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接上文)
四维话聊“诗桂”趣事:
郎谈春秋战国时期,桂文化就有记载:如《山海经》之《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之《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又如屈原《九歌》有诗句“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
周述笑对大家,还是他来为“诗桂”卢照邻做简介吧。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在世大约是公元635至689年。十余岁就学于曹宪、王义方,听他们讲授《三苍》、《尔雅》以及经史书籍。博学善于写文章。开始出仕授官邓王府典谶。邓王很爱重他,曾对众官员说:“他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后任新都县尉,因染上风疾而辞去官职,住在太白山中,以服药为事。后来病情加重,迁居阳翟即今HN禹县的具茨山,做《释疾文》、《五悲》等诗文,颇有骚人风调,很被文士们推重。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诗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等作品,对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有所反映。卢照邻病势沉重残废后,不能忍受病痛折磨,曾与亲人握手告别,而后自投颍水而死。有文集二十卷。
这里有个故事剪辑:
卢照邻走上仕途,就业被安排到邓王府担任典签,邓王见到他,面试其才,表现优秀,于是非常喜爱和器重卢照邻。有时对身边人说:“此这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呀。”
众所周知,司马相如可是汉朝文学家,著有汉武帝特别喜爱的作品《子虚赋》、《上林赋》,辞赋大家,明星高照。后来卢照邻调任新都县尉,因“婴病”去官。
“婴病”,就是类似婴儿瘫后遗症之类的疾病。卢照邻此时已经成为残疾人士,患有疑难病症,好似肌肉萎缩麻痹症,肉体的痛苦折磨他,也影响其写作事业。所以他趁青春年华,著书作诗,适应大唐发展的时代潮流。
初唐文坛,希望王杨卢骆“四杰”露脸,更是欢迎他们沉浮诗坛,需要鸿篇巨制,珠联璧合高照诗林。在变革转轨期,歌行体双壁《帝京篇》和《长安古意》应运对出。卢照邻是“带病”战斗,不是轻伤不下火线,而是偷偷忍受肉体病魔的折磨。毕竟凭他的才气,青少年文才起步早,而博取盛名,《长安古意》是他的代表作。
卢照邻辞官归隐,居住在太白山草阁,得到方士玄明特制药方药膏医治,虽不能治本,却得以控制恶化趋势。这期间,正遇到他的父亲病故服丧,控制不住情感的悲痛,哭得惊天动地,没有人能帮助他节哀,以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正巧方士携丹药周游,外出悬壶济世去了。无有效药救治,他的病情每况逾下。
由于卢照邻家庭贫苦,靠贵宦朋友时常供给衣药度日,也不是长法。于是他集资到具茨山下,买田园数十亩,疏引颍水到住宿周围,又选墓置棺为自己起居室,随时应对长眠不起的到来。晚年虽然成为废人,不愿拖累别人,著《五悲文》以自明。在手脚失灵中作《释疾文》,有句道:“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最后与亲属诀别,追求安乐死,自沉颍水。
东说:唐诗告诉当时风尚,“秋桂”与“秋菊”平分秋色,共显秋韵。唐朝张九龄赞美“春兰秋桂”,突破“春兰秋菊”格局,作《感遇》有诗句道:“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而为佳节。”
品读张九龄的“兰春桂秋”,赞美之音有情有理,影响很大。但是诗句不敌卢照邻的“南山桂花发,飞来袭人裾”动人,何况“寿比南山”。又有卢照邻的“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神来之笔,桂香从月夜天宫而降!
西讲:品读明朝谢榛《中秋宴集》诗句“江汉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动万山秋”,一个诗眼“动”字,将桂香带动周边众山秋色,境界高远,但是诗句不如“飞来飞去袭人裾”沁人心脾。
周述步二位女士后尘,引出善语:六朝所犯诗风之病,成就了唐诗的拐点,在这条诗坛弯道上,“初唐四杰”的接力赛跑出了新纪录。其中的卢照邻出入风骚,气格遒古。所以杨盈川发出“愧在卢前”,非虚语也。
郎谈有谚语说“不比不知道,相比吓一跳”。
南朝梁代的江淹有名赋《恨赋》和《别赋》,庾信作七古《燕歌行》和《杨柳歌》,这些作品都是名重一时,传诵诗林。阅读卢照邻《长安古意》,开阖往来到眼前,犹以气胜超先辈。毕竟时代不同,大唐需要诗歌,以长篇规模,气象风采,步入黄金时代。
唐朝诗人描写桂花的诗篇诗句是有几篇数句,如宋之问的“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东山桂枝芳,明发坐盈叹”等句,不如卢照邻诗才魅力。
周述:唐人咏桂以数量之多的李德裕,是否比得上卢照邻的桂花袭人。录李德裕的桂诗:
李德裕《月桂(出蒋山,浅黄色)》:“何年霜夜月,桂子落寒山。翠干生岩下,金英在世间。幽崖空自老,清汉未知还。惟有凉秋夜,嫦娥来暂攀。”
李德裕《山桂(此花紫色,英藻繁缛)》:“吾爱山中树,繁英满目鲜。临风飘碎锦,映日乱非烟。影入春潭底,香凝月榭前。岂知幽独客,赖此当朱弦。”
李德裕《红桂树(此树白花红心,因以为号)》:“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后素合余绚,如丹见本心。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
李德裕另一首咏红桂有诗句“芬芳世所绝,偃蹇枝渐直。琼叶润不凋,珠英粲如织。”
人们看到桂花常态是开花黄色,“黄桂”又叫“金桂”。其他颜色的桂花,选读唐诗各选二首。
李白《寄上吴王》:“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
杜甫《有感》:“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
颜真卿《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常衮《晚秋集贤院即事寄徐薛二侍郎》:“翻黄桐叶老,吐白桂花初。”
以上唐诗涉及到“丹桂”、“白桂”。
李峤唐诗《桂》很值得赏析:“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侠客条为马,仙人叶作舟。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此诗道出“折桂”意境。
正是由于月宫中有桂树的传说,便由此也有了“蟾宫折桂”的说法,折桂成为中举的象征,如李商隐《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桂花香处同高第,柿叶翻时独悼亡。”而且人们将科举考试称为“桂科”,将科考高中称为“折桂”,登第人员的名籍则称为“桂籍”,再联系到月宫中的桂树,便有了“蟾宫折桂”一说。李白“亦攀丹桂丛”、宋代僧人仲殊在《金菊对芙蓉》中写道“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引骚人乘兴、广赋诗章。许多才子争攀折,嫦娥道三种清香:状元红是,黄为榜眼,白探花郎”,将不同颜色的桂花——丹桂即红、金桂即黄、银桂即白三色与状元、榜眼、探花——科举中殿试的前三名联系挂起钩来,妙趣横生。
唐朝文客作诗吟桂蔚然成风。中唐时期引种桂花开始普及,柳宗元自HN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晚唐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此时园苑寺院种植桂花,已较普遍。桂花香遍大江南北,竟然有“名人效应”。
看来,初唐“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词艳诗林,推动桂树的种植产业。而“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惊示后人。如:
宋朝杨万里的《丛桂》诗:“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郑域写宋词道:“嫣然一笑,风味人间没,来自广寒宫,真偷得天香入骨。软金缕屑,点缀碧琼枝,花藏叶,叶笼花,刚被风吹拂。”
直到“月中有丹桂,自古发天香”名句走进文坛。
桂花与明月,很早就联系在一起,因此,“桂月”、“桂魂”、“桂轮”、“桂窟”等,都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千古。,
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广寒宫的月桂就是唐代小说里的吴刚伐桂的故事。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学仙时因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许多年过去了,吴刚依旧每天伐树不止,而那棵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散落人间。只有中秋日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
早在汉朝,人们就用桂花制酒,桂花制茶。桂花食品的开发越来越多,如桂花月饼、桂花糕、桂花糖、桂花糖藕、桂花栗子羹等,都是美食品种。
比卢照邻稍晚20年的宋之问才子,描写桂花的诗篇诗句是有几篇数句,如他的“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东山桂枝芳,明发坐盈叹”等句,不如卢照邻诗才魅力。
南朝梁代范云《咏桂》:“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自从“八桂”进入诗词后,有的成为“用典”描写。
桂花的典故中有“桂林八树”,八树成林,源自《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桂林八树,在贲隅西。”八桂,今指GXGL市。
唐诗咏八桂诗句选读。
张九龄《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
韩翃《送端州冯使君》:“三峰亭暗橘边宿,八桂林香节下趋。”
常衮《早秋望华清宫树因以成咏》:“玉坛标八桂,金井识双桐”
权德舆《数名诗》:“八桂挺奇姿,森森照初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陶雍《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根倍双桐植,花分八桂开”
李商隐《河内诗》:“八桂林边九芝草,短襟小鬓相逢道。”
卢照邻以“桂”入诗,以“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和“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折桂榜册“诗桂”名号。卢照邻的“诗桂”也是比较出来的。
东说选读卢照邻诗句,玩味其诗才: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梅花落》)
“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咏史》)
“玉轸临风奏,琼浆映月携。”(《山庄休沐》)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元日述怀》)
西讲唐朝的元日就是春节,新年初一卢照邻吟诗述怀。“花舞大唐春”有两层含义,一是唐尧盛世,二是李唐升平。
另外,吸引读者眼球的是“诗桂”的《行路难》,《行路难》为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和贫困孤苦的处境。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句。卢照邻作《行路难》,它为唐诗“君不见------”体式开创了系列现实主义诗篇,让后来许多的唐朝诗人共鸣高歌。请看“诗桂”的《行路难》:“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君不见张纮、贺兰进明、崔颢、李白、顾况、高适、张籍、柳宗元、僧贯休这些诗人紧随挥毫,流芳《行路难》,支支插曲引人注目。
例如:“君不见温家玉镜台,提携抱握九重来------”;
“君不见岩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见山上蒿,数寸凌云烟------”;
“君不见云间月,暂盈还复缺。君不见林下风,声远意难穷------”;
“君不见建章宫中金明枝,万万长条拂地垂。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腰无嫌猜------”;
“君不见担雪塞井徒用力,炒砂作饭岂堪吃------”;
“君不见富家翁,昔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万事胜人健如虎------”;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君不见山高海深人不测,古往今来转青碧------”
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当然也写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起句分别为:“君不见封狐雄自成群,冯(凭)深负固结妖氛------”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亭------”
可见“四杰”引领初唐诗林在现实大地上充实社会内容。
无独有偶,卢照邻领前写出《关山月》,跟进的诗人不少,而富含情思韵味的《折杨柳》诗题诗篇自卢照邻改编后,后继者众多。到了白居易时,又推陈出新,叫响了《杨柳枝》诗词流派,“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在此阅读卢照邻的《折杨柳》:“倡楼启曙扉,杨柳正依依。鸟鸣知岁隔,变条识春归。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
四维读卢照邻的诗,可以感觉到从佳句里浮动出来的桂香。如果赏析歌行体,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更被时人誉为经典,直到100多年以后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台而减分。
卢照邻堪称“诗桂”。不仅有山中桂袭人,还有月中桂,以其“浮桂动丹芳”而飘香在诗坛百花园里。南唐的江为借此创作出“桂香浮动月黄昏”,宋人又引发“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名句。
四维读入榜诗歌《长安古意》,托古意抒今情,作者借旧瓶装新酒,难免沾染“宫体诗”习气。以往的旧宫体好比机体有华丽的皮毛,而患有贫血,萎靡不振,缺乏生气。《长安古意》注入新血液,正在新陈代谢,给读者感受骨力较轻。虽然词采富丽艳美,但思想感情还是有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气势宏伟,布局结构庞大,极力铺张渲染,这种长篇诗歌行体,符合雄唐博大精神的需要,迎合大唐历史步入盛唐时代的发展要求。
四维说唐诗百花艳的故事还没有完,有意将“百花”一统到“诗花”,暂别陆地回到水境,看“苹花”形态。欢迎看官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