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从红楼开始的名著之旅 / 第二百四十八章 南下大计

第二百四十八章 南下大计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go-->    听了这些找茬的话,吴敏忽然意识到,穆栩怕是根本就没有和谈之意,所以才会不停的找借口推脱。
  
      为了进一步验证心中猜想,吴敏故意作出一副诚惶诚恐的姿态,向穆栩请求道,“此事中间别有内情,若王爷愿听,下官愿意私下禀报。”
  
      穆栩没有丝毫迟疑的回道,“事无不可对人言,吴大人尽管直言便是。”
  
      眼见一如自己所料,吴敏当下暗叹一声,明白他们君臣的盘算已然落空,穆栩这是铁了心要和朝廷作对。
  
      想清楚这点,吴敏自是没了兴致继续在燕京停留,他此时最想做得便是,赶紧返回开封,提醒官家尽早做出防范,免得被打个措手不及。
  
      于是,吴敏索性顺着穆栩的话道,“非是官家有意忽略一众有功将士,而是按照朝廷规矩,需对战功进行核实,然后才能论功行赏。”
  
      穆栩若有所思的看了眼吴敏,淡淡的说道,“既然如此,那本王便静候佳音,希望朝廷可不要令人失望才是啊。”
  
      吴敏急忙答道,“王爷放心,官家自不会教功臣寒心。”
  
      说完,他便提出要先行告退,穆栩自无不可。
  
      吴敏一行刚退下,杜荧就冷笑道,“王爷,此人前后表现不一,想是已看出我方无和谈之意。他这一回去,必会提醒赵宋朝廷加强北地防御。”
  
      穆栩点了点头,对此不置可否,只问许贯忠道,“兵马可曾准备妥当?”
  
      许贯忠先是一愣,随即马上回道,“新招募的人马战力尚不能保证之外,其余能调动的八万大军,以尽数集结完毕,随时听候王爷调遣。”
  
      闻言,穆栩脸上露出笑意,对众人道,“日前我已收到马扩回信,大宋西军明确承诺,会在我军南下之时保持中立。”
  
      包康眼前一亮,忍不住激动道,“王爷的意思是说,如今时机已经成熟?”
  
      穆栩笑着应道,“不错,所谓兵贵神速,大宋自金国入侵以后,河北各地损失惨重,到现在依然没有恢复过来,正是我们下手的最好机会。”
  
      此言一出,众人不约而同的露出高兴神色,王寅更是道,“下官提议将吴敏等人扣住,免得他们回去后,给大宋朝廷准备时间。”
  
      穆栩一想也是,遂道,“也好,那此事就交给王大人去办。”
  
      “是,下官领命!”
  
      接下来,穆栩又关心起粮草的情况。
  
      负责此事的闻焕章道,“回王爷的话,目前涿州囤积的粮草,足够十万大军半年之需。”
  
      不想穆栩听了这个答案,却皱起了眉头,“这怕是远远不够啊。”
  
      石宝有些不解道,“王爷何出此言?以宋军的战斗力,我军半年之内必能兵临开封城下,到时就地征收便是,还怕没有足够的粮草!”
  
      “不妥,经过金人的荼毒,北方各州早就满目疮痍,百姓自给自足尚且艰难,如何还能给我大军提供粮草?
  
      说句不好听的,我之所以觉得粮草不够,就是考虑到,待我军拿下那些州府,说不得为了安靖地方,还得开仓放粮。
  
      至于说开封府,那就更不能指望了。大家可别忘了,开封可是有着不下百万人口,平日粮食消耗,全靠从南方运送,存粮必不会多。”
  
      听了穆栩这番解释,众人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在他们绞尽脑汁,想着各种对策时,忽听穆栩又道,“许先生,你代我去函一封给李俊,问问琉球有多少存粮。”
  
      “王爷是想从琉球征调粮食?”
  
      穆栩轻轻颔首,“为今之计,只有这个办法了。”
  
      许贯忠琢磨半晌,有些担心道,“倒也不是不行,但王爷可曾想过,琉球是有足够的粮食不假,可这一来一去的,势必耗日持久,恐会延误战机。”
  
      穆栩给出了他的主意,“我是这样想的,此战向后推上三月,明年正月大军再南下不迟。有了这三个月时间的缓冲,想来琉球那边的粮食,就能装船北上,到时派人在登州接收,如此便可节省一些时日。各位觉得如何?”
  
      几人商议片刻,又查缺补漏一番,最终都认可了这个办法。
  
      ……
  
      随后的数月时间,天下局势若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波涛汹涌。
  
      十月中旬,自退位之后,再没公开露过面的太上皇赵佶,突然在燕京现身,并公开下达诏书。
  
      在诏书上,这位昔日的大宋天子,先是将自己的功绩吹嘘了一遍,接着便话锋一转,数落起当今官家赵桓的种种不是,比如对父不孝,屠戮功臣等等。
  
      在最后,他甚至堂而皇之的废黜了赵桓的天子之位,将皇位传于三子郓王赵楷。
  
      这道诏书一经公布,宛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头,顿时激起千层浪花,在大宋境内引起轩然大波,也让赵桓君臣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赵桓如今虽说是名正言顺的大宋皇帝,但到底比不过御极天下二十余年的赵佶,不提赵佶功绩如何,可威望却不是假的。
  
      还有一点就是,自两汉以来,中原王朝便推崇以孝治国,赵桓今番被父亲指责不孝,可以说是犯了大大的忌讳。
  
      倘若赵桓有李世民的本事,此事倒不是没有补救余地,可赵桓生来就胆小懦弱,在赵佶在位期间,更像个透明人一般,没有一点存在感。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如此窘境之下,赵桓的反应十分迟钝,不想着怎样补救也就罢了,偏还做下一系列蠢事。
  
      比如说在赵佶诏书刚发出来时,若是个老谋深算之辈,必定会在第一时间,对赵佶的身份进行否认,从根本上杜绝其兴风作浪的根本。
  
      可赵桓倒好,这家伙在初时的慌乱过后,竟不甘示弱的下诏反击,说什么赵佶被穆栩劫持软禁,所作所为皆是身不由己云云。
  
      赵桓也不想想,他这般作为,恰恰从侧面证明了,目前在燕京的赵佶,的确是其本人无疑。
  
      这样一来,不仅给了穆栩清君侧的借口,也让许多地方官员产生了观望的心思,将大宋朝廷进一步推向了深渊。
  
      最近正在构思水浒卷的结尾,写来写去都不满意,只能少更一点了。
  
      还有一个问题,希望大家给些意见。
  
      书的成绩很差,我不知道是继续写下去,还是就此结尾,很是纠结。
  
      (本章完)
  
      <!--over-->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