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开拓者”出发的时间已经敲定,就在由5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开拓团队即将出发的前夕,在联合指挥部的大会议室内,王新阳、刘海涛召集所有的队员,为他的即将开始的征程加油、打气。
“各位同事们,你们即将踏上未知的征程,浩瀚的宇宙中银河系就如同一粒沙,广阔的银河系中,太阳系就如同一粒沙,你们这次的目标,就是冲出太阳系,去广阔的银河系中寻找那存在于各个星系和星球之间的引力交叉轨道,为我们人类的未来,找寻一条出路。希望你们这一次的出征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由副总指挥,刘海涛给大家再介绍一下本次出征的任务和具体行动方案。”王新阳说着,把接下来的发言交给了刘海涛。
“好的,总指挥,各位亲爱的同事们,你们将要踏上的征程,是我们前所未知的,以前我们从来没有踏出过太阳系,大家也都知道,要想让我们的飞船离开太阳系,首先就要解决飞船脱离太阳系引力的问题。根据测算要离开太阳系至少需要飞船的速度达到16.7公里每秒的第三宇宙速度才能够做到。早在上世界70年代末期,当时空天技术最先进的美国曾经发射了一颗“旅行者”1号飞船,在太阳系中飞行了35年,才到达太阳系的边缘,用了几十年才飞到太阳系的边缘,主要的问题就是他的速度太慢了,最初速度的只有每秒钟几千米的,而在向着太阳系边缘飞行的过程中,它的速度逐步提升到了近100公里每秒,然而由于飞行器本身携带的核电池能量耗尽,旅行者一号最终失去了和地球的联系。
本世纪20年代,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突破的中国将飞船的相对推进速度提升30公里每秒,发射的一颗“远望者”1号太空探测器,在太阳系中历经3年多的飞行,在达到太阳系边缘的时候,它的速度已经提升到了接近300公里每秒。飞出太阳系之后,它继续向着银河系的深处前进,此后的几十年也一直保持着和地球的联系,直到它的能量耗尽。
之后,我们还发射了多个银河系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向银河系的更深处去探索那未知的空间,在数次的探索中所有的飞行器,无一例外的都出现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加速的情况。特别是飞出太阳系之后,飞行器的飞行速度变得更快,人们一直试图找到其中的原因,却一直也没有找到。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我们提出了引力交叉轨道的理论,理论的基础就是那已经很多次发生过的事实。我们估计,在宇宙中存在着数不清的引力交叉轨道,越是质量大的星球和规模大的星系之间引力和磁力重合所生成的引力交叉轨道的加速度越快。我们发射的飞行器,在飞行的过程中逐步加速的情况显示,应该是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偶尔进入了引力交叉轨道得到了加速,但由于没有一直按照轨道的运行方向飞行,使得它们的飞行速度,也仅仅是得到了有限的提升而以。而根据,每个飞行器在飞行的过程中受到的加速度都不同的情况显示,它们偶尔进入的并不是同一条引力交叉轨道,所以获得加速度也不一样,这就证明了,引力交叉轨道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存在很多很多条。否则,如果只有一条或者几条引力交叉轨道的话,在浩瀚的宇宙中,相对而言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的飞行器,要想误打误撞的进入引力交叉轨道那也是不可能的。
相对于地球而言太阳是巨大的,太阳系更是巨大的,但相对于银河系来说,太阳系也仅仅能算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吧,甚至连一滴水都算不上。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数据,太阳系的直径大约在400亿公里左右。对于只有1万多公里直径的地球来说,太阳系简直大的无法形容。然而,太阳系只不过是银河系中一个几乎小到可以忽略的尘埃,跟银河系十几亿光年的直径比起来,太阳系又算得了什么呢。在银河系中像太阳系这样的星系有几十亿个,有的比太阳系小一点,而有的是太阳系的几千、几万倍。而在无限的宇宙中,银河系其实也根本不算什么,再大的体积在无限这个词面前,也只能是可有可无的尘埃了。
各位队员此次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并确定这些引力交叉轨道的准确坐标。当然这个坐标是相对性的,宇宙中的每一个星系,每一个星球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的规律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这些引力交叉轨道的方位和坐标也会随着星系和星球的运动而改变方位,我说的准确坐标也是相对而言,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太空区域的固定坐标上,而是找出各个星球和星系之间引力交叉点的位置以及它存在、移动的规律,标注出所发现的每一条引力交叉轨道,在星球和星系之间的位置,方便以后我们在太空探索中,准确的掌握每一条引力交叉轨道,在不同的时段所处的宇宙方位。
茫茫太空的未知世界,一直都是我们追求和探索的目标,这一次各位队员乘坐开拓者飞出太阳系,进入银河系的更深处进行探索,是史无前例的一次,也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本来,按照我们对太空探索的步骤,因该是发射无人飞行器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才能派驻载人飞船前往,然而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重启太阳的行动我们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成功。所以,为了应对可能会出现的重启太阳失败,地球进入一个极限环境的情况,我们设计打造了“新领域”太空基地,把希望寄托在茫茫宇宙中那些未知的类地星球上。而“开拓者”就是新领域的先锋官,提前出发去为新领域探路,最大限度的为下一步“新领域”的太空探索找寻一条可行之路,这是一个未知的充满危险的旅程,也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开拓之旅,希望大家全心全力、紧密团结,盼望早日听到你们的好消息。”海涛向大家在一次阐述任务的主要目标,以及任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希望。
“总指挥,副总指挥,各位同事,对于此次的任务,我以及我们所有的队员,都已经牢记在心。为了人类的未来就算是在危险我们也在所不惜,我们一个小队人的生命和未来,相对于全人类的未来根本就不值一提。为了能够早日找到和确定那些交叉轨道的坐标,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根据我们提前进行的数据计算,参照历史上发射的多个太空探测器飞行的轨道数据,基本上已经确定了太阳系之内存在的几十条引力交叉轨道的大体方位,在离开太阳系之前我们首先会对这些轨道进行详细的搜寻。尝试进入那些基本确定的坐标,试探引力交叉轨道是否真实的存在于那里,所有的数据信息我们都会随时的传回地球。
我们这一次的任务时间只有六个多月,根据以往的太空探测器飞行的经验,以我们飞船本身接近300公里每秒的速度,只要我们找到引力交叉轨道或者无意间进入引力交叉轨道得到加速,我想这一次的飞行,我们到达太阳系边缘的时间,有一个多月的就够了,当然这是我们乐观的估计,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说不定得到的加速更强,我们用不了一个月也说不定呢。”来自俄罗斯的物理学家:彼得舍维奇?罗蒙诺索夫?马克西姆说道,马克西姆也是此次行动的队长。
“马克西姆,你们这次的行动任务是找到和确定交叉轨道的真实存在,以及确定它们的坐标,行动目标是成功。你们的这次行动寄托着全世界人民的厚望,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你们此行绝不是为了探索而牺牲的,所以在行动中确保飞船的安全和每一位队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要冒险,速度慢一点没有关系,时刻注意太空中存在的陨石,在茫茫的太空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陨石,哪怕是很小的一颗如果装上我们的飞船,都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切记,安全第一,没有安全的前提,无论做多少都不会有意义。”王新阳向年轻血气方刚的马克西姆强调着安全的重要性。
“另外,大家还要注意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的我们的量子超速信息传递系统的测试,一直以来光速都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的极限速度,到现在为止还没出现超光速的存在,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也一直受着光速的限制,比如说我们通过天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宇宙中的所有星球和星系,以及它们的运动都不是即时的。我们发现的离我们有多远的星球的现实情况,其实是几百、几千年、甚至是几万、几十几百万年前的。每秒38万公里的光速传播速度已经牢牢的锁定了这一规律。我们现在观测到的最接近地球环境的类地星球是开普勒星球,然而它距离我们有500光年的距离,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观测到的他的环境情况其实是,开普勒星球500年前的环境。
一直以来我们通信都在受着光速的现在,这一点我们在地球上生活的所有人是没有任何的感觉的,因为地球毕竟太小了。就算是距离最远的通信也仅仅有一万多公里而已,对于速度等同光速的信号传递速度而言,这点距离根本就不算什么事。然而,在我们对太阳的探索中,我们就已经开始体会那相隔7分多钟光速的距离给我们带来的不便,我们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卫星和飞行器对太阳探测的实时画面,那所有的画面都是7分多钟之前的,在太空中飞了7分多钟才传回地球指挥部。
而我们要进行的星际飞行,飞行器势必会距离地球越来越远,当远到一定的距离的时候,对于我们之间的实时通信就会造成影响。我们现在才只是刚刚开始,以后当我们的飞行器可以进行超光速飞行的时候,甚至是达到光年速度的时候,我们到达了距离地球,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几百、上千万光年的太空星球和空域的时候,我们的数据如何才能保持实时畅通呢,这就是我们开发量子超速信息传递系统的初衷。量子超速信息传递系统就是要打破光速的限制,保证我们以后不管在多远的距离上都能进行实时的通信。完成量子超速通信试验是未来我们探索宇宙和寻找引力交叉轨道同等重要的任务。”海涛说道。
“明白了,总指挥,我们一定会谨记您的教导、不辱使命,争取早日完成全世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马克西姆说道。
“好的,大家对于此次任务也都非常明确,就不在多强调其他的问题了。大家回去休息一下,准备明天出发,希望早日听到你们的好消息。”王新阳说道。
“是,总指挥,我们一定全力以赴。”所有的队员此时都满怀着激动的心情,明天他们就要踏上“开拓者”远赴太空,为了人类的未来去寻找那存在于太空中的引力交叉轨道了,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行动,虽然一切都是未知,虽然前路充满了危险,但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焦急的等待着明天,热烈的期盼着明天,开始一次史无前例的银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