我说大明自有国情在不对吗,那伱们说说还有哪个朝代是这么搞的?大明和大清在皇帝的安全问题上有可比性吗?
  该说的我都说了,你们要是非觉得大明的太医心中充满了真、善、美,我也没办法了。
  后面我也改变不了写法,我对大明的太医、太后、皇后就是这么一个看法,改不了。提前和你们说了,不接受我也没办法了。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