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接到上一章。(修改)
在狙击手扣下扳机的那一刹那,危急时刻朱离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身体为领养自己的爷爷挡下了这颗致命的子弹。
当朱离用尽自己最后一丝力告诉爷爷贪官门罪证在自己内衣的U盘里后,一代兵王陨落。机缘巧合之下附身到了刚出身的燕王朱棣身上,这就是当今朱棣的所有前世今生。
当一切已成往事,就没有必要去追究,活好当下,不让前世的遗憾与今生相加才是正理。想好了这一切,朱棣打定主意,面对一切,开始了重生后他的第二次即兴演说.....
当然对于前世的过往,朱棣是不可能对这五尊大神说的,那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秘密。但是五人毕竟是即将建立的大明朝的开国王侯将相,一个不慎自己将万劫不复。
短暂的思虑后,收回追忆的朱棣开始了重生后的第二次即兴演说......
未语泪先流,小孩嘛就应该有个做小孩的样子(论演员的职业操守),进而沉声对朱元璋问道:“父亲大人,不是说孩儿想无理取闹,孩儿想问问父亲,这七年来您可曾有关心过我跟母亲?可曾有派人对我们母子进行过嘘寒问暖?您可曾想过,三岁那年孩儿为什么苦求于您准许拜刘、徐、常三位师傅?......是因为孩儿从一出生就被世人打上了是庶出的烙印。从小就受尽了别人的欺凌。从小就受尽别人的冷眼和嘲讽。从那时起,孩儿就立下志向要自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保护自己跟母亲。”
“还记得三岁那年有一天,孩儿去街上去买书,被一群不知名的小孩围成了一圈,指着孩儿骂我是个有娘生没爹教野种。孩儿气不过与他们打了起来,结果架不住人多,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孩儿当时被打到鼻青脸肿体无完肤,连买书的钱都被扔了,他们还骂孩儿是野种不配看书。”
朱元璋怒目一张拍桌子怒道:“混张....”过后又叫朱棣继续说下去。
“要不是当时有个不知道名字的道士路过把那些孩童喝退,孩儿很有可能就命丧当场了,这就是孩儿为什么要拜徐、常两位师傅习武自保的原因。”
“从小深知仅靠着母亲大人和玉嬷嬷用双手织布卖钱度日的我,知道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上学,所以孩儿选择了自学,这就是孩儿求父亲准许我拜刘老为师习文的原因。”
“其实,我也想拜李大人为师。可是我知道李大人早已经是大哥朱标的老师后,我知道自己身份低微,所以孩儿选择了放弃。”
李善长释然了,现在知道了为什么没有选他当老师的原因了。心想道,这小孩不简单呀那么小就懂得身份有别了。
“相比之下,孩儿更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所以孩儿比同龄人更加努力和刻苦。因为孩儿知道,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自己不努力将会再被欺凌,再被欺辱。”
“所幸,上苍对孩儿不薄,给了孩儿一副过目不忘的能力。这点您可以问三位老师”
这时,朱元璋用询问的眼神看了看四人。
刘伯温先道:“不错,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什么道理一教便会,什么文章到他那都是看了一遍后就倒背如流了,到如今老夫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他的啦。所缺的不过是熟能生巧和时间问题罢了”进而他又从袖子里拿出了那张朱棣写的作业给大家传阅,徐、常二人没有发语权,但是不代表另外三人不懂。一看这下都为之变容。看到这首词就像一个霸者饱经风霜后写出的佳作,有帝王霸气。
这时,常遇春适时的说道:“老徐相信你也跟我一样,底子都被这小子掏空了吧?除啦这小子力气太小之外和《先天霸王诀》末将怕伤及他没有教他,单论武功招式而言,我已经没有什么可教这小子的了”哈哈。
徐达也说道:“可不是麽,这小子要不是现在的力气太小,单论箭法已经不在我之下了。我们今天吃的山鸡野兔,应该就是他自己上山猎来的。兵法也都已经可以倒背如流了,可是就是不知道实际运用如何了!”
轮到李善长发言了:“主公不必担心,老夫相信能够写出《三国》的人智力肯定也非比寻常。”他也从袖子里掏出一样东西来交给朱元璋。
朱棣心想这都被你发现了。
朱元璋一看后就再也没有放下。
其余四人一看主公短时内是无法释手了。这时候大家确实已经饿得不行了,所以都乘朱元璋看书之际,食指大动起来,推杯换盏之余还不忘夸奖朱棣的手艺真的不错。惹得朱棣一顿白眼。
酒足饭饱后,见朱元璋还在看,李善长咳嗽到:“主公,正事要紧,反正这小子又跑不了。”他所指的正事就是还没有得到烈性炸药呢。有了那东西,打下平江将会不会吹灰之力。
朱元璋这才放下问道:“这本《三国》真是你一个人所写?”
朱棣回答道:“都是孩儿根据刘老师所教后,自己在家历时四年下来整理的。”
朱元璋又问道:“那沙盘跟那个可以看得很远的东西也是出自己你之手?”
朱棣答到:“沙盘是孩儿从小就没有人陪着玩。其他小孩也不跟自己玩,甚至还想打自己,所以他们每次想打我的时候我就躲到议事厅你的身后去,避免挨打。根据每次大战前,父帅与将领们在议事厅的各种演练再结合各种《地理志》配合砂石和泥土所造来自己玩的,对不不对孩儿就不知道啦。至于望远镜是孩儿从一个海客手里,花光母亲给孩儿买书的银子买来的,为此孩儿还被母亲责罚过,不信你可以去问娘亲。孩儿知道不能玩物丧志,也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就跑去书店里记书,回来就用我自己发明的鹅毛笔默写出来,最后再叫母亲用针线帮孩儿钉好的,书架上的书都是孩儿默写出来的手稿。”他可不想让他们知道是自己所造。
朱元璋没有多想又问道:“那你之前说到的烈性炸药呢?放在哪?”
朱棣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道:“孩儿是在研究汤药时无意间发现的。当时孩儿用很多东西放在一起熬煮,结果熬干了后就发生了爆炸,直到现在都还心有余悸呢。当时配方到还可以记住”所以他跑进卧室拿起鹅毛笔依照前世的TNT成分,在古代火药的基础上写到的。在中国古代以硝石、硫黄、木炭或其他可燃物为主要组分,点火后能速燃或爆炸的混合物。因为硝石、硫黄等在中国古代都是药物,混合后易点火并猛烈燃烧,故称为火药。”
把配方交由朱元璋后就又老实的站在了老爹的背后。
朱元璋接过后迅速的交与了李善长并叮嘱他尽快的找工匠做出来并注意保密。后者点头应允。
朱元璋又想考教一下自己的这个儿子,想看看这位能在《三国》中智计百出的,或火攻,火水淹,或离间......的儿子对攻打平江战事又什么高招。这才转头道:“你对接下来攻打平江有什么看法?”
朱棣想了想,结合历史做出回答道:“其实老师们的建议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也都有弊端。先说武将们的建议,一举拿下平江的建议。这个建议,是武将们想打下平江后,张士诚的其他羽翼将会不战而降。这个计划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战事的时间缩短,为以后跟元兵的决战赢得更多的时间。然而,弊端就是其一,先不说在攻打平江时其他地方势力是否来帮忙,让我军首位难顾。别忘了元军可是一直在坐山观虎斗,虎视眈眈呢。其二,张士诚这几年乘父帅攻打陈友谅之余,看着自己的地盘被我军一点点蚕食,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城。而张士诚虽然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但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当年元兵召集百万强兵进攻小小的高邮,历时三月都不能攻克,这就说明了他的过人之处和意志的坚定。如果这个时候攻打平江,张士诚肯定知道如果平江失守,他就无处可逃了。所以他肯定会拼死一搏。”
见几人都陷入了沉思,然熟知历史的朱棣知道,虽然老爹占有天时人和,但是不占地理,历史上张士诚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长达八个月之久。由1366年初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平江才被攻破。所以朱棣不想老爹吃亏。
进而朱棣才又说道:“虽然有孩儿发明的烈性炸药可以给攻打平江,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孩儿还是请父帅跟各位大人三思而行。”
“而刘老师、李大人跟文官们的建议是向以往一样步步蚕食张士诚的羽翼后,让平江变成一座孤城,这样平江将不战而败。但是,这样也有弊端,其弊端就是战线时间如果拉得太长,将不利于我军,元军将有足够的时间迎击我们。”
故小子认为:“父帅应该先迅速的瓦解其除平江以外的所有张士诚的羽翼,以防元军乘我不备有偷袭之机。另外就是应该找人快速把烈性炸药研究出来为我军攻打平江坚城做好一切有利准备。”
第三,应该派人去跟元军交涉:“说这次攻打张士诚是解决个人恩怨。暗中还给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送去一份厚礼,用以麻痹元军。”
历史上,元朝政府最愚蠢之处就在于坐山观虎斗。他不知道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的这场拳击淘汰赛胜利者的背后,隐藏的奖品就是与元朝决战的资格。
当朱元璋历尽万难,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尸山上爬出来时,元朝政府才畏惧地发现,这个胜利者比以往任何一个对手都可怕。他有着精良的军队、善断的谋臣、勇猛的武将,朱元璋率领的不再是那种过家家的农民起义军,而是绝不逊于自己的强悍之师。
回过头来元朝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想尽了一切办法,送金钱送美女试图麻痹朱元璋,希望老朱接受招安,继续做他们的奴隶。得到的答案却是,朱元璋不仅是想要元朝的钱,同时还要元朝的命。
当然朱棣还有着更深的考虑。眼看一场改写历史的大战即将爆发,朱棣也知道自己是时候站出啦。不然等待自己的将是仇亲弑亲。为了不背恶名于历史,那只能凭着自己有后世500年经验和智慧去改变历史。
还有一件事情孩儿要禀报:“就是关于常将军的病,小子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为其解决的,我得要带他去见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张三丰,现在应该在湖北十堰境内的武当山修行。他就是三岁时救下自己的那名道士,也是孩儿的记名师傅,叫小子三年后禀明父帅后带常将军去找他。三年之约就快到了,还请父帅定夺?”
一场惊心动魄的询问结束了,自己跟张真人定下的三年之约,也快到了。所以朱棣全盘托出了这一切。
接下来,朱棣的故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