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我不是流寇 / 第十二章 易子相食

第十二章 易子相食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三座大山的说法让李过从下建立起来的三观彻底崩塌,他的思想现在无比的混乱,根本不知道该信叔叔的话,还是信从小就接受的三观。
  李鸿基也知道今天对李过所说的话有些多,他一时半会儿根本无法接受,不过李鸿基并不担心李过接受不了他说的话,事实会证明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
  叔侄二人肚子里没食,渐渐失去了说话的兴致,在这个荒村的窑洞里迷糊到天亮,眼下二人最需要的就是尽快找到食物,不然二人很快就会因为没有食物而失去行动的能力。
  饥饿真的可以让人发疯,腹中空的让人心慌,会伴随着出现各种的幻觉。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高烧的症状,没有挨过饿的人根本无法体会饥饿的恐怖,所以流寇才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很多流民根本就没想过活下去,他们想的只是在临死之前吃顿饱饭。
  出了荒村,二人顺着村外的羊肠小道缓缓前行,他们也不知道下一个村庄还有多远,或者说下一个村庄是否还有人烟。
  叔侄二人亡命在外已经忘记了年月,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挨饿的这一天正是大明崇祯元年的第一天,大明朝的朝堂上正在进行一场关于西北是否需要赈济灾民进行辩论。
  在一番争论之后,陕西籍官员湖北道御史马懋才主动请命入陕西进行灾情调查,才结束了这场毫无意义的争论。庙堂上的高官根本看不到人间惨剧,龙椅上的崇祯正沉浸在自己扫除阉党,中兴大明的迷梦之中,根本不愿意相信陕北已经到了人间炼狱的地步。
  这一切都与饿着肚子的李鸿基与李过二人毫无关系,二人直到下午的时候,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有人的村庄。看着残垣断壁的村庄,就像遭了兵灾一般。
  在村口的一户人家,二人终于发现了炊烟,有炊烟的地方就意味着有人存在,这让饿了快两天的叔侄二人大喜过望。紧走几步敲开了这户人家的大门。
  开门的是一个看起来有六七十岁的老头儿,拉开门缝望着门外的两名带着武器的大汉,老头儿吓了一跳,慌忙就跪了下来,口中连称:“好汉饶命!”
  李鸿基赶紧上前拉起老头儿,安抚道:“老伯!额们不是歹人,失去吴堡投亲的行人,走到贵地身上携带的干粮已经食尽,特向老伯叨扰一餐饭食,一夜安枕。
  额们也知道这光景谁家也没有余粮,额们也不白吃白住,愿意付给老伯五十文钱,资以饭资!”
  老头儿根本就不相信李鸿基的话,可是看着二人手中的刀枪,又不敢拒绝,只能拉开门请二人进门。
  进门之后,老头儿将二人让进一间窑洞,窑洞里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看样子这是一间存放杂物的房间。
  老头儿担心李鸿基叔侄二人发怒,赶紧解释道:“二位好汉,本该请二位客人进正屋休憩,怎么小老儿家中有产妇待产,不能请好汉进入正屋,还请好汉海涵。”
  李鸿基笑着说道:“老伯无妨!某家还要恭喜老伯家中添丁呢!”说着从怀中摸出一把铜钱,数出视枚放到老头儿手里说道:“额们是恶客上门老伯不怪罪额们已经是邀天之幸,哪里还敢挑三拣四,这点钱就当某家恭喜老伯添丁的贺资了!”
  老头儿接过钱千恩万谢地转身离去,十文钱在如今的陕北连一个炊饼都买不到,可是李鸿基给钱的举动让老头儿放下了戒心,若是歹人哪里会给钱财。
  叔侄二人看着这无法下脚的杂物房,不禁苦笑无语,找了根破木头横在地上二人背靠背坐下休息,走了大半天早已疲惫不堪,只等着主人家赏口饭吃,便抓紧时间休息。
  过了大概一个时辰的时间,老头儿再次走进杂物房,手里端着一个木制的托盘,托盘上放着两碗黑乎乎的汤饭,也不只是什么东西制成,给二人一人一碗端起之后,老头儿放下托盘请罪道:“怠慢了二位好汉,家里婆姨忙着给儿媳接生,没顾上二位好汉的饭食,还请好汉担待。”
  “老伯您太客气,是额们叨扰了,能给额们做一口热汤饭,已经天大的恩德,某家不敢有忘。某姓李名鸿基,这位是额地侄子名叫李过。若是以后老人家听到额的名号,遇到了困难可去投奔某家。”
  “那小老儿谢谢您了!”
  “老伯不必多礼,不知家中是弄璋之喜还是弄瓦之喜?”
  “唉!生了个妮子!”
  “那也得恭喜老伯,说不定小娘子将来出落成一个沉鱼落雁的美人儿,您老人家还能跟着享福呢!”
  老头摇摇头叹气道:“好汉!实不相瞒,若不是儿媳临近生产,额们一家也跟着乡亲们一起出去逃难了,这日子已经没发过了,您看看小老儿招待您的吃食,碗里面只有榆树皮和米糠啊!”
  李鸿基心中一紧,赶紧用筷子在碗里挑了挑,发现老头儿说的一点儿没错,碗里全是榆树皮与米糠,没有一粒粮食。
  “唉!这该死的世道,不让穷人活啊!老伯生完孩子打算去哪里讨生活?”
  “额们想过大河去山西,听说那边的日子要好过一些,就算是讨饭也不至于饿死。”
  “树挪死,人挪活,总不能守着这宅子饿死,出去了兴许还能混个好日子,额们进来这么久了怎么没见着令郎?”
  “死了!”
  老头儿说起儿子死了,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就像说着不相干的人和事。
  “咋死的?”
  “家里交不起赋税,被官差抓到州衙站枷,本来肚子里就没食,又连着站了三天,连笼子都没下来就死了。”
  一直没有出声的李过狠狠地一拳锤在破木头上,怒骂道:“如今贪官污吏,这天下有大半就是这些狗杂种给弄坏的。”
  李鸿基回头瞪了他一眼,说道:“一惊一乍地干什么,再吓着老伯!”
  “侄儿知错!”李过赶紧低头认错。
  老头儿听到李过诽谤官府,大气都不敢出,心中却在想着:这二人八成是绿林道上的,还是少招惹的好。
  李过的一句话让李鸿基与老头儿的话题戛然而止,二人低头开始吃碗里的这碗混着榆树皮与米糠的汤饭,这样的饭食叔侄二人也没少吃过,不过他们至少还是会放一点儿米进去混在一起。
  好在二人早已饿的饥肠辘辘,这样一碗难以下咽的汤饭还是一滴不剩的倒进了自己的肚子里,老头儿收起二人吃过的碗筷,告辞离开。
  肚子里有了一点儿食物垫底的叔侄二人困意袭来,就在这阴冷的杂物房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天光放亮之后,二人起来就着井水胡乱地洗漱了一番,老头儿竟然主动地将二人让进了正房,进门之后,二人才发现桌子上放着一盆炖好的肉。
  老头儿邀请二人坐下,请二人吃肉。李过刚想动筷子,却被李鸿基拦了下来,起身向老头儿作揖行礼道:“老伯!昨日一饭之恩,已经万分歉意,趁着天明,额二人还要赶路,就不叨扰了。
  这是某家答应给你的饭资,老伯清点一下,若是没有异议,额们就告辞了。”
  说完李鸿基就把准备好的一串铜钱递到了老头儿的手里,老头儿不敢置信地接过钱,没想到这个黄面大汉真的是说一不二。
  这五十文加上昨晚的十文钱,很有可能就是他们这一家的活命钱,老头儿扑通一声就再次给李鸿基跪下了,这一次跪的真心实意,满满的都是感激之情。
  李鸿基将老头儿扶起来,说道:“不必客气,这是你应得的,某家这就告辞了,临走之前劳烦老伯给指引一下去吴堡的方向。”
  老头儿抬手指着村外说道:“从小老儿这个方向一直走,就能看到一条小河,连年大旱,这小河已经没水,只剩下干涸的河床,过了小河就向南走,就到了吴堡地界。”
  叔侄二人顺着老头儿手指的方向,一路走过来,果然发现了一条干涸的小河,从干涸的河床上过了小河,李过忍不住问道:“小叔!您早上为何不吃那老头儿给准备的炖肉?”
  李鸿基摇头道:“那肉不能吃,你可知那是什么肉?”
  “什么肉?”李过好奇地问。
  “那肉是昨晚那个新生的女娃的。”
  “什么?那老东西竟然把自己的亲孙女给炖了,虎毒不食子,老东西怎么能如此狠心!”
  “确实是虎毒不食子,所以老头儿将肉让额们爷俩吃,他们不吃,想着用这一盆肉从额们身上再换点儿钱财。”
  “那老东西为了钱财竟然如此不折手段,额现在就回去将那老东西给宰了,免得让这老东西为祸人间。”说完李过转身就要回去。
  “回来!那老头儿没错!”
  “为何啊!小叔?”
  “听说过什么叫做易子相食吗?”
  李过忽然想到了戏文里的句子,乱世人命如草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易子相食、折骨为炊。没想到这戏文里的场景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想着早上的那一盘肉,李过的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将昨晚吃进肚子里的那点东西全都吐了出来,本以为他们在李继迁寨的日子过得就够苦了,没想到这天下没有最苦,只有更苦。
  “小叔!这世道吃人啊!”
  “是啊!额们要造反,造反的目的就是砸碎这吃人的世道。这就是额跟你说的掀翻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
  李过有所顿悟,叔叔的意思是老百姓的苦难并不仅仅是连年大旱所造成的,更大的苦难是因为老百姓的头上有三座大山压着。
  可是要如何掀翻这三座大山,他却毫无头绪,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叔叔也说了杀官造反根本解决不了三座大山的问题。那叔叔所说的造反又指的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李过跟随着李鸿基的脚步,一路南下,吴堡的旱情要比米脂与葭州好上一些,一路上还能看到一些有些生机的村寨和集镇,路上也看到更多的流民百姓,这些眼神空洞、如行尸走肉般的流民就差一把点燃的怒火,就能将整个陕北掀翻。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