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盏茶的功夫后,郑军登上空无一人的关城城头,打开城门,大军如一条长龙,涌了进去。
“好!”
“高家军败了!”
“恭喜大将军!”
“”
郑军一众军官大喜,纷纷振臂高呼。
高家军,压在郑家头上的一座大山,终于扳回了一局,夺回了至关重要的虎豹关。
但郑芝豹脸上却并没有多少喜色,反而显得有些凝重。
一支两千人的辅兵,训练不过两个月,竟然扛住了自己两万大军二十一nn城。
这样的胜利,值得庆贺吗?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如此巨大的兵力悬殊,郑家却被挡在关城之外几乎一天一夜。
高家军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强的?
那可是辅兵啊,并不是久经战阵的正兵,而是高家军的二流,根本就没打过像样的仗。
凭什么?
论钱粮资源,论人口数量,论声望论根基,郑家甩高家十条大街,髙才坂巡检司,连给郑家提鞋都不配,这样的小土堡,郑家一脚踩过去能灭十个。
可就是这么一支起源于护堡队的高家军,却屡屡打的郑军精锐大败亏输,哪怕是这次胜利也谈不上光彩。
到底是高家军太强,还是郑军承平日久,暮气已深?
这一刻郑芝豹没觉的喜悦,反觉脊背有些发寒。
他直觉不是郑军太弱,而是高家军中有一股很特别的东西存在,围困邵武府的清军,很有可能会败在高家军手上。
到那时,郑家该如何自处?
“大将军,虎豹关一下,德化便唾手可得,属下建议,趁势拿下德化县,将高家军驱逐出泉州府。”部将杨耿抱拳道。
南安城外他率领三千精锐野战高家军,被杀的屁滚尿流,无时无刻不想着复仇,是郑家主站最坚决的一批人。
面对强势的高家军,郑家内部其实隐隐演化为两派,一派是以郑芝豹、施福、杨耿等人的主战派,视高家军为死敌,要求战之到底。一派是郑家大公子郑森、四叔郑鸿逵为首主和派,尤其是大公子郑森,屡次要求郑芝龙尽快与高家军和谈,共同为大明和唐王效力,驱逐鞑虏,恢复江山。
目前来说,主战派是郑家主流,主和派势单力孤,且受唐王影响较大,缺乏自主性。
郑芝豹急忙收回有些恍惚的心绪,点点头道:“虎豹关既下,德化也是该拿回来了,命令前锋,追击高家军!”
“是!”
众将抱拳,皆是大喜。
被高家军骑在脖子上那么久,是时候扬眉吐气了。
然而话音刚落,“轰隆隆”
只见虎豹关关城暴起一连串猛烈的b,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连地表都在微微震颤。
几乎瞬间,关城便被烈焰吞噬大半,烈火熊熊燃烧。
众惊失色。
“怎么回事?”郑芝豹眼皮直跳。
“大将军,怕是高家军纵火焚城了。”一名部将道。
话刚说完,便见关城城门处很有有郑军士卒涌了出来,有些人身上都着了火来不及扑灭,狼狈逃窜。
“报!”
不多时一匹快马狂奔而来,道:“启禀大将军,高家军在关城内堆积了大量的、火油、木头之类的引火物,并将其点燃,我军有三百多士卒触不及防被大火吞噬,大军前路已阻。”
“混蛋!”
郑芝豹牙根紧咬,高家军临走败了,还能阴自己一把。
“大帅,此战我们俘虏清军两千余人,阵斩清军一千百多人,缴获马匹四百余,另外还俘虏了两千多清军眷属。”
大战落幕,追击清军的高家军陆陆续续返回邵武城,押了一串又一串的俘虏。
此战高家军以七百多人的伤亡获得大胜,一波汹涌澎湃的反推,让清军输的裤子都掉了,在高家军“投降不杀”的声浪中投降了一地。
王体中带着不满一千的残兵,狼狈逃回连城县,在城中大肆抢掠一番之后,又退往建昌。
高二将汇总的册目交给高羽。
高羽结果扫了一眼,满意的点点头,道:“这批清军乃大顺军余部,其中有不少老卒久经战阵,是非常好的兵源你们要多加笼络,不得n,俘虏的两千余家眷也要妥善安排,尽快拟一个章程出来。”
高家军的来源非常复杂,有山贼、有百姓、有郑军,也有相当一批原来明军的营兵,但高家军并没有因为成分的复杂而有所退步,相反,吸纳熔炼了各方面的人才之后,战力愈加强大。
这让高羽有了相当的自信,甭管来的是什么人,曾经干过什么,在高家军的大熔炉内,终究将与高家军融为一体。
高家军扩军连郑军俘虏都不放过,一下俘虏了这么多精锐,如何能放过?
“大帅放心,我们心中有数。”
胡天峰笑着说道,根本用不着高羽吩咐,他们早就动了吸纳俘虏的心思了。
“要说,这帮北方来的孙子战斗力真是不赖。”刘二虎脸上显现出钦佩之色,道:“战斗经验丰富不说,还非常悍勇,有些硬骨头明知是死也不投降,几个人就敢往我们大军堆里面冲,根本不拍死,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我手下还伤亡了一百多人。”
高羽点点头,李自成的大顺军几经起落,有大胜也有惨败,那些百战余生的精锐,很多都是从尸体堆里面爬出来的,是大顺nn败亡之后留下的精华,身上携带的气势,自然不是成军不足一年的高家军所能比的。
只是可惜,这些精华在大顺败亡后要么被剿灭,要么投降满清,除了夔东十三家还闪耀一点星火之外,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南明的抗清大舞台。
与之对比的是张献忠大西军残部改编而成的忠贞营,在后来与清军战斗的过程中履立战功,李定国更是两厥名王,成为南明抗清舞台上的主力。
这些身经百战的军队并不是不能战,而是束缚他们的因素太多了。
就说王体中部,投降满清之后,征战四方还要携带眷属,后勤基本靠抢、兵甲器械全靠自备,这样的军队能成为自己的劲敌,已经是一种奇迹了。
这些大顺亦或者大西遗留的精华,将来都是高羽要吸纳和拉拢的对象,他们本是明珠,只是落入腐朽的泥土中,被遮住了光华而已。汉人不善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缺乏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