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庄宗的荣耀 / 第二十四节 一寸桑信

第二十四节 一寸桑信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晋、梁两军就像两只猛兽,你来我往,一爪一口的撕咬,但双方都没有再出全力。
  刘寻顺利率军自贝州(今邢台市清河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过堂邑,最后到达莘县(今山东莘县)与王檀军会合。
  在此过程中,晋军李存审夺回了贝州,而梁将贺瑰攻破了澶州(濮阳市区西南)。
  每一天,各地都有战报,都有变化,但也都没有决定性的战果。
  就这样,当刘寻主力在莘县休整时,双方再次形成了僵持。
  让李存勖没有料到的是,这一对峙,就是将近半年。
  数月过去,刘寻吃了定心丸一般,按兵不动,仿佛只要把李存勖的主力牢牢在前线看住就完成了任务似的。
  李存勖心中烦躁,他隐隐一直担心着,背后的契丹会有什么动作,所以让周德威率部严守幽、沧两州。
  他清楚大梁现在可以一心一意对付晋,这几年江南诸国都安心臣伏(吴、南唐、吴越、闽、楚等),或者是用心蛰伏,总之都没有对大梁用兵的意图。
  但是,“晋”却不能全力对付“梁”,后方的契丹一直是一个大患,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兵马入侵。况且,稳固后方需要有稳定的政策来实施,还得有一段时间来发展,才能恢复生产,收拢人心,修筑城池,巩固统治。
  这些都需要钱、粮、人力、时间。
  晋军主力如果再这样和刘寻对峙,对“晋”日益庞大的消耗将会变成巨大的负担。
  因此,李存勖近日有些焦急,一般军务都交予李存审打理,自己埋头苦思。
  脚步声从外面传来,银枪亲军统领李建及捧着匣子进来,
  “这是郭崇韬派人从晋阳送来的书信,说是有重要消息。”
  “哦?”
  李存勖接过匣子,疾步走到灯下,翻阅起匣中的信纸。
  李建及见他看得认真,就静静地候在一边。
  那些信每一封都在末尾缀有一个花押,笔迹险峻轻灵。李建及知道那是郭崇韬的亲笔,有这样标记的书信都是和密谍传来的重要信息有关,就是不知道这次的消息是否对打破僵持,击败刘寻有所帮助。
  “王上……”他欲言又止。
  “什么事?”李存勖也不抬头,极快地翻阅。
  “听闻幽州边境不稳,契丹有******传出,可是真的?”
  “要是这些蛮子过来,只有周老将军在那边抵抗,真碰上契丹大军,很麻烦啊,王上不可不防,这个时期通常也是蛮子大打草谷的时候。”
  “哦?”李存勖并没在意,
  “有这样的传言,但据探查,应该不是大规模的动员,周老将军是我军最有能力的大将,他率‘铁林军’和上万将士在那边,据守幽州坚城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王上可不要掉以轻心,虽然说起来周老将军也有四万人马,但里面新兵不少,契丹可都是马背上长大的精兵……”
  “嗯......其实我也很担心,但是刘寻怎么办,总不能说撤就撤吧?让刘寻追着撵?”李存勖忽然打断了他。
  说到一半的李建及被生生堵住了话语,只好点了点头。
  “我也是两难,打不能打,退不能退。”李存勖压住自己烦躁的心情,低低叹息一声。
  “建及,如果能……”李存勖猛地煞住,以手指捋平了一张卷曲的纸条凑近灯火。
  李建及看见李存勖的神色陡然变得专注,在其身旁瞥了一眼,发现那是一张三指宽的字条,是那种轻薄的桑纸,皱卷成一个长不到一寸的卷子。
  李建及熟悉这种桑纸卷子,斥候用鸽子传递消息时,就会把这种纸卷塞在一根小竹枝里面,挂在鸽爪上。如果信息十分重要,还会加派人手,快马传报,天上、地下两线同时传递。
  李建及看不清楚,只好看着李存勖,期望获得一些答案。
  李存勖嘴角微微弯起,压抑住心中的高兴,把纸卷在灯火下烧成灰烬,然后透露出一点:
  “汴京有旨发往莘县......”
  “莫非就是朱友贞发给这里刘寻的?”
  “应该是,汴京近来朝议开始对刘寻十分不利,称他徒耗钱粮,罔顾大敌,消极避战,是大梁群臣里面‘蠹虫第一人’。”
  “那传来的这份旨会不会把刘寻直接罢帅,还是有什么特殊的意思?”李建及有点兴奋的猜测。
  “我们在汴京有一点消息渠道,可还不全然清楚里面写的什么,”李存勖嘴上虽这么说,但结合其他消息,这一条圣旨多半对刘寻不利,李存勖心里已然安定了许多。
  他吩咐李建及道:“去把存审叫来,我有事要议,如果一切顺利,半个月后我们就要回师晋阳了。”
  “是!”李存勖的话让李建及有些糊涂,不过他很快理解过来,以为李存勖半个月内有把握能击退刘寻,然后就能班师回朝。他看到李存勖信心满满的神态,心里不由得也轻松起来,疾步离去,忙去叫人。
  其实,李存勖根本不是这个含义。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