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自封为唐王、大丞相后,李渊将皇宫中的武德殿改为大丞相府,设置丞相府官署,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对各有功之臣加官进爵,然后立李建成为世子,李世民为秦公、李元吉为齐公。
世子就是以后的太子。据史书记载,在立谁为世子的问题上,李渊颇为踌躇。
李建成是长子,按照千百年来形成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他是当仁不让的世子。但李世民是晋阳起兵首谋,李渊今天能官拜相、爵封王,一大半的功劳应归于李世民。谁打的江山应由谁来坐,按这个规矩,李世民应当为世子。
李渊犯难了,他不希望世子之争影响两兄弟的感情,更不愿意看到刚起步的大业由此折戟沉沙,毁于一旦。不过,李渊内心的天平还是倾向长子李建成,建成成熟、稳重,在外出为官、征战的日子,李渊总是将家托咐给建成。对一国之君来说,国与家其实是无法分开的,国就是家。
李渊试探着问二郎李世民:“晋阳起兵,皆你之功,以你为世子如何?”没想到李世民一口回绝。
李世民明白,现在还远不是与大哥争夺储君之位的时候,眼下他也没有足够的本钱。
李渊松了一口气,在封李世民为秦公同时,以其为京兆尹,掌管京城事务。
一、薛举的大秦帝国
虽然占据了长安,但形势对李渊父子来说并不乐观。东面的隋将屈突通一心想着打进关中,收复长安,与刘文静等在潼关形成相持之势。西面的薛举也是对关中虎视眈眈。
薛举,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市)人,家境富有,喜欢交结豪桀(多半是些泼皮无赖),在隋朝末年官拜金城府校尉(相当于近代的保安司令)。
当时各地没饭吃的贫民纷纷上山做强盗,金城也不例外。
有匪就得剿。金城县令郝瑗招募了数千人,由薛举率领前去剿匪。为了鼓舞士气,官军出发前,郝瑗特地举办了一场誓师大会。
郝瑗刚端起酒杯,想要对官兵们说两句勉励的话。突然,两把钢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薛举和他的儿子薛仁果领着十几名同党站起来,围在了他身旁。
“薛举,你想干什么?”郝瑗还想摆出县令的架子,厉声对薛举喝道,但声音已然在颤抖。
“没什么,我们抓反贼啊。”
“谁是反贼?”郝瑗问。
“你啊,如果你不是想造反,私下招募这么多兵干什么?”
郝瑗一时气塞。没有征得朝廷允许,私下募兵,那可是死罪。可金城周围全是土匪,兵力不足,如何围剿?要去禀报朝廷,可皇帝在江都,山遥路远,要等到猴年马月?
薛举本来就是金城一霸,在当地势力极为强大。郝瑗一个外乡人,如何压得住这条地头蛇?
薛举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首要的赈济对象就是刚刚招募的数千名士兵。这些士兵本来就是因为穷而提着脑袋来混饭吃,现在可以领粮食了,当然满心欢喜,听从薛举号令,帮着囚禁隋朝官员。
郝瑗没辙了,乖乖地成了薛举的下属,两人的上下级关系瞬间倒过来了。
就这样,薛举轻而易举地控制了金城府,自称西秦霸王,改年号为秦兴,封儿子薛仁果为齐王,小儿子薛仁越为晋王。附近的强盗头子宗罗睺带领部下归顺薛举,薛举封宗睺为义兴王。
造反后,薛举紧接着攻取了枹罕(今甘肃临夏)、西平(今青海乐都县)、浇河(今青海贵德)等郡,占领了陇西全部土地,兵力十三万。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自称秦帝,立妻子鞠氏为皇后,儿子薛仁果为太子,然后攻取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并将都城迁往天水。
二、河西大凉王李轨
薛举造反,打破了河西走廊表面上的宁静。
武威郡(今甘肃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警觉起来,他料定薛举必然向西扩张,侵犯武威。按理说,碰到这种情况,李轨应当向领导汇报,或与同僚商议。可他没这么做,他召集了曹珍、关谨、梁硕、李赟、安修仁等一帮豪桀开会,商量对策。
商量的结果是,大家一致认为政府官员平庸胆小,无法抵御薛举,与其坐而待毙,不如造反称王。
确定对策后,会议进入第二个议题,谁当老大?
可能大家会认为,老大谁不想当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恰恰相反,这几个人谁也不愿意当这个老大。
记得秦朝末年,沛县的民众杀了父母官造反,要挑一个领头的来主事。当时呼声较高的人选主要有萧何、曹参、夏侯婴、刘邦等人。论资历、论官职、论声望,刘邦都没法跟萧何、曹参等人相比,但最后领头的却是刘邦。因为萧何、曹参等人都不想挑这个头。
如果你挑头,当了老大,你必须在这条道上走到黑,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你只是位副手,那还好,当你主子撑不下去的时候,还可以换一个主子。如果心狠一点的话,来个卖主求荣,还可以发笔不小的财。
现在的李轨、曹珍等人也碰到同样的困境,没人愿意领头。最后曹珍说:“民间传闻李氏当王,我们这里面只有一个人姓李,这不是天命吗?”
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了李轨。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老大非你李轨莫属了。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义宁元年)七月,李轨等人联合当地胡人,共同起兵,正式扯起了造反大旗。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
不出李轨所料,薛举站稳脚跟后,果然派兵西渡黄河,侵犯武威郡。李轨立即派将军李赟率兵迎敌,两军在昌松(今甘肃古浪县)会战。结果薛举的军队大败,全军覆没。随后,李轨攻下张掖、敦煌、西平、枹罕等郡,占领了河西走廊。
三、薛举东进
薛举向西拓展失利,转而掉头东进,进兵关中,却被李渊抢先了一步。长安已经被李渊占领。
如果当时李渊听从裴寂的意见,大军留在河东与屈突通对抗,哪怕只是停留十天半月,历史都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关中四塞之国,沃野千里,对薛举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更重要的是,李渊刚占据长安,根基不稳,薛举想乘他立足未稳之际,一举将他歼灭。
义宁元年(617年,即大业十三年)十二月,薛举派太子薛仁果领兵进攻扶风(今陕西凤翔),谋取长安。
当时扶风郡太守为李渊老婆的堂弟窦琎,扶风郡西边的汧源(今陕西陇县)则由造反头子唐弼占领。
唐弼造反比李渊早得多。大业十年(614年)二月,唐弼在扶风起兵,部队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唐弼自己没有当老大,而是立李弘芝为天子,自称唐王。
李渊因为忙,暂时还没顾得上唐弼这支部队。唐弼呢,也没有答理李渊,说不定他心里还有点气:你李渊称什么王不好,为什么偏偏和我一样,要称“唐王”?
薛仁果进攻扶风,在汧源遭到唐弼的抵抗。薛举派人招降唐弼。
唐弼造反并不是为了争夺天下,只是迫不得已,混口饭吃。如果因此能够像宋江等人一样被招安,弄个官当当,那当然更好。
唐弼很快就同意向薛举投降。他杀掉天子李弘芝,派使者去天水和薛举商量投降的具体事宜。然后唐弼就坐在汧源的大帐里等啊等,一边等使者回来,一边做着当官的美梦。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没有等来使者,却等来了薛仁果的大军。
薛仁果力气大,作战勇猛,骑马射箭无不精通,军中号称万人敌,但性情贪婪,残忍好杀,曾经将俘虏活活架在火上,当烧烤一点一点割吃掉。在攻克天水后,薛仁果将全部富人头朝下挂起来,从鼻子中灌醋,命他们交出金银财宝。薛举本人也是一个残暴的主,但对儿子薛仁果的所作所为仍然感到吃惊,常常告诫他:“你的才能足以办成大事,但苛虐残忍,无情寡恩,总有一天我们这个国家会败在你手里。”
乘唐弼毫无防备之际,薛仁果发起了猛烈进攻。唐弼一败涂地,队伍悉数被薛仁果兼并,只带着数百骑兵逃往扶风,想投靠李唐。失去队伍的唐弼没有了任何价值,扶风太守窦琎直接将他杀了。
兼并唐弼队伍后,薛举势力大振,兵力多达三十余万。
薛仁果将扶风紧紧包围。如果扶风失守,长安西边门户洞开,秦军可直抵长安城下。
李渊命李世民领兵抗击薛仁果。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独立带兵作战。
薛仁果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扶风一战,李世民大破秦军,一直追到天水北边的垅坻。薛举没想到唐军如此厉害,大惊失色,很没骨气地问群臣:“古代有天子投降的事吗?”
他的臣子褚亮回答:“有。赵佗归汉,刘禅降晋,近代萧琮投靠隋朝,至今依然富贵。转祸为福,自古有之。”
这时,郝瑗上前一步,说:“陛下失言。褚亮的话太荒唐。以前汉高祖刘邦屡战屡败,蜀先主刘备败退,连妻子的命都保不住,但他们最终都成就大业。陛下怎么能一战失利,就作亡国打算呢?”
薛举也后悔刚才的问话,掩饰着说:“我跟大家开开玩笑。”重重地赏赐郝瑗,把他当成智囊。
关中西边的威胁暂时解除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东面。
屈突通与刘文静在潼关相持一月有余,始终无法越过潼关一步。时间越久,关中越稳固,对屈突通越不利。无奈,屈突通命部将桑显和率军乘夜突袭刘文静。
屈突通的这支部队是长安的京畿卫戍部队,战斗力非一般的地方武装可比。唐军仓猝应战,两军混战直至天明。隋军连续攻破了唐军的两座营寨,只剩下刘文静的中军大营还在苦苦支撑。主帅刘文静本人也被射伤,唐军岌岌可危。
就在唐军将士快绝望的时候,隋军突然停止了进攻。
原来桑显和看见将士经过一夜苦战,疲惫不堪,下令开饭,想让官兵吃饱饭后再接着打。
桑显和的这个错误把隋军即将到手的胜利彻底葬送了。趁着这个难得的空隙,刘文静悄悄命人潜入被攻破的两座营寨,杀死隋军哨兵,重新夺回了阵地。
等隋军吃饱饭后,他们陡然发现,一夜苦战的成果全部付之东流。唐军的士气也已经恢复。
更要命的是,这时唐军的一股巡逻骑兵,有数百人之多,巡逻到了隋军背后,从后面发起了攻击。刘文静军看到援兵来了,三座营寨高声大呼,同时出击。隋军一败涂地,士兵除战死外,其余都作了浮虏。
经此一战,屈突通的主力几乎全被歼灭。
有人劝屈突通投降,他哭着说:“我侍奉过两位皇帝,承受国家大恩。食君之禄却不赴君之难,这我做不到。”
听说长安失守,家属也被李渊俘虏,屈突通留桑显和镇守潼关,自己领兵去洛阳。
屈突通刚离开,桑显和就投降了刘文静。刘文静派兵,与桑显和、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一起追赶,在稠桑(今河南灵宝北)追上了屈突通。
屈突通命军队围成一圈,严阵以待。他的儿子屈突寿上前劝降,屈突通大骂:“你来干什么?以前我们是父子,今天是仇人。”命令左右亲兵射击屈突寿。
这时,桑显和对屈突通身边的士兵喊道:“京城已经沦陷,你们都是关中人,家属在长安,去洛阳干什么?”。
所有士兵全都放下武器投降。屈突通无计可施,朝东南面拜了两拜:“臣力量已经用尽,不敢辜负国恩,天地神灵可以作证。”最终选择投降。
至此,李渊父子牢牢控制了关中,并以此为基地,南征北战,最终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