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番激烈战斗之后,魏国军士如风卷残云般被消灭殆尽。
去年深秋的两场大战,河西之地已全部收回。
北起肤施高原,南到桃林山地,东起大河,西到高奴、雕阴,被魏国占领将近一百年的河西屏障,终于一举回到了青庐阁手中。
战胜施压的结果,黄河东岸的离石要塞和函谷关外的崤山也被夺了过来。
这两个地方对青庐阁来说而言,非但是加固河西屏障的外围形胜,而且是伸进中原的两块东方根据,其意义之大,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份。
慕容为了彻底巩固河西,战胜后暂时没有班师,快马报捷的同时,请苏墨阁主选派二十多名精明强干的县令郡守立即赶赴河西。
开春时分,护送县令郡守赴任的骑士队先后回到了河西大营,各县的变法也蓬蓬勃勃的开始了。
慕容君澜分出两千军马驻守离石要塞,便在柳枝吐牙的时候返回青庐了。
这时候,青庐阁河西大捷的消息早已传遍中原,引起了高山雪崩般的连锁反应!
首先是魏国朝野震恐,深感安邑处在离石要塞和崤山的遥遥夹击之中,立即议决迁都大梁。
魏国都城南迁虽说已准备多年,但丢失河西之后的南迁,与本来准备的南迁却有着天壤之别。
未失河西,魏国南迁大梁,是要将北部安邑变成与燕赵齐三国放手大战的重镇,南部大梁则泰山压顶般威慑楚国,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宏大构想。
那时侯,魏国根本没有将青庐阁这一江湖势力的力量考虑在内,以致如今情势竟然大变。
青庐一众非但全歼了魏国仅有的精锐大军,一举收复了河西,还硬生生夺取了离石要塞,又压魏国退出了函谷关外的崤山。
如此一来,魏国北部完全处在青庐阁和赵国的巨大压力之下,魏国西部则被崤山象一根楔子一样钉在那里。
这种形势,恰恰是魏国当初压迫他国的翻版。
中原战国自然立即抓住了压缩魏国的大好机会。
首先是与魏国同出一源,但又对魏国恨之入骨的赵国。
在闻听魏国出师不利的消息之后,赵国立即趁势夺取了安邑北部的上党山地和平阳重镇,将魏国北部的屏障全部摧毁。
楚国则立即北进,袭击占领了荥阳、广武,封锁了鸿沟上游,非但使大梁水源受到威胁,而且将魏国包围东周王室三川地区的优势抢夺过来,准备随时吞灭东周。
如此一变,魏赵楚三国又处在了强弱大体相等的位置。
最北部的燕国,则趁着赵国南下的时机,一举夺取了多年梦想的大半个中山国,又夺取了林胡部族的大片草原,从北面对赵国形成压力。
齐国作为首先松动魏国霸主格局的东方强国,自然更不会坐失良机。
齐威王派田忌首先南下夺取了楚国东北的琅邪地区,将楚国的海滨地带压缩到兰陵以南;又西进夺取了魏国巨野泽以南地区,将魏齐边境延伸到桂陵山地。
一夜之间,魏国东部的屏障竟全部变成了齐国的西进跳板。
与此同时,中原战国、东周王室与天下诸侯,对青庐阁的“骤然”强大都大为震动。
谁能想到,一介江湖势力,不但扩充了自己的范围,而且将脚步迈出了黄河与函谷关,成了压迫魏国的强大力量!
一时间,青庐剑士被天下传扬为“锐士”,各国莫不以青庐“锐士”为目标训练大军。
青庐阁的异军突起,使战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国初期的魏国霸主时代已经结束,战国中期的列强纵横已经拉开了序幕。
就在青庐一众准备返回的同时,中原各国纷纷派出特使,进入摩云崖的青庐阁对这一强大的江湖势力表示祝贺,争相与其结好。
所有的特使都如芒刺在背,惊讶得笑不出来,魏国特使竟然不断的擦拭着额头的汗水。
“秦有锐士,谁与争雄?”在战国近一百年的历史上,这无疑是一个令山东六国心惊肉跳的信号。
热闹非凡的庆典之后,慕容阁主也是觉得宽慰了许多。
短短的十年间,由他奉苏墨阁主之命,率领青庐阁一众,披坚执锐,所向披靡,由明哲保身一步步走到了战时舞台的中央,由他亲自实施,短时间内,将战国曾经的两大强国削弱和覆亡,使青庐阁名声大震、诸侯敬服,已然达到了人臣功业的极致。
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历来的功业名臣,面前都有共同的困惑,是继续走完权臣功业的道路?还是急流勇退全身自保?
前者是一条充满荆棘危机四伏的道路,它的艰难与危险,甚至远远胜过建功立业时期。
功高自危,这是无数功臣的鲜血铸下的古老法则。
远有文仲、范蠡,近有田忌、孙膑,都活生生的证明了这条古老的法则。同是大功臣,文仲不听范蠡劝告,坚持在国辅政而被杀害;范蠡断然辞官,隐退江湖而逍遥终生;田忌不听孙膑劝告而受到陷害,被迫逃离齐国;孙膑却隐退山林撰写兵书,明智的避免了最危险的功臣末路。
慕容对这些兴亡荣辱的典故再熟悉不过,他在班师返回的归路上,就已经开始想这件事了。
慕容选择了暂时的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