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在亮剑的世界当团长 /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938年2月13日,晋绥军总部对刘惠瑾的请战书做出了批复。
  明面上,晋绥军总部下达的命令是:要求晋绥军358团派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前去增援川军第47军。
  而这份“重要”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了刘惠瑾和晋绥军358团突击营官兵们的肩上。
  为了避免刘惠瑾再次“肆意妄为”,晋绥军总部从晋省宪兵十二支队当中抽调了大约一个排的人,硬是塞进了晋绥军358团突击营。
  让刘惠瑾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负责带队的人又是他曾经在晋省宪兵十二支队担任大队长时的副手——马元峰。
  先说一说川军第47军面临的情况。
  川军第47军抵达晋省的时间,是在1937年12月的月底。
  那时候的晋省,已经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
  但是,川军第47军的官兵们,仍然是身穿单衣甚至短袖,脚上穿着草鞋。
  所携带的装备,跟刘惠瑾初次遇见川军第41军的时候差不多。
  每个步兵团只有4门川造二五迫击炮,每个团只有4挺三十节式重机枪,每个步兵连只有70到80支川造或者汉阳造步枪。
  作为华夏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老阎,仍然是那种一毛不拔的样子。
  倒是作为华夏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的卫长官,还算比较厚道。
  不但下令给川军第47军的官兵们拨发了冬装换上,而且给每个连补充了三挺使用7.92毫米口径子弹的仿捷克式轻机枪。
  随后,华夏第二战区司令部将位于晋省东南部的长治、长子、潞城、平顺、黎城、襄垣、屯留、壶关八个县划为川军第47军的防区。
  从表面上看,是对川军第47军委以重任。
  但实际上,则是在甩包袱。
  以川军第47军的兵力和装备情况,怎么可能守的住这么大一片地区?
  1938年2月上旬,驻扎在冀省南部的日寇第108师团进行频繁调动,摆出一副准备向晋省东南部发起攻击的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川军第47军的李军长于2月13日来到临汾县城,面见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老阎和前敌总指挥卫长官。
  所提出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够得到一支炮兵部队,协助防守。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合情合理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批准。
  如果不是晋绥军总部顺水推舟,让刘惠瑾带着晋绥军358团突击营前来协助川军第47军下属的第178师防守黎城县。
  李军长的这次临汾之行,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当然,对于李军长来说,晋绥军的一个加强“营”前来增援,完全是可有可无。
  所起到的作用,最多也就能够安抚一下川军第47军的士兵们。
  因此,当刘惠瑾带着晋绥军358团突击营的将近一千名官兵,来到川军第47军指挥部所在的长治城门口时。
  事先并不知道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营长就是刘惠瑾的李军长,只是派军部的一个参谋带着刘惠瑾等人前往黎城县。
  在路上,那个来自川军第47军军部的参谋向刘惠瑾解释,他们的军长没有跟刘惠瑾见面,并不是推脱,而是真的很忙。
  因为就在这一天(1938年2月14日)的上午,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向位于冀省南部、紧邻晋省的涉县发起了攻击。
  目前,负责防守涉县的华夏军队,是隶属于华夏第一战区的冀北民军。
  冀北民军的司令姓孙,就是曾经盗掘过东陵的那个军阀。
  刚一交战,冀北民军就有数百名士兵突然哗变,导致整个外围防线顿时陷入混乱之中。
  于是,冀北民军的孙司令赶紧通过电报,向川军第47军的李军长请求增援。
  从地图上看,涉县是黎城县在东面的门户。
  涉县要是失守,黎城县将完全暴露在日寇的枪口之下。
  川军第41军的李军长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令负责防守东阳关的(川军)1062团抽调出一个营兵力,前去涉县增援冀北民军。
  虽然东阳关与涉县之间,路程大约30公里。
  但是到目前为止,涉县的战况都没有传递回来,就连驻守涉县的冀北民军也失去了联系。
  听到这里,刘惠瑾立刻下令加快行军速度。
  因为他清楚,被派出涉县增援的那个川军营必定是凶多吉少。
  同样,东阳关战役很快就会打响。
  早一点到达,就能为接下来的东阳关保卫战多增加一点胜算。
  晋绥军358团突击营抵达黎城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
  驻守黎城县的是川军第41军第178师,该师的师长同样姓李。
  这位李师长在得知晋绥军358团突击营抵达的消息之后,不顾自己的军衔比对方高,立刻出县城迎接。
  来不及寒暄,在通报姓名之后,刘惠瑾急忙问:“李师长,前线战况如何?”
  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叹了一口气,说:“唉,别提了!我派1062团的一营驰援涉县,哪知道一去就失去了联系。恐怕是日寇出动了大军,将涉县的所有守军给一举歼灭了。”
  刘惠瑾转过头,对站在一旁的王二贵说:“王排长,警卫排的战马还能不能跑得动?”
  王二贵毫不犹豫的说:“团座,请放心。警卫排无论人还是战马,都至少能再跑一个晚上。”
  “那好,你去把吕副营长给我叫来。”
  看着王二贵奉命跑开以后,刘惠瑾回过头看着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接着说:“李师长,还烦请你派几个联络员一块去涉县打探敌情,最好是能带一两部小型的电台随行。”
  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点了点头,说:“没问题。”
  刘惠瑾之所以让吕大海带着警卫排的人骑马前去涉县,是因为通过几个月时间的相处得知。
  吕大海对于骑兵作战这一块有所涉猎,被调到晋绥军358团的团部直属辎重连担任副连长,也是因为之前得罪了人遭到报复。
  可以说,目前整个晋绥军358团当中对骑兵作战最为了解的人,非吕大海莫属。
  吕大海带着警卫排的人离开之后,刘惠瑾同样没有闲着。
  他招呼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辎重加强排的人,将带来的大部分武器弹药和给养物资,连同运载工具一起移交给了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
  这些东西都是在来的途中,刘惠瑾花钱向一些地方保安部队负责人买来的。
  为了筹集到这些东西,刘惠瑾再次让自己变得身无分文。
  当看到这些勉强够一个普通满编团使用的武器弹药和给养物资,就这样被刘惠瑾送过来的时候。
  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先是愣了一会,然后紧紧拉着刘惠瑾的手不停说着“谢谢”。
  吕大海等人通过电报发回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1937年2月15日)的凌晨。
  一直守在川军第178师师部通讯处的刘惠瑾,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份电报。
  这份电报的大概内容是:
  冀北民军的孙司令在川军1062团一营抵达涉县以后,竟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急忙带着部下逃走了;
  致使奉命增援涉县的川军1062团一营,正面以及左右两翼全部暴露在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的枪口之下;
  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趁机左右包抄,将川军1062团一营给围了起来;
  幸好当时是晚上,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不愿付出太大的伤亡,就没有继续发起进攻;
  之后,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将主要兵力就撤了下来,只留下从蒙疆地区调来的一支伪军继续围困涉县;
  下半夜的时候,吕大海带着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警卫排赶到,趁这支伪军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起了猛烈攻击,并且营造出一种大部队趁夜发起袭击的假象;
  伪军陷入了大规模混乱,使得包围圈出现了一个缺口;
  在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警卫排的接应下,川军1062团一营成功从这个缺口突围出去;
  驻扎在远处的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派出一支部队企图追过来,让吕大海带领的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警卫排给伏击了一次,被迫停下脚步;
  目前,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警卫排和川军1062团一营的大部人马已经安全抵达响堂铺,而这份电报就是他们在响堂铺休息时拍发的。
  响堂铺,位于东阳关的东面,两地之间相距大约20里。
  可以说,在这次战役当中,响堂铺就是东阳关的前哨阵地。
  考虑到日寇吃了这样一个闷亏,多半会提前对响堂铺发起进攻。
  于是,刘惠瑾利用川军第178师师部的电台,命令吕大海带着警卫排尽快撤到东阳关。
  同时,刘惠瑾还向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提出,让他带领晋绥军358团突击营前往东阳关,协助在那里驻守的川军1062团构筑防御阵地。
  东阳关就是壶口故关,在古代时被称作“吾儿峪”,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要隘,地势非常险要,明朝时期修建的内长城就是以这里为起点。
  在川军第178师李师长派出的副官陪同下,刘惠瑾等人东阳关一带的地形,有了初步了解。
  针对东阳关一带的地形特点,刘惠瑾等人设计出一套比较适合的防御工事。
  反斜面工事、锯齿形战壕和防炮洞,是必须要有的。
  那些相对来说容易攀爬上来的地方,也用工具改造成了接近九十度的垂直面。
  整个东阳关防线,是由好几块阵地构成的。
  主阵地所在的地方名字叫天主坳,位于东阳关正前方。
  这里的位置非常重要,是想要越过东阳关的必经之路。
  在天主坳前面还有一个小山包,名字叫做一字岭。
  一字岭右前方有一座形似香炉的高山,名字叫做香炉山。
  香炉山也是整个东阳关地区地势最高的地方,占据此处就能俯视整个东阳关,所以也是整条防线的支撑点。
  另外,在天主坳的左翼还有一处阵地,名字叫做东阳垴。
  东阳垴的地形不如右翼陡峭,利于敌人冲锋,属于难守易攻之地。
  在现实世界的1938年2月,负责防守的川军部队在东阳垴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才保住阵地。
  虽然刘惠瑾通过游戏助手提供的资料,对东阳关战役的过程有一定了解。
  但是,刘惠瑾毕竟之前并没有到过东阳关。
  因此,刘惠瑾决定在经过实地考察以后,再设想新的作战方案。
  在两个警卫班的保护下,刘惠瑾先去了左翼的东阳垴。
  正当他准备穿过公路去一字岭上查看的时候,忽然发现对面有几个老百姓打扮的男子正在朝这边观望。
  对方一共有六个人,服饰各异。
  有的是教书先生打扮,戴着眼镜,身上穿着比较考究的羊皮坎肩,头上戴着皮帽。
  有的则是农夫打分,头上戴着毡帽,身上穿着破棉袄。
  还有的看上去像是帐房先生,头顶瓜皮帽,身穿绸缎褂子。
  刘惠瑾稍微观察了片刻,就命令其中一个警卫班冲过去,尽量将对面这六个男子都给控制住。
  对面这六个男子察觉到了什么,不约而同的调头朝涉县方向跑去。
  经过一番追逐,警卫班将对面这六个男子一个不漏的给抓了回来。
  其中一个男子因为试图反抗,被警卫班的战士给开枪打伤。
  从这六个男子身上,一共搜出了六把小型手枪和三具望远镜,还有一具看上去很像是蜗牛触角的东西。
  这是一种潜望式双目光学仪器,学名叫做炮队镜,可以用于炮兵战场观察、地形侦察、搜索目标、测定炸点偏差量,以及测定炮兵阵地、观察所的坐标等等。
  说简单点,这六个男子就是为日寇的炮兵部队进行战前侦察。
  看到这些,刘惠瑾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让人将马元峰找来。
  包括马元峰在内的那数十个宪兵,在跟随晋绥军358团突击营一块前来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低调,甚至很少与外人接触。
  被叫来的时候,马元峰还以为出了什么事。
  结果到了之后才明白,刘惠瑾打算将这六个日寇探子交给他来审讯。
  看看能不能从这六个日寇探子的嘴里,获得一些情报。
  对此,马元峰感到喜出望外,因为这是一份难得的军功。
  毕竟宪兵的作用除了监督部队以外,还有就是反间谍。
  于是,马元峰兴奋的向刘惠瑾拍自己胸膛说保证完成任务。
  以马元峰为首的数十名宪兵带着那六个日寇探子离开后,川军第178师李师长的副官好奇地问:“刘营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刘惠瑾笑着回答,说:“我也说不上来,应该算是一种直觉。”
  实际上,刘惠瑾是通过研究游戏助手提供的资料从而判断出来的。
  日寇每次发起攻击之前,无论规模大小,都会派出探子进行侦察。
  只不过有些时候依靠收买敌方人员,有些时候以便衣队的形式获取情报。
  可以说,在全面抗战初期,日寇往往能势如破竹。
  除了武器装备、兵员素质以外,精准的情报工作也占了很大比例。
  2月15日,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攻占涉县。
  让刘惠瑾感到大松一口气的是,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并没有立刻朝东阳关方向攻击前进。
  而是停留下来,进行休整和补充弹药。
  趁这个机会,刘惠瑾亲自带领二连和三连进驻响堂铺,协助川军1062团的一个营共同防守。
  响堂铺这个地方之所以在抗战史上小有名气,是因为八路军129师在这个地方伏击过日寇。
  这一场在现实世界发生于1938年3月下旬的战斗,八路军129师以伤亡超过三百人的代价,消灭日寇四百余人,炸毁日寇军车一百八十多辆。
  八路军129师选择在这里伏击日寇,并不是偶然的。
  响堂铺的地势非常特殊,一条公路从镇子边上穿过。
  公路以南是悬崖峭壁,几乎无法攀登。
  响堂铺镇以北大部分是起伏高地和山谷地形,非常有利于大部队的潜伏。
  刘惠瑾亲自带领的二连和三连,并没有跟川军1062团的那个前哨营一块挤在响堂铺镇。
  他将大部分兵力驻守在响堂铺镇北面的山地上,另外派出一个加强排绕远路爬上了对面的悬崖。
  与此同时,刘惠瑾亲自观察响堂铺一带的地形,努力做到哪怕是闭着眼睛都能够记起的地步。
  2月16日上午,占领涉县的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出动了。
  他们从涉县过了清漳河,然后沿着公路直扑东阳关的前哨阵地响堂铺。
  由于早在这股日寇过清漳河的时候,就被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派出的侦察人员发现。
  因此,在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到来之前,负责防守的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还有协同防守的晋绥军358团突击营二连和三连,就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没想到的是,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先头部队抵达之后,并没有立即发起地面进攻,而是先用榴弹炮对着响堂铺镇进行猛轰。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镇子,竟然轰了足足一个小时。
  长时间的炮火轰鸡,使得镇上的房屋损毁严重,有些窑洞都被震塌了。
  好在刘惠瑾提前做出了“预判”,在开战之前就安排人将镇子上的绝大部分居民给转移了出去。
  再加上川军1062团的那个前哨营听取刘惠瑾的建议,及时撤出了阵地。
  等到日寇炮火延伸的时候,再悄悄返回阵地。
  使得这次长达一个小时的炮击,并没有造成多少人员伤亡。
  只是镇子上的居民财产损失巨大,而且之前布置的防御阵地也大多被炮火损毁。
  为了防止东阳关守军增援,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在炮击响堂铺镇的同时,还申请调派了四架飞机对东阳关守军的各个主要阵地进行轰炸扫射。
  刘惠瑾带来的两个高射机枪班,只有两挺高射机枪,根本就无法做到有效防空。
  为了避免被过早摧毁,只能保持沉默。
  炮击结束以后,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终于派出步兵发动了地面进攻。
  骄横的日寇指挥官认为刚才的那场炮击,足以让响堂铺镇的守军崩溃。
  而接下来,他们只要按部就班的对响堂铺各个阵地进行“接收”就行了。
  哪知道,刚进镇子就遭到了去而复返的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猛烈反击。
  其先头部队未曾防备,被打得抱头鼠窜,丢下了十几具尸体仓皇撤离。
  然而,还没等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的官兵们多喘几口气,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反扑就开始了。
  可能是刚刚吃了大亏的缘故,日寇这次进攻显得非常小心。
  一个个弯着腰缩头缩脑的,推进速度很慢,而且一遇到强力阻击就立即停止前进,并迅速将兵力转移到别的方向继续攻击。
  由于川军1062团的那个前哨营占据着内线优势,且敌明我暗,每次都能从容布置兵力将日寇给挡了回去。
  谁都没有料到的是,日寇这次看上去软绵绵的进攻,实际上是在探明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的兵力、火力部署情况。
  等到这股日寇退下去之后,川军1062团的那个前哨营又迎来了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的第三次进攻。
  这次,日寇的进攻明显要凌厉得多,并且具有所针对的目标。
  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的官兵们虽然奋勇厮杀,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败退了下来。
  趁这个机会,日寇乘胜追击占据了整个响堂铺镇。
  好在刘惠瑾及时派出一个连的兵力进行接应,让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的剩余官兵顺利撤了回来。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