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吕常,吕茂刚走出韩家小院就疯狂的大笑。
“哥,我发现我们简直太聪明了,100两银子就解决了问题。”
“弟弟,你今天才发现啊,咱哥俩一直都是人才!”
“韩明圣这个蠢货,真以为这天底下还讲究什么信用吗?”
两人一边嘲笑着韩明圣的智商,一边喜滋滋的跑回了东宫。
当两人把摊丁入亩的治国之策放在了太子妃吕氏和朱允炆面前时,吕氏眼睛瞪大,随即尖声道:“快去清殿下的几位老师来!”
说完之后,太子妃吕氏又特意的叮嘱到:“不要请那个方孝孺!”
半个时辰后,黄子澄和齐泰再一次来到宫中。
“两位大学士,你看看我们哥俩想的这个治国之策怎么样?”
吕常和吕茂直接就把这个‘摊丁入亩’变成自己的计策,一见到黄子澄和齐泰,他就迫不及待的炫耀。
黄子澄听到是吕常吕茂想到的治国之策,想都没想,直接开口道:
“就你们不学无术这样,还能想到什么良策?真是浪费老夫等人的……”
黄子澄边说边看‘摊丁入亩’的政策,可刚看到了第1句话,顿时,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
他不可置信的抬头,死死的盯着吕常和吕茂:“这是你们能想出来的?”
“怎么了?”
齐泰此刻也意识到了黄子澄的不对劲,立刻拿起了黄子澄手中的纸张去看。
这一看不要紧,当匆匆扫过一遍之后,齐泰震惊的半晌无语。
太子妃吕氏在屏风后面急得团团转,她是一个妇道人家,虽然知道的比普通妇女要多的多,但这政策好不好,还是要听黄子澄这些人的评点。
见到他们一直不说话,吕氏终于忍不住了,她在屏风后面着急的询问道:
“两位大人,我哥哥的这个治国之策,到底行不行?你们给句准话呀!”
这个时候,黄子澄和齐泰才反应过来,彼此对视一眼后,震惊的道:“大才,这是真正的大才!”
吕氏顿时喜笑颜开,然后又再一次询问到:“如果用这样的治国之策在君前奏对,我儿是否能够力压朱允熥?”
她最关心的是皇太孙的位置稳不稳,而不是治国之策到底对整个大明是好是坏,这关她什么事?
齐泰和黄子澄齐声道:“用这种治国之策来压制三殿下朱允熥,简直就是大材小用啊!”
“我敢说,此策一出,陛下必定龙颜大悦。”
...............
第2天,朱元璋按例召开完大朝会后,文武群臣退朝,各忙各的差事。
蓝玉,方孝孺,黄子澄等人却被朱元璋留下,一同带到了御书房。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看着皇太孙和朱允熥两人分列立在两侧,朱元璋就直接问道:
“咱给了你们一天的考虑时间,现在都来说说你们的治国之策吧!谁先来?”
蓝玉立刻给了朱允熥一个眼色,既然大家想的主意都一样,那肯定是谁先说谁有理。
朱允熥立刻会意,一瘸一拐的上前行礼,然后朗声道:
“皇爷爷,孙儿认为,要解决土地兼并和隐匿人口,就要加大力度清查人口。”
“皇爷爷制定的鱼鳞图册,那就是最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正是因为皇爷爷高瞻远瞩,才有了我们大明的蒸蒸日上.....”
停停停!
朱元璋赶紧摆手,朱允熥这小子被他揍的次数太多了,现在竟然学会溜须拍马了。
不过朱元璋心里面还是有点小得意的,说起大明的户籍管理制度,那绝对是历朝历代中做得最好的,没有之一!
“你的主意咱知道了,退下吧!”
朱元璋不想再听朱允熥废话下去,这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他把目光看向了朱允炆,问道:“你又是怎么想的?”
这时候方孝孺心里激动无比,用炙热的目光看着朱允炆。
他多么希望此刻的朱允炆能在洪武陛下面前,说出他们崇高的理想‘行周礼,复井田!’
朱允炆此刻其实心里也有这股冲动,毕竟哪个少年不追梦呢?
成为儒家圣人皇帝,这是朱允炆心中的最高理想。
可是此刻朱允炆却没有这么傻,这种主意,他的皇爷爷怎么可能答应呢?
于是朱允炆还是按照昨天晚上商议的办法,朗声道:“孙儿的计策就是,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也就是人头收税全部废除!”
“收税的时候是按照土地的多少来纳税,地多的就多缴收,地少的人就少收,没有地的人就不用缴纳赋税。”
“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因为土地多了,纳税也会更多。”
“最重要的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地主豪强去隐匿人口。”
“这就是孙儿的治国之策,还请皇爷爷指点。”
朱允炆说完,向着自己的皇爷爷行了一礼,然后环视一圈,带着无比骄傲和自信。
文臣之首刘三吾都不由得抚掌大笑。
“这还真是敢想啊!”
“皇太孙殿下不愧是陛下最为得意的孙儿,竟然有如此大才!”
“老臣都看走眼了。”
刘三吾的眼中满是震惊和欣赏。
而蓝玉的脸色巨变,他眼睛死死的盯着吏部尚书詹徽,那似乎在说:你不是说没有办法吗?想办法反驳他呀!
而此刻的吏部尚书詹徽则更为惊讶,他朝蓝玉摇了摇头,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他都被这样的想法所折服,一时半会儿根本找不出反驳的理由来。
方孝孺心中满是郁闷,但他不得不承认,这个‘摊丁入亩’的确让他耳目一新。
朱元璋哈哈大笑,他也被这样的想法所震惊,但想到朱允炆是自己的孙子,他心里更多的是骄傲。
朱元璋轻轻的抿了一口茶后,直接问道:“诸位爱卿以为这个治国之策如何?”
“这绝对是安邦定国的良策!”
方孝孺第一个站出来,并不会因为他是朱允炆的老师,就觉得不好开口,所谓举贤不避亲,就是这个道理。
刘三吾也连连点头。
就连站在蓝玉这边的吏部尚书詹徽,心里也输的心服口服。
蓝玉急得直跺脚,朱允熥也是耷拉着脑袋,眼中满是不甘。
就在这个时候,黄子澄直接开口道:“陛下,既然两位殿下君前奏对高下已分,那是不是该尽快完成册封皇太孙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