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明朝正德十一年,朝纲混乱,奸党横行,东南方的南赣区域匪患爆发,当地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差。
黄晓文的日子也不好过。上半年,参考的童试(科举最初级考试)成绩是一塌糊涂,十年寒窗苦读估计要报废了。几个月过去了,父母失望的表情还时不时在眼前浮现……。
父母开了一家小杂货铺,以贩卖杂货为生,日子过得清苦,并且商贩的社会地位也卑微。父母省吃俭用地供他读书,就是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出人头地,过上有尊严的好日子。故而打他从娘胎生下来,就起名叫晓文。
仕途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行业,有俸禄,社会地位高,还能光宗耀祖。暗中还附带更多的好处,只要敢大胆利用手中的权力,就能为自己谋取更多的金钱、田地、美女等,享受世间的荣华富贵。
但是天不如人愿,他发觉自己识识字,读读唐诗宋词,看看历史小说,听听评书还行。对学做八股文竟是索然无味,坐在私塾里常常心不在焉。但为了功名,为了父母的期望,还是咬着牙,苦苦地撑着读了十年。勇敢地参加了两次童试,结果都榜上无名,连教书先生都劝他的父亲放弃了。
后来,老黄就找小黄谈话了:“孩子呀!现在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差,世道也没以前太平了,你……干脆就去当兵吧。”
“当兵?有什么好呢?”小黄忐忑地问。
“有呀!能混一口饭吃吧。如果在军队里混得好,就能做武官,或者到衙门去当差。如能立下很大的军功,朝廷更会封爵封侯,那就飞黄腾达了。”
小黄有了兴致,两眼有了光彩,精神为之一振。普通百姓要博取功名,就两条路可行,第一就是从文,参加科举;第二就是从军,参加武举或当兵立军功。
老黄拍了拍儿子结实的肩膀,接着说:“如果能吃上皇粮,就终身受益!听说最近名儒王阳明要来招兵,你去了或许能学到很多学问,混出个名堂来。”
小黄心想:有些道理,自己天性活泼好动,从小喜好练武,爱看或听那些英雄的故事。每当看史书记载,战场上将士们骑马厮杀的雄壮场面,时不时会热血沸腾。比读四书五经有意思多了。去将来当将军、做英雄,或许是一个好的前途,不然的话又能干什么呢?难道和父母一样卖些杂货为生,贫穷、卑微地度过一生?
老黄盯着儿子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继续说:“幸好你小的时候,为了强身健体和防身,为父教了你一些少林武术与骑马射箭。看你学这些,比读书上心多了。虽然你这点武功去参加武举不行,但是去军队当兵,还是绰绰有余的。从军艰险,但也是条出路,好好想想吧。”
黄晓文思索了好几天,终于下定了决心,从军!
在农历八月,王阳明发告示在南安招兵,他毅然从家乡泉州出发,去报名参了军。
到了农历九月,秋高气爽,朝廷新任四州(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巡抚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守仁(号阳明)将到南安来巡视。很多官兵久闻阳明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大名,却从未见其真面目,听闻消息后,竟在军中引起一阵兴奋。
何为阳明心学?就是教人怎样实现人生理想,怎样做好人的一套学问。其精髓是“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极难,需慢慢修行。
阳明先生常常公开讲课,任何人皆可以听。所讲内容精彩、易懂、实用,其声名远播。
王阳明现在准备组建一支精锐的部队作为主力军剿匪,人员在四个州的部队中挑选。既想当官又想做英雄的黄晓文,毫不犹豫地就报了名。
因为他有武术功底,会骑射,加上生得相貌堂堂,身材挺拔,四肢结实,还上过学能识文断字,虽然水平不高,作为士兵已经算是不错了。有的士兵怕打仗,连名都不敢报。毫无悬念!他被选上了。
十天时间,在南安就招了五百多兵士。阳明先生决定要亲自检阅这支部队,给他们鼓鼓劲。
这一天上午,阳光普照,秋风飒飒。部队在军营集合整齐后,一位身着巡抚官服的中年男子步履平稳地来到大家面前。定晴一看,身材修长,五官端正,清瘦的脸上蓄着一摞美髯,目光深邃而有神。给人一种脱俗而又睿智的感觉,这是黄晓文初见阳明先生的印象。
王阳明先严肃地讲了些军纪和奖惩制度。随后语气缓和下来,面带微笑,抑扬顿挫的讲起了心学。他引经据典,结合些民间俗事,用语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把心学的精髓“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问,坦诚地传授给在场的官兵。
黄晓文心中暗暗喝彩,居然也可以这样讲课,不像私塾先生那样刻板严肃,所讲内容苦涩难懂。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先生口中讲出,竟然如此清澈明了。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认真地听课,感觉听这半个时辰的演讲,胜读十年书。他记住了“知行合一”“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知善知恶是良知”的至理名言。当然这一时半会,不可能理解其全部内涵,但大致意思明白一些,对他今后的人生影响颇深。
王阳明授课的目的,除了发扬阳明心学,同时希望提高官兵们的思想素质,团结一心剿匪,为民为国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