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冒充神仙 / 第0027章 公学:义务教育的起源

第0027章 公学:义务教育的起源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太祖起居录里面关于培育人才的方面做了哪些呢?
  崇祯仔细的思考了一下。
  “老师,太祖曾打压孟子,将孟子抬出孔庙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也对孟子一书进行了删减。”
  “太祖曾于乡里建立社学,于县里建立县学,于府里建立府学,于京都建立国子监。”
  说完,崇祯静静的看着老师。
  “没了?”
  石磊见崇祯久久不语,差异的问道。
  “没、没了。”
  崇祯有些尴尬的道。
  “你就没有仔细研读一下太祖对于教育都有哪些具体措施!”
  石磊差异的看着崇祯。
  崇祯感到很委屈,他也想知道太祖他老人家在教育方面都做了什么,以至于让老师对他老人家如此的推崇。
  “哎!你们这些后辈子孙,算是把太祖的一些治国之策丢的一干二净。”
  “太祖于乡里,设立社学,每月都会发放廪米,引领百姓读书识字。”
  “到了县学,除了廪米,还有鱼盐等,可以让读书人不愁吃食。”
  “到了府学,更是增加了免了农税。”
  “免农税这一措施,不做评价,太祖的想法是好的,但具体实施就起来,问题就有点多了。”
  “最后就是国子监,实行考核制,考核合格即可毕业,分配到六部进行学习。”
  “如此好的教育体系,愣是让子孙后代给废弃了。”
  “以至于现在私学盛行,以利相授,利益结合之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有几人真心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崇祯的脸色有些羞红。
  石磊对朱元璋也是敬佩有加,这公学妥妥的就是后世的义务教育,而且比起后世九年义务教育,这公学直接就义务到了大学毕业,他叹了口气,才继续道。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算是太祖之过。”
  “太祖在治国方面想到了方方面面,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些忽略。”
  “太祖的手段太过强硬,儒门被太祖打压的有点狠,又阻止不了太祖,就将所有的手段全都收敛起来。”
  “老师,儒门在太祖时期,真的就这样认怂了?”
  想到太祖的丰功伟绩,崇祯心里有些崇拜。
  “当时的儒门,失败了,也成功了。”
  “儒门见斗不过太祖,就转过来忽悠太孙。”
  “太祖自己吃了没有读书的苦,就放任儒门对太孙的教育,再加上太祖对太孙的溺爱。”
  “儒门成功的将太孙忽悠瘸了。”
  “只是,儒门把太孙忽悠的太狠了,以至于太孙在太祖驾崩之后,想要直接想要推翻太祖定下的制度,复古实行分封制。”
  “在当时那种情况,手握大权的全都是儒门中人,太孙实施分封,得利最大的就是儒门。”
  “好在成祖及时领兵,以武获得了帝位,才没造成大明灭亡。”
  “所以说,培养人才才是一国之重。”
  “教育掌控在谁手中,谁就能掌控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儒门掌控着教育体系,教育太孙,就是最好的例子。”
  石磊看着崇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忍不住提醒道。
  “不过,这些都是太平时期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于目前局面没有大用。”
  “皇上还能从太祖起居录里想到什么?”
  石磊看着崇祯,稍微鼓励一下。
  崇祯能够自己想到,要比别人告诉的来的深刻一些。
  “老师,太祖时期,除了科举就是察举制了。”
  崇祯稍显疑惑,察举制是要外派的朝臣举荐辖区内的人才,可真的能够适合现在的局面吗?
  “就是察举制,不过,显然太祖时期的察举制实施并不适合现在的局面。”
  “可察举制的核心就是举荐人才。”
  “皇上需要人才,可满朝文武大臣却无一人可用,皇上需要怎样做才能做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
  “学生不知,请老师解惑!”
  崇祯有些羞愧的道。
  “这世间最难掌控就是人心,历代科举上榜之人,终究有人不会选择同流合污。”
  “这样的人,官僚阶级又不能罢免他们的官职,就将这些人外放一些偏远的县城,让他们逐渐的淡出皇上的视野。”
  “皇上需要的人才就是这些被官僚阶级压制的小官。”
  “但,这些人是知县一类的小官儿,小官儿却不只有这些人,皇上该如何将这些人找出来。”
  “这就需要察举了。”
  “只是,这次察举需要反着来,也就是反向操作察举制。”
  “历年科举上榜之人的名单,吏部肯定有,现在所有官员的名单,吏部也有。”
  “皇上回去之后,就可将这两份名单拿到手了。”
  “随后,皇上可以选择拿掉一个二品大员,或新增一个二品大员的职位。”
  “以官职为耳,层层递补,这就需要调动8人,此时,皇上可以让所有五品以上的京官全都上奏折进行举荐。”
  “记住,一定要所有五品以上的京官全部上奏折,进行层层举荐,最终还是将会得到一份被举荐人的名单。”
  “到这时,皇上只需要将吏部的两份名单对比,列出一些常年屡任小官儿的名单。”
  “将小官儿名单和被举荐人名单进行对比,重名者划掉。”
  “小官儿名单上剩下的人才是皇上所需的人才。”
  “学生谢过老师。”
  崇祯欢喜的道。
  石磊看着崇祯高兴的样,忍不住打击道。
  “别高兴的太早,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只能应急。”
  “所以,重新开启公学,让处于底层的人拥有晋升的通道,才能真正为大明培养人才。”
  “让太祖时代的国子监盛世在这个时代重新开放。”
  “不过,还要借鉴一下太祖时期的培养方式,别培养了半天全都资敌了。”
  “老师不是说公学是太平时期才能实行的国策吗?”
  石磊的声音刚落,崇祯就忍不住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
  小蠢萌就是小蠢萌,石磊又一次叹气道。
  “公学之所以说是太平时期的国策,那就是因为公学需要大量的国家财政。”
  “想要国库拨款,那些大臣还不得用口水淹死皇上。”
  “皇上也别着急,我既然提出来了,那肯定会有大量的银两提供给皇上用于公学。”
  “还有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公学虽然荒废了,但一些官员为了那么一点财政拨款,依旧保留着公学。”
  “就比如现在的国子监,虽然荒废了,但总有大猫小猫三两只,充充门面。”
  “这些充门面的学子就是重开公学的基础。”
  石磊心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合适在崇祯面前说。
  那就是重开公学的财政拨款,这可是一笔巨额银两,还是一笔遍及整个大明疆域的巨额银两。
  以那些文官的贪婪程度,又岂会放着这样一笔银子不去贪污。
  只要将这一条线紧紧的掌控在手中,石磊就可以随时派锦衣卫抓人。
  毕竟,锦衣卫抓人也是需要程序的,只有有了证据,才能按照正常程序走。
  无证据抓人,那就是石磊在破坏规矩,规矩坏了,社会就乱套了。
  一如魏忠贤,虽然虽然做的事情获得了熹宗的默认。
  但却真的坏了规矩,在引起所有官员敌视的同时,还引得民怨沸腾,人人喊打。
  石磊敢说,只要他不去坏了规矩,就没人敢坏了他的规矩。
  民怨沸腾,那不会存在的,百姓不夹道欢迎就是锦衣卫没有将事情办好。
  崇祯认真的点点头。
  既然要重开公学,就要有自己人掌控国子监这个国家人才的储备摇篮。
  崇祯想破脑袋,也没想到有谁合适。
  再一次体会到人才短缺的崇祯,看向老师,双眼顿时开始放光。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