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938年2月13日,晋绥军总部对刘惠瑾的请战书做出了批复。
明面上,晋绥军总部下达的命令是:要求晋绥军358团派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前去增援川军第47军。
而这份“重要”的任务,自然而然落在了刘惠瑾和晋绥军358团突击营官兵们的肩上。
为了避免刘惠瑾再次“肆意妄为”,晋绥军总部从晋省宪兵十二支队当中抽调了大约一个排的人,硬是塞进了晋绥军358团突击营。
让刘惠瑾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负责带队的人又是他曾经在晋省宪兵十二支队担任大队长时的副手——马元峰。
先说一说川军第47军面临的情况。
川军第47军抵达晋省的时间,是在1937年12月的月底。
那时候的晋省,已经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
但是,川军第47军的官兵们,仍然是身穿单衣甚至短袖,脚上穿着草鞋。
所携带的装备,跟刘惠瑾初次遇见川军第41军的时候差不多。
每个步兵团只有4门川造二五迫击炮,每个团只有4挺三十节式重机枪,每个步兵连只有70到80支川造或者汉阳造步枪。
作为华夏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老阎,仍然是那种一毛不拔的样子。
倒是作为华夏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的卫长官,还算比较厚道。
不但下令给川军第47军的官兵们拨发了冬装换上,而且给每个连补充了三挺使用7.92毫米口径子弹的仿捷克式轻机枪。
随后,华夏第二战区司令部将位于晋省东南部的长治、长子、潞城、平顺、黎城、襄垣、屯留、壶关八个县划为川军第47军的防区。
从表面上看,是对川军第47军委以重任。
但实际上,则是在甩包袱。
以川军第47军的兵力和装备情况,怎么可能守的住这么大一片地区?
1938年2月上旬,驻扎在冀省南部的日寇第108师团进行频繁调动,摆出一副准备向晋省东南部发起攻击的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川军第47军的李军长于2月13日来到临汾县城,面见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老阎和前敌总指挥卫长官。
所提出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够得到一支炮兵部队,协助防守。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合情合理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批准。
如果不是晋绥军总部顺水推舟,让刘惠瑾带着晋绥军358团突击营前来协助川军第47军下属的第178师防守黎城县。
李军长的这次临汾之行,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当然,对于李军长来说,晋绥军的一个加强“营”前来增援,完全是可有可无。
所起到的作用,最多也就能够安抚一下川军第47军的士兵们。
因此,当刘惠瑾带着晋绥军358团突击营的将近一千名官兵,来到川军第47军指挥部所在的长治城门口时。
事先并不知道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营长就是刘惠瑾的李军长,只是派军部的一个参谋带着刘惠瑾等人前往黎城县。
在路上,那个来自川军第47军军部的参谋向刘惠瑾解释,他们的军长没有跟刘惠瑾见面,并不是推脱,而是真的很忙。
因为就在这一天(1938年2月14日)的上午,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在飞机和火炮的掩护下,向位于冀省南部、紧邻晋省的涉县发起了攻击。
目前,负责防守涉县的华夏军队,是隶属于华夏第一战区的冀北民军。
冀北民军的司令姓孙,就是曾经盗掘过东陵的那个军阀。
刚一交战,冀北民军就有数百名士兵突然哗变,导致整个外围防线顿时陷入混乱之中。
于是,冀北民军的孙司令赶紧通过电报,向川军第47军的李军长请求增援。
从地图上看,涉县是黎城县在东面的门户。
涉县要是失守,黎城县将完全暴露在日寇的枪口之下。
川军第41军的李军长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下令负责防守东阳关的(川军)1062团抽调出一个营兵力,前去涉县增援冀北民军。
虽然东阳关与涉县之间,路程大约30公里。
但是到目前为止,涉县的战况都没有传递回来,就连驻守涉县的冀北民军也失去了联系。
听到这里,刘惠瑾立刻下令加快行军速度。
因为他清楚,被派出涉县增援的那个川军营必定是凶多吉少。
同样,东阳关战役很快就会打响。
早一点到达,就能为接下来的东阳关保卫战多增加一点胜算。
晋绥军358团突击营抵达黎城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
驻守黎城县的是川军第41军第178师,该师的师长同样姓李。
这位李师长在得知晋绥军358团突击营抵达的消息之后,不顾自己的军衔比对方高,立刻出县城迎接。
来不及寒暄,在通报姓名之后,刘惠瑾急忙问:“李师长,前线战况如何?”
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叹了一口气,说:“唉,别提了!我派1062团的一营驰援涉县,哪知道一去就失去了联系。恐怕是日寇出动了大军,将涉县的所有守军给一举歼灭了。”
刘惠瑾转过头,对站在一旁的王二贵说:“王排长,警卫排的战马还能不能跑得动?”
王二贵毫不犹豫的说:“团座,请放心。警卫排无论人还是战马,都至少能再跑一个晚上。”
“那好,你去把吕副营长给我叫来。”
看着王二贵奉命跑开以后,刘惠瑾回过头看着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接着说:“李师长,还烦请你派几个联络员一块去涉县打探敌情,最好是能带一两部小型的电台随行。”
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点了点头,说:“没问题。”
刘惠瑾之所以让吕大海带着警卫排的人骑马前去涉县,是因为通过几个月时间的相处得知。
吕大海对于骑兵作战这一块有所涉猎,被调到晋绥军358团的团部直属辎重连担任副连长,也是因为之前得罪了人遭到报复。
可以说,目前整个晋绥军358团当中对骑兵作战最为了解的人,非吕大海莫属。
吕大海带着警卫排的人离开之后,刘惠瑾同样没有闲着。
他招呼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辎重加强排的人,将带来的大部分武器弹药和给养物资,连同运载工具一起移交给了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
这些东西都是在来的途中,刘惠瑾花钱向一些地方保安部队负责人买来的。
为了筹集到这些东西,刘惠瑾再次让自己变得身无分文。
当看到这些勉强够一个普通满编团使用的武器弹药和给养物资,就这样被刘惠瑾送过来的时候。
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先是愣了一会,然后紧紧拉着刘惠瑾的手不停说着“谢谢”。
吕大海等人通过电报发回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1937年2月15日)的凌晨。
一直守在川军第178师师部通讯处的刘惠瑾,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份电报。
这份电报的大概内容是:
冀北民军的孙司令在川军1062团一营抵达涉县以后,竟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急忙带着部下逃走了;
致使奉命增援涉县的川军1062团一营,正面以及左右两翼全部暴露在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的枪口之下;
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趁机左右包抄,将川军1062团一营给围了起来;
幸好当时是晚上,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不愿付出太大的伤亡,就没有继续发起进攻;
之后,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将主要兵力就撤了下来,只留下从蒙疆地区调来的一支伪军继续围困涉县;
下半夜的时候,吕大海带着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警卫排赶到,趁这支伪军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起了猛烈攻击,并且营造出一种大部队趁夜发起袭击的假象;
伪军陷入了大规模混乱,使得包围圈出现了一个缺口;
在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警卫排的接应下,川军1062团一营成功从这个缺口突围出去;
驻扎在远处的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派出一支部队企图追过来,让吕大海带领的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警卫排给伏击了一次,被迫停下脚步;
目前,晋绥军358团突击营警卫排和川军1062团一营的大部人马已经安全抵达响堂铺,而这份电报就是他们在响堂铺休息时拍发的。
响堂铺,位于东阳关的东面,两地之间相距大约20里。
可以说,在这次战役当中,响堂铺就是东阳关的前哨阵地。
考虑到日寇吃了这样一个闷亏,多半会提前对响堂铺发起进攻。
于是,刘惠瑾利用川军第178师师部的电台,命令吕大海带着警卫排尽快撤到东阳关。
同时,刘惠瑾还向川军第178师的李师长提出,让他带领晋绥军358团突击营前往东阳关,协助在那里驻守的川军1062团构筑防御阵地。
东阳关就是壶口故关,在古代时被称作“吾儿峪”,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要隘,地势非常险要,明朝时期修建的内长城就是以这里为起点。
在川军第178师李师长派出的副官陪同下,刘惠瑾等人东阳关一带的地形,有了初步了解。
针对东阳关一带的地形特点,刘惠瑾等人设计出一套比较适合的防御工事。
反斜面工事、锯齿形战壕和防炮洞,是必须要有的。
那些相对来说容易攀爬上来的地方,也用工具改造成了接近九十度的垂直面。
整个东阳关防线,是由好几块阵地构成的。
主阵地所在的地方名字叫天主坳,位于东阳关正前方。
这里的位置非常重要,是想要越过东阳关的必经之路。
在天主坳前面还有一个小山包,名字叫做一字岭。
一字岭右前方有一座形似香炉的高山,名字叫做香炉山。
香炉山也是整个东阳关地区地势最高的地方,占据此处就能俯视整个东阳关,所以也是整条防线的支撑点。
另外,在天主坳的左翼还有一处阵地,名字叫做东阳垴。
东阳垴的地形不如右翼陡峭,利于敌人冲锋,属于难守易攻之地。
在现实世界的1938年2月,负责防守的川军部队在东阳垴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才保住阵地。
虽然刘惠瑾通过游戏助手提供的资料,对东阳关战役的过程有一定了解。
但是,刘惠瑾毕竟之前并没有到过东阳关。
因此,刘惠瑾决定在经过实地考察以后,再设想新的作战方案。
在两个警卫班的保护下,刘惠瑾先去了左翼的东阳垴。
正当他准备穿过公路去一字岭上查看的时候,忽然发现对面有几个老百姓打扮的男子正在朝这边观望。
对方一共有六个人,服饰各异。
有的是教书先生打扮,戴着眼镜,身上穿着比较考究的羊皮坎肩,头上戴着皮帽。
有的则是农夫打分,头上戴着毡帽,身上穿着破棉袄。
还有的看上去像是帐房先生,头顶瓜皮帽,身穿绸缎褂子。
刘惠瑾稍微观察了片刻,就命令其中一个警卫班冲过去,尽量将对面这六个男子都给控制住。
对面这六个男子察觉到了什么,不约而同的调头朝涉县方向跑去。
经过一番追逐,警卫班将对面这六个男子一个不漏的给抓了回来。
其中一个男子因为试图反抗,被警卫班的战士给开枪打伤。
从这六个男子身上,一共搜出了六把小型手枪和三具望远镜,还有一具看上去很像是蜗牛触角的东西。
这是一种潜望式双目光学仪器,学名叫做炮队镜,可以用于炮兵战场观察、地形侦察、搜索目标、测定炸点偏差量,以及测定炮兵阵地、观察所的坐标等等。
说简单点,这六个男子就是为日寇的炮兵部队进行战前侦察。
看到这些,刘惠瑾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让人将马元峰找来。
包括马元峰在内的那数十个宪兵,在跟随晋绥军358团突击营一块前来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低调,甚至很少与外人接触。
被叫来的时候,马元峰还以为出了什么事。
结果到了之后才明白,刘惠瑾打算将这六个日寇探子交给他来审讯。
看看能不能从这六个日寇探子的嘴里,获得一些情报。
对此,马元峰感到喜出望外,因为这是一份难得的军功。
毕竟宪兵的作用除了监督部队以外,还有就是反间谍。
于是,马元峰兴奋的向刘惠瑾拍自己胸膛说保证完成任务。
以马元峰为首的数十名宪兵带着那六个日寇探子离开后,川军第178师李师长的副官好奇地问:“刘营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刘惠瑾笑着回答,说:“我也说不上来,应该算是一种直觉。”
实际上,刘惠瑾是通过研究游戏助手提供的资料从而判断出来的。
日寇每次发起攻击之前,无论规模大小,都会派出探子进行侦察。
只不过有些时候依靠收买敌方人员,有些时候以便衣队的形式获取情报。
可以说,在全面抗战初期,日寇往往能势如破竹。
除了武器装备、兵员素质以外,精准的情报工作也占了很大比例。
2月15日,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攻占涉县。
让刘惠瑾感到大松一口气的是,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并没有立刻朝东阳关方向攻击前进。
而是停留下来,进行休整和补充弹药。
趁这个机会,刘惠瑾亲自带领二连和三连进驻响堂铺,协助川军1062团的一个营共同防守。
响堂铺这个地方之所以在抗战史上小有名气,是因为八路军129师在这个地方伏击过日寇。
这一场在现实世界发生于1938年3月下旬的战斗,八路军129师以伤亡超过三百人的代价,消灭日寇四百余人,炸毁日寇军车一百八十多辆。
八路军129师选择在这里伏击日寇,并不是偶然的。
响堂铺的地势非常特殊,一条公路从镇子边上穿过。
公路以南是悬崖峭壁,几乎无法攀登。
响堂铺镇以北大部分是起伏高地和山谷地形,非常有利于大部队的潜伏。
刘惠瑾亲自带领的二连和三连,并没有跟川军1062团的那个前哨营一块挤在响堂铺镇。
他将大部分兵力驻守在响堂铺镇北面的山地上,另外派出一个加强排绕远路爬上了对面的悬崖。
与此同时,刘惠瑾亲自观察响堂铺一带的地形,努力做到哪怕是闭着眼睛都能够记起的地步。
2月16日上午,占领涉县的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出动了。
他们从涉县过了清漳河,然后沿着公路直扑东阳关的前哨阵地响堂铺。
由于早在这股日寇过清漳河的时候,就被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派出的侦察人员发现。
因此,在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到来之前,负责防守的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还有协同防守的晋绥军358团突击营二连和三连,就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没想到的是,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先头部队抵达之后,并没有立即发起地面进攻,而是先用榴弹炮对着响堂铺镇进行猛轰。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镇子,竟然轰了足足一个小时。
长时间的炮火轰鸡,使得镇上的房屋损毁严重,有些窑洞都被震塌了。
好在刘惠瑾提前做出了“预判”,在开战之前就安排人将镇子上的绝大部分居民给转移了出去。
再加上川军1062团的那个前哨营听取刘惠瑾的建议,及时撤出了阵地。
等到日寇炮火延伸的时候,再悄悄返回阵地。
使得这次长达一个小时的炮击,并没有造成多少人员伤亡。
只是镇子上的居民财产损失巨大,而且之前布置的防御阵地也大多被炮火损毁。
为了防止东阳关守军增援,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在炮击响堂铺镇的同时,还申请调派了四架飞机对东阳关守军的各个主要阵地进行轰炸扫射。
刘惠瑾带来的两个高射机枪班,只有两挺高射机枪,根本就无法做到有效防空。
为了避免被过早摧毁,只能保持沉默。
炮击结束以后,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终于派出步兵发动了地面进攻。
骄横的日寇指挥官认为刚才的那场炮击,足以让响堂铺镇的守军崩溃。
而接下来,他们只要按部就班的对响堂铺各个阵地进行“接收”就行了。
哪知道,刚进镇子就遭到了去而复返的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猛烈反击。
其先头部队未曾防备,被打得抱头鼠窜,丢下了十几具尸体仓皇撤离。
然而,还没等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的官兵们多喘几口气,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反扑就开始了。
可能是刚刚吃了大亏的缘故,日寇这次进攻显得非常小心。
一个个弯着腰缩头缩脑的,推进速度很慢,而且一遇到强力阻击就立即停止前进,并迅速将兵力转移到别的方向继续攻击。
由于川军1062团的那个前哨营占据着内线优势,且敌明我暗,每次都能从容布置兵力将日寇给挡了回去。
谁都没有料到的是,日寇这次看上去软绵绵的进攻,实际上是在探明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的兵力、火力部署情况。
等到这股日寇退下去之后,川军1062团的那个前哨营又迎来了日寇第108师团第104旅团的第三次进攻。
这次,日寇的进攻明显要凌厉得多,并且具有所针对的目标。
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的官兵们虽然奋勇厮杀,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败退了下来。
趁这个机会,日寇乘胜追击占据了整个响堂铺镇。
好在刘惠瑾及时派出一个连的兵力进行接应,让川军1062团那个前哨营的剩余官兵顺利撤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