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穿越千年之峥嵘岁月 / 第十四章 少女的心思

第十四章 少女的心思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上回说到郑东他们住进了新的房子,有一个像样的家了。总共五间房,郑东和老教授各住一间,薛大伟和他女朋友住一间,林晓和李倩瑶合住一间,还有一间是空的,可以放一些杂物。
  房间很简陋,每个房间只有一个用木头拼起来的简易的床,没办法啊,这里连个铁钉也没有,更何况木工必须的锯子,刨子,凿子了,只能把木头用斧子削平,拼在一起,用绳子绑紧,就成了一张简易的床了,在上面铺上一层柔软的草,还是有点舒服的,至少不怕地上潮湿了。不这每个房间地上铺的也是青砖,也不会太潮湿就是了。
  还有门窗,也是太简陋了,窗还好,条状窗,跟监狱里的铁窗差不多,反正通风透光,门就不太好了,经常使用,用绳子绑的,始终不如榫铆结构的结实美观,有机会得改进一下。
  大家说绳子哪里来啊,这个不用发愁,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海岛最不缺的就是棕榈树了,它的根须可以结绳子,古代的蓑衣就是用这种树做的,防风防雨,小时候还能见到呢。
  这些要以后找到铁才能改善。
  现在解决了食、住,还有衣呢。
  这是一直困扰大家的问题,特别是爱干净的女孩子们。每个人都只有一套随身的衣服,没办法换洗啊,怎么办。
  有人说用兽皮啊,古代不都是这样的吗?问题是现在没有那么多兽皮。
  男人们好办,这里的热带气候,整年都不冷,可以****着上身,只有很少的衣物包住重要部位就好了。
  刚开始薛大伟还很不情愿,说这就像非洲土著。但后来却渐渐地爱上了这种衣着方式,觉得很轻松,行动方便。经过这段时间的劳作,打猎的锻炼,被晒黑的身体越发强壮了,样子也变得狂野起来,头发长长的,背上猎弓,拿上自制的长矛,再把脸抹上彩色的泥巴,真的比土著还要土著,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的文弱书生啦。
  女孩子们嘛,天生就是比较矜持,而且还是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当然不可能像非洲土著的女性那样豪放啦,那豪放的尺度很大很大的,是想看的可以搜下记录片,呵。
  那怎么办呢,她们从南美的草裙舞上找到灵感,自制草裙呗。
  他们用棕叶子编成布,制成裙子,再插上花花草草,宛然是一群南美风情的少女,再头上带上芙蓉花做成的帽子,再配上她们原本就是绝色的脸蛋和窈窕的身材,嘿还不说,真是漂亮啊。草裙虽然穿起来不是很舒服,但有总比没有好吧。
  草裙不是长久的办法,还得想些其它办法,纺布是不可能的,用兽皮吧,这不,这就有一块完好的猪皮。
  皮子要是处理好了,绝不比布衣服差。工艺不同,种类也不同,有光皮,粗皮,带毛的和不带毛的。
  兽皮处理成皮革,这里就有现成的专家,学化工王丽丽啊。
  兽皮软化最重要的是硝制,硝制过了才会柔软,不然就是硬邦邦地只能做甲了,古代战士的皮甲就是这种,硬但可以防刀枪。
  硝的原料主要是硝石,如果一时找不到硝石,怎么办?没问题,也可以用其它的来替代,我们的高材生王丽丽同学也不是白混的。
  这里最不缺的是什么,海水呗,海水中富含盐,就是煮鲜皮的上好材料。
  盐水煮皮工艺是这样,把鲜皮在阴凉处晾干,然后用海水煮,去掉肉质和毛,只剩下皮质成份,然后有草木灰水浸泡两天(草木灰是碱性,这个草木灰在野外还可以用来清洁器具),拿出来后反复敲打,晾干,再浸泡草灰水,敲打,晾干,反复几次后就成又软又松的皮革了。
  如此制成的衣服,很软很舒服,充分体现了这种皮的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还可以制成帽子、袍子、靴子、靴子等等。
  王丽丽很乐意地接过这个任务,经过一阵子的折腾,不到半个月,整块皮就制好了。
  几个女的聚在起,比划着做衣服,小心意意地裁好,不敢浪费每一段皮子,最后用小股的棕榈绳缝好,不多久,她们焕然一新,都穿上新做的皮衣服啦。她们高兴得不得了,乐不可支地互相显摆了老半天。
  只是皮子不够,男人们只能继续光着膀子干活,直到他们逮到其它的野猪后,情况才有所改善。
  衣着的问题解决了,再说家具的事。
  他们越来越觉得还缺很多器皿,不方便,最简单的瓢盆碗筷,这些总得有吧?
  那有什么办法,自己烧制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最简单的是陶器,陶器没什么要求,只要有泥就可以烧制。
  不是有烧砖的砖窑吗?正好可以利用。
  把土用木头捻碎,筛土,把土和水,炼泥,前期工作跟制砖差不多,只不过陶器要求的土质要更加细腻,这样制出来的才不会粗糙。
  泥坯弄好后,把粘土揉搓成条,从下到上盘成圆形器皿,再用手抹平。晒干后放在窑里用火直接烧,等它烧透了,整个变红了,就可以等其冷却取出,就是一个完整的器皿了。
  他们还搞了一个鼓风设备。因为陶器最少是要800度,能上1000度那更好,有了鼓风机,那事半功倍。
  在他们的工作坊,用薄木片制成的木箱推拉式的鼓风箱,通过泥巴制成的密封管向炉子里面吹风,两个人轮流上阵。随着呼呼的风声,只风窑内烈火雄雄,热浪扑面,真是有模有样啊。
  没办法,谁叫我们的兵王同学多才多艺呢,这个鼓风机,就是他在乡下的铁匠铺得来的灵感,这也为以后冶铁做了铺垫。
  也有人问,为什么不做瓷器呢,瓷器多好,问题是这里没有瓷土,要是在景德镇,他们肯定能搞了一批晶莹剔透,白亮高洁的瓷盆瓷碗来。
  随着第一炉陶器的出炉,各种陶器逞现在大家面前。
  有碗,有盆,有水壶,水杯。虽然外型不算精美,略显粗糙,但样子古朴,古香古色,第一次烧嘛,还是很不错的。
  郑东还打趣地跟张教授说,下次做个夜壶给你,省得你晚上起来夜尿,哈哈。
  张教授说,人老了没办法,你要是敢送我就敢用,要不然,就用这个水壶先着用,嘿嘿,这老顽童。
  张教授把面前的水壶一把提过,只见叭地一起响,只见水壶竟然裂开,张教授拿着上半截,下半截摔在地上,碎了。
  “嘿,你这烧出的什么啊,西贝货吧!”张教授打趣道。
  郑东脸红不已,没办法,他也是第一次做这东西,失败是成功之母吧。
  其后,他们不断地改进工艺和设备,也成功烧出结实的器皿来,不仅能用,而且越来越精致美观。
  作坊的棚子搭好了,里面很阴凉,工艺也改进了,比如由最初的泥条捏制,改成转轮的,随着转轮的旋转,一块泥巴慢慢地在手中成型,比如圆型的碗,杯子等。连炼泥也改成脚踩碓,他们本想改成水流驱动的水碓,水碓在水流的作用下,省时又省力,但水碓的核心技术是水车,以他们现在手头的工具,实在做不出来,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还是放弃了。
  人力碓就简单多了,以前乡下人们椿米就是用这种,现在有些地方还能见到。它利用杠杆原理,长长的木杆中间有个支点,在后端踩下后,木杠前端的锤头就会慢慢抬起,再释放,砰地一声砸向坑里的泥巴。每砸一下,地面在都会震动一下,让人不得不感受到自然的力量的巨大。
  好家伙,连半自动化的设备都有,把最费力气的工序解决了,使他们的作坊更省人力的同时也更加接近后世的瓷器作坊的生产工序啦,开玩笑,这本来就是集几千年人类智慧而建的,只是在这个千前后时代,会惊世骇俗而已。
  不断的试验尝试后,他们的成果也在不断地进步。比如他们制成的碗,不仅外型纯圆,表现光滑细腻,上面还有刻字,还可以用其它带色的石预先粉画上不同颜色的线条或简单的图像,有点非洲陶器的味道啦。
  除了烧制生活器皿,他们还烧工艺品,比如最常见的花瓶,这里到处是野花,采些放在花瓶里,摆在桌上,显得更像一个温馨的家了。
  林晓对郑东的依赖更加强了,经常会来作坊帮忙,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她很喜欢看到郑东满身大汗,一身肌肉突显的样子,而郑东,看到林晓来了,当然会更加用力地干活,时不时还讲一些让林晓脸红心跳的笑话,小棚充满着旖旎的气氛。
  有时候他们童心发现,烧些动物,比如猫啊,狗啊,熊猫,老虎啥的,两个人合作做的,还打趣地互相刻上对方的名字。还不说,烧出来后,样子呆萌呆萌的,让其它人爱不惜手。
  郑东特意烧了樽美人像送给林晓,就是按林晓的样子制作的,虽然不是很像,但林晓还是欣喜若狂,当成是宝贝不让别人碰。
  反正也没什么事,郑东还想烧些大型的陶象放在在门口,比如武猛的大将军,狮子,还有填宅的貔貅,不过要烧这些可不容易,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做好的,嘿嘿,反正就是乐在其中。
  李倩瑶看到林晓经常去陶坊,心里总有些莫名有些失落,她有时也会去帮忙,郑东对她向来是客客气气地,但她宁愿他找她吵架,少女的心思,谁能猜透呢?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