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清早从凤城出发,穿西山,过九龙、达州,傍晚到了万源固军坝。一路上他都在闭目沉思,想着见到王维舟以后应该怎么说,怎么介绍自己。虽然自己入党已经3年多,但是跟王维舟相比,他就是个刚刚启蒙的学生。
辛亥革命的时候24岁的王维舟就在在家乡组织城乡民团起义,打下了县城,自任县警备队长。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入成都警备军官学校,两年后毕业,任绥定府警备司令兼达县警备队长。1915年底,王维舟和颜德基等在达县组织护国讨袁军,任纵队司令,率部攻取营山等县。1917年,护国军改称靖国军,清政府倒台之后,王维舟曾任“靖国军”营长、团长等职,率部进行了反袁护法斗争。以后的王维舟,一路高升,升到了边防司令,但王维舟深感旧戎行的糜烂,于1920年离开了戎行,去上海寻求革新真理,并加入了旅华朝鲜共产主义安排,并在同一年去了苏联深造,还见到了列宁。在这一时期,王维舟入党,也就是说他比中国共产党建党还早,绝对的元老中的元老。从苏联回国后,与吴玉章在北京共同组织了赤心社,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募款救灾。因为母亲生病,他回到了四川,母逝后即在清溪创办新群女校,在四川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了川东游击军,成为川东武装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四川革命的一杆大旗。王维舟在川东声威极高,登高一呼,应者聚集。后来,一个十六岁的学生娃娃,看到王维舟刷在家乡的标语,便带领100多名精装男人参加了王维舟的部队,此人便是两次出任二炮司令员、原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上将。
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有一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王维舟早在这纪律十年之前就提出“不拿大众一针一线”,一字之差。那还是王维舟任靖国军边防军司令的时候提出来的。
后来蒋介石入重庆,王维舟受党的指派回川主政全局工作。蒋介石听说王维舟回川了,死活都不让他在四川活动。王维舟进入四川后,蒋介石派重庆市长张笃伦请他就餐,告诉他,蒋总裁限你三天以内离开四川,否则就抓起来科罪。老蒋连先礼后兵都不敢用,直接下通牒,以免夜长梦多。
王维舟把眼皮一耷,“老子又不是你国民党,你说让我走我就走啊!”
真正见到王维舟的时候,所有的假设都不存在了。
“君之大名,如雷贯耳!”当杨克明报出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王维舟便紧握着杨克明的手说。
这话让杨克明想起前几天在东山镇八爷唐冲的戏谑,彼此之间的陌上顿时便少了几分。这话同时让杨克明有几分汗颜,相比对方,自己的动作实在太小,自己的名声完全就是那通缉令带来的。
坐下以后,双方都不再客套,王维舟直接说道:“老弟前来所为何事?”
“借人!”杨克明说。
“行!”王维舟爽朗地说道。
“借枪!”
“可以!”
借人、借枪,王维舟连数目都不问,直接答应下来。
“我还要闹一把!”杨克明说。
“使劲整!”
“在你的地盘.....”
“在老子的地盘,你要搞事?”王维舟有些纳闷了。
“我真的需要!”杨克明说的很迫切。
“那你就搞!”
杨克明笑了起来。
“我是川东游击第一军,那你就算是二路游击军,可否?”
“行!我担任个小队长就可以了。”
“我这里,还有你一个小老乡,要么?”
“谁?”
“刘达道!”
“绍尼啊?咋跑你这里来了?”刘达道又名刘绍尼。
杨克明很诧异。
他跟刘绍尼是老关系了,算起来他还是刘绍尼的学长,刘绍尼加入青年团他还是介绍人,后来刘绍尼到中心场群诚小学任教同时宣传革命,没想到他现在在这里。
“刚到不久。这不放暑假了嘛,他说过来取经。”王维舟解释道,转身冲着门外叫了一声:“警卫员!”
“到!”一个年龄不大却很精神的小伙子跑了进来,啪地一个敬礼,干脆利索,“总指挥有什么指示?”
“请刘先生过来一趟。”
“是!”警卫员转身跑了出去。
“我这里有个情况需要向你通报一下,省委通知过来,我正琢磨谁去配合完成,既然你来了,那这事就非你莫属了。”王维舟说道。。
“你说!”
“省委特派员‘扁担’同志到凤城与代号‘翘壳’的同志,收编太平山的吴太平。希望你们能够配合二位同志完成省委交于的工作,积极展开对敌斗争。”