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身为皇帝的赵煦居然会无聊,说出去都不会有人信的说。谁叫他现在还没有亲政,皇帝的职权被高老太太牢牢地把持着呢。
随着赵煦一天天长大,他心中的权利欲望就像野草一样逐渐滋长。对于要不要改变历史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提前亲政,其实赵煦的心中有过一番激烈而复杂的心理斗争。下面请允许作者君用比较形象的的方式将赵煦的心理活动向读者大大展示一番。
主人公:赵一、赵二,(其实这两位都是赵煦,只不过是他内心不同想法的表达者而已),方式:类似辩论赛的形式、辩论主题:要不要提前亲政,好了,背景交代完毕,现在辩论正式开始:
赵一:“牙牙了个呸的,老子不等了,我要当真正的皇帝,呼风唤雨的那种。要是等到太皇太后寿终正寝才能亲政,我等不了那么久,再等下去,我非发疯不可。”
赵二:“你这个莽夫,你以为皇帝真的那么容易当?且不说你现在有没有能力在没有太皇太后支持的条件下执掌乾坤,即便太皇太后同意让你提前亲政,你有成熟的施政理念了吗?你在大臣中有自己的亲信了吗?”
赵一:“只要让我亲政,这些问题都能逐一解决,总比现在干等要好啊。”
赵二:“没人让你干等啊,再说就算没亲政你不是也已经干了一些事了嘛。比如破坏宋夏议和、保住苏轼、开始准备推广‘占城稻和棉花’。没有亲政,不代表你干不了事。这只是你的借口。”
赵一:“可是没有亲政,做起事情来总是感觉束手束脚的,这个总是事实吧?”
赵二:“可即便是你亲了政,很多事你照样会遇到束缚,这是现实,不是做梦。清醒点吧!再说就算名义上让你亲了政,只要太皇太后一天不放权,你也只能干瞪眼。既然如此,又何必还要追求什么“提前亲政”呢?你忘了后世同治和光绪的事了?”
赵一:“太皇太后不是慈禧,我更不是光绪那个软蛋。”
赵二:“就是因为太皇太后不是慈禧,所以你才不用想办法‘提前亲政’啊,至于你是不是光绪,你自己说了可不算。当初光绪亲政的时候又何尝没有类似的想法呢?”
赵一:“照你的说法,我现在就只能在一天天的等待中度过了?如果没有改变历史的担当和勇气,我真不知道穿越过来还有什么意义了,如果连提前亲政都做不到的话,又谈何改变历史,重塑大宋呢?”
赵二:“改变历史是要冒风险的,而提前亲政的风险更是不可预知的,为什么明明可以规避的风险,不去躲开,反而要迎头而上呢?”
赵一:“风险与机遇同在,提前亲政可以为大宋提供更长的战争准备时间,而不是像现在那样只能作弊似的进行些准备。”
赵二:“那你考虑过失败的后果吗?以太皇太后现在的威望,你能用什么办法动摇她的地位,更不要忘了,如果不是她坐镇皇宫,你现在的皇位还能不能做得那么安稳都很难说吧?”
赵一:“这点我从未否认,我也没想过要用什么激烈地方式让太皇太后同意让我提前亲政。我是想能不能通过一种较为平和地方式让太皇太后主动地交权,从而实现提前亲政。”
赵二:“你在做梦吧?就算太皇太后不是慈禧,可对一个已经掌握过绝对权力的人,你让她主动将权力放下不是比杀了她还难受。”
赵一:“是不容易,可要是连试都不试就主动放弃那就太胆小了吧?连穿越这种事情都被我碰到了,我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了不起就是恢复现状,继续等待呗,难道太皇太后还会废了我,我可没有做出后世光绪打算‘兵围颐和园的’那种事情吧?”
赵二:“好吧,我不反对试一试,但怎么试,何时试,这都还要需要好好思量一番,而且就算你决定提前亲政,至少也要等到大婚之后,这样才能师出有名,不然就算太皇太后同意交权,大臣们也绝对不会愿意看到一个未满十六岁的孩童执掌大宋的。”
赵一:“这个我当然知道。”
此次辨论到此结束。
类似的心理斗争在赵煦心里进行了不止一次,而且随着时间越久,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没人知道赵煦心中每天都在进行的“天人交战”,归根结底,赵煦心理年龄已经三十多了,他很难说服自己安心地做一个傀儡。就算他知道他实际上只需要等待,终有一天,他就能从太皇太后手里接过皇权,成为真正地皇帝。
但皇权的魔力是那么让人着迷,让人无法抗拒,尤其是赵煦知道自己离最高权力仅仅只差一步,就能成为这个帝国名正言顺的主人,让这个国家的无数人仅仅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或一道旨意而四处奔走,这种权力支配别人所带来的满足感是那么真实的存在。赵煦已经看到了,却还无法拥有,这才是他越来越觉得煎熬的根本原因。
照此发展下去,赵煦很快就会因为过于相信权力,沉迷于权力带来的快感中而迷失自己,他忘了,权力的另一面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不二真理。
好在赵煦有一个好老师,在赵煦即将迷失自己,彻底陷入权力欲望的深渊之前挽救了他。
有一次苏轼给赵煦讲述何谓“君臣大义”,苏轼解释道:“简单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时赵煦作死地接了一句:“既然如此,做臣子的是不是要听君主的?”毫无疑问,苏轼做了肯定的回答。
“既然我是君,可我为什么要听太皇太后的,应该是她听我的才是啊?”赵煦继续花样作死道。
苏轼回答:“因为太皇太后是国母,不是臣子而是君。”
赵煦反问:“不是说天无二日嘛?”
苏轼答道:“天无二日,世有二圣,孔子云:‘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尚在治国之前,所以陛下首先是太皇太后的孙子,然后才是皇帝。没有太皇太后就不会有先帝,自然不会有陛下了。”
苏轼进而言道:“太皇太后受先帝遗命,替陛下执政,全因陛下现在年幼的缘故,只要假以时日陛下年纪长成,自然就能亲政。况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却仍在为陛下承担天下的重担,陛下万不可对太皇太后有怨怼之心。”
“帝自是醒悟,深悔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